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76273A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710363233.1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PC: B63C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C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船打捞用橡胶浮筒使用方法,属于沉船打捞领域,包括橡胶浮筒、绑扎绳和吊梁,橡胶浮筒筒体通过吊装绳捆在吊梁上,绑扎绳绑在橡胶浮筒上,绑扎绳设有多根,橡胶浮筒放下水之前进行对折后用绑扎绳捆住,随吊梁一起放入水中。本发明的沉船打捞用橡胶浮筒使用方法可用于在复杂的水文环境下安装大型的打捞用橡胶浮筒,使用专用的浮筒安装吊梁配合浮筒吊装绳以及浮筒绑扎绳,将浮筒进行捆扎和吊装,使橡胶浮筒受水流影响较小,便于浮筒吊放到位以及潜水员水下安装,从根本上解决了吊放入水以及水下充气安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128459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364261.5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海洋结构物半潜船浮装设施,属于沉船打捞领域,包括半潜船、1号抬浮驳和2号抬浮驳,1号抬浮驳通过交叉的强力缆绳与半潜船连接,两交叉的强力缆绳分别连接在1号抬浮驳的船头和船尾,2号抬浮驳也通过强力缆绳与半潜船连接,两根强力缆绳分别连接在1号抬浮驳的船头和船尾,打捞的沉船通过强力缆绳和提升系统固定在1号抬浮驳与2号抬浮驳之间。本发明的通过采用两艘大型抬浮驳将无自浮力的大型海洋结构物或船舶抬浮于水面、利用拖轮和绞车即可安全装载到半潜船上,再依靠半潜船排载起浮托出水面后再进行运输,给一些特殊海洋结构物装载运输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26077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55508.5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PC: B25J1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打捞用抱爪装置及水下打捞装置,抱爪装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爪部,每个所述爪部包括:爪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爪部组件包括多个依次铰接的抱爪板,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爪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爪部组件的第一连杆组件以及用于限位所述爪部组件的第二连杆组件。本发明的抱爪装置采用了欠驱动方式,类似人手指运动,通过一个驱动缸驱动,完成抱爪装置所用关节运动,能够对外形和大小不一的各种目标实施打捞。
-
公开(公告)号:CN11530344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378781.2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城建隧道装备有限公司 , 上海盾构设计试验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世海 , 周东荣 , 庄欠伟 , 袁玮皓 , 张弛 , 洪冲 , 蒋岩 , 闵锐 , 张立 , 黄志红 , 金锋 , 杨正 , 谢友勇 , 袁一翔 , 朱海荣 , 金强强 , 胡建 , 朱小东 , 魏良孟 , 俞士明 , 胡珍伍 , 崔进 , 高定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无接触整体打捞装置弧形梁结构,其包括圆弧形的弧形梁本体,所述弧形梁本体的前端设置为可拆卸连接顶管机头的机头连接端,所述弧形梁本体的尾端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推进装置的推进装置连接端;所述弧形梁本体的沿轴向两侧设有锁扣,通过所述锁扣与两侧的发射架配合进行导向。本发明的弧形梁结构只需使用发射架在上方进行导向,无需清空周边泥土,可大幅缩短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12278196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011243583.2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Abstract: 一种深海沉船应急处置协同作业施工系统及工艺,包括:具有协同作业能力的ROV以及分别与之相连的开孔与抽液装备、矩阵式布放舱和设置于可移动平台上的切割装备,其中: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及切割装备设置于矩阵式布放舱的对应舱位内并在作业时布放至海底;ROV在水下作业时通过TDU接口、湿插拔电或液压连接器分别与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及切割装备的对应接口相连;ROV与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和切割装备对接并通过湿插拔液压连接器传输液压能,通过湿插拔电连接器传输控制信息,由水面遥控操作实现水下协同作业。本发明采用ROV协同矩阵布放舱进行多工具统一布放、水下轮换作业的方式;实现ROV协同多工具的沉船应急处置作业工法和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2278196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243583.2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Abstract: 一种深海沉船应急处置协同作业施工系统及工艺,包括:具有协同作业能力的ROV以及分别与之相连的开孔与抽液装备、矩阵式布放舱和设置于可移动平台上的切割装备,其中: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及切割装备设置于矩阵式布放舱的对应舱位内并在作业时布放至海底;ROV在水下作业时通过TDU接口、湿插拔电或液压连接器分别与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及切割装备的对应接口相连;ROV与开孔与抽液装备、可移动平台和切割装备对接并通过湿插拔液压连接器传输液压能,通过湿插拔电连接器传输控制信息,由水面遥控操作实现水下协同作业。本发明采用ROV协同矩阵布放舱进行多工具统一布放、水下轮换作业的方式;实现ROV协同多工具的沉船应急处置作业工法和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926223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55514.0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PC: B63C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水下吸附装置及水下打捞装置,包括:吸附机构、射流器和喷冲泵;所述射流器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喷冲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射流器的第一输入口,所述射流器的第二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吸附机构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喷冲泵在所述射流器的输出端产生高压水流,从而使所述吸附机构内产生负压实现可靠吸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258094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10960031.6
申请日:2022-08-1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PC: B63C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平定向钻桁架系统穿引打捞钢丝的方法,属于沉船打捞技术领域,本穿引打捞钢丝方法的流程是探摸沉船、清理周围障碍物、定向钻桁架就位、定向钻钻孔、回拉抽拉钢丝、穿引打捞钢丝。本方法在主作业船舷外按照设计角度吊放水平定向钻桁架,水平定向钻在沉船底部钻出一道导向孔,沉船另一侧辅助作业船的潜水员在水下连接钻头和抽拉钢丝,水平定向钻回抽钻杆拖带抽拉钢丝穿过难船船底,辅助作业船在抽拉钢丝另一端连接打捞钢丝,主作业船上的绞车通过回收抽拉钢丝实现在沉船底部穿引打捞钢丝。
-
公开(公告)号:CN115031648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397981.2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nventor: 庄欠伟 , 陈世海 , 袁玮皓 , 蒋岩 , 洪冲 , 张弛 , 周东荣 , 朱小东 , 李炎龙 , 魏良孟 , 黄志红 , 高定全 , 杨正