-
公开(公告)号:CN11852055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85533.4
申请日:2024-05-11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预制装配化大直径盾构隧道中隔墙的安全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全预制装配化大直径盾构隧道受力变形特征选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采用“1‑9标度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拟评价区间隧道,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确定区间隧道所有中隔墙对应评价指标的实际大小,根据前述分级标准获评价指标的安全等级,建立评价判断矩阵;为了合理考虑处于较差等级的评价指标对中隔墙安全评价结果的影响,针对各指标安全等级进行变权重处理;基于修正后的权重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判,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对应评价结果作为每幅中隔墙评价结果,根据最差安全等级原则确定该区间隧道的综合安全评价结果。采用本发明,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中隔墙安全状态,从而为运营期大直径隧道中隔墙结构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8408875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84468.3
申请日:2024-05-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考虑振动作用和可多维转换的隧道渗流侵蚀模型实验装置,包括箱体、隧道模型结构、振动加载装置、水压加载装置、地应力保持装置、水土收集装置等;箱体包括土体仓、水仓等;隧道模型结构内部设置有若干可调节流失孔;振动加载装置用于模拟隧道振动;地应力保持装置用于向土体仓土体施加压力。本发明装置可以由隧道三维渗流侵蚀模型转隧道二维渗流侵蚀模型,可以模拟隧道模型结构在列车振动作用下,不同水压、不同隧道埋深、流失孔特性对渗流侵蚀形态、侵蚀土拱、侵蚀路径等的影响,更为真实地模拟列车振动与隧道渗流侵蚀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探究振动对渗流侵蚀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隧道结构运营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2541666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1424762.6
申请日:2020-12-0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隧道风险领域,提供考虑地震易损性模型不确定性的盾构隧道风险评估方法,包括:(1)确定同类场地隧道多种地震易损性模型FC1,FC2至FCn;(2)建立考虑不确定性的易损性模型FC0;(3)选择某地震强度PGA;(4)设置抽样次数N,对步骤(2)中易损性模型FC0抽样,获得N组不同破坏状态的离散概率P0,P1,P2及P3;(5)根据步骤(4)获得N组平均期望损失lsm1;(6)计算各个分位数的平均期望损失lsm2;(7)重复(3)~(6)步骤,得到不同PGA的平均期望损失lsm;(8)基于步骤(7)结果,获得风险指标R值。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减少单一模型带来的误差,综合考虑不同易损性曲线模型,更合理地分析隧道地震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447786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24060.1
申请日:2022-01-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4B28/00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质聚合物的新型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固体地质聚合物原材料按一定水灰比溶解配得A液,将固体NaOH溶于水玻璃中得到碱激发剂B液,如此得到的A液与B液各自可以较长时间的维持自身的稳定和流动性,按照一定配比混合后又可迅速反应凝结对土体进行加固。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双液注浆材料,具有良好的早强、抗折、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27978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533782.1
申请日:2021-12-1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预埋螺丝式钢纤维混凝土单轴拉伸试件制作和试验方法。所述模具由长方体木模、泡沫件、预埋螺丝和螺丝定位垫板组成。泡沫件加工成指定形状后与木模侧板相贴,实现拉伸试件端部和中间试验段的过渡。螺丝定位垫板与木模端板相接,孔洞与预埋螺丝的尺寸和位置对应,用于浇筑时嵌固螺丝,通过调节两板总厚度控制试件预埋螺丝的露出长度。所述试件制作包括浇筑和脱模。所述试验方法包括拉伸试验准备及试验流程。本申请提出的拉伸试件模具可方便地实现特殊形状拉伸试件的成型,及螺丝的定位与预埋,经济、灵活、可操作性强,且易加工成多联模具,结合所述试验方法,可方便地实现钢纤维混凝土直接拉伸性能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2541286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1326575.4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Q10/06 , G06Q50/08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隧道抗震领域,提供一种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隧道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包括:(1)选择典型隧道、土层及地震波;(2)基于选择的土层及地震波展开一维地震响应分析,获得土层刚度及阻尼;(3)利用步骤(2)的土层刚度与阻尼建立土体‑隧道有限元模型,展开增量动力分析;(4)确定隧道破坏指标及不同破坏状态限值;(5)建立隧道地震概率需求模型,计算地震易损性函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6)依据步骤(5)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建立隧道地震易损性曲线。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建立了考虑不同土层及隧道特性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计算效率高,结果准确,可以合理评估不同埋深隧道抗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896451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18917.0
申请日:2020-07-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提供了一种不同变形状态下盾构隧道接缝防水性能的试验方法。本方法包括:一、防水试验基座制作;二、可更换密封垫槽制作;三、密封垫制作;四、可更换密封垫槽固定;五、密封垫固定;六、试验装置拼装;七、密封垫压缩;八、水压施加;九、试验观测和记录;十、改变试验工况,通过改变密封垫压缩量或更换具有不同内轮廓的密封垫槽,重复步骤三至九。为实现步骤一、二和六设计了特有装置:防水试验基座、可更换密封垫槽和加载装置。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研究接缝张开、错台以及转角等接缝变形状态和不同密封垫形式对密封垫防水性能的影响,具有适用性强、更换简单、试验成本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943041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324513.6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6D1/065 , B26D7/025 , B26D7/0683 , B26D7/2614
Abstract: 本发明属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筒土工膜直线切割装置,包括底座、固定结构、土工膜抓持装置、切割装置。卷筒形式的土工膜由固定支架支撑。土工膜抓持装置由刻有抓齿的上下抓齿板及竖向导轨、抓杆、扶杆等构成,用于固定土工膜,上下抓齿板中部均留有直线切割缝,可用手提住扶杆控制上抓齿板上下移动,上抓齿板安装了旋转卡具,通过抓杆可控制旋转卡具的伸缩,伸出的旋转卡具可将上抓齿板卡在下抓齿板上方一定距离处,便于土工膜穿过。切割装置包括刀车导轨和携带切割刀片的刀车,通过拉拽手柄,利用刀片的直线运动切割土工膜。本装置可以实现土工膜的高效直线切割,一名实验人员可完成全部操作,解决了土工膜试样制备的切割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221503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1418309.2
申请日:2017-12-2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传播路径上减隔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及其施工方法,在振源与受振体之间的传播路径上设置可埋入地下的预制装配式隔振空沟。由隔振板桩桩体、隔振板桩楔形桩头和顶部盖板构成。本发明利用振动波传播至隔振板桩桩体构成的空腔时发生反射,同时利用盖板避免表层波发生衍射的减隔振原理,实现在地面下埋置隔振空沟,从而充分利用地表进行绿化种植或硬化道路等,形成环境友好型高效隔振屏障。本发明用于轨道交通和大型强振设备引起的环境振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7505448A
公开(公告)日:2017-12-22
申请号:CN201710818089.6
申请日:2017-09-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N3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下管线破损引起的渗流侵蚀模型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所述模型装置主要由开有破损口的圆管、中间土槽、两侧水槽及一些测量设备构成,水槽与土槽之间通过透水板隔开。破损口一旦打开,渗流侵蚀便在中间土槽中发生,两侧水槽的侧面按高度设置多个溢流孔,通过底部进水口的补充进水和溢流孔的溢流控制水槽水位,以此改变土体的水位条件。过程中可进行水土流失量、地表沉降、侵蚀面积变化等多个参数的测量。破损口一旦再次堵上,侵蚀停止,试验结束。本发明可利用现有的技术,模拟地下水入渗、地表加荷、循环动荷载、水位变化等各种工况下地下渗流侵蚀乃至地表塌陷过程,为系统全面研究地下管线破损引起的路面侵蚀塌陷奠定技术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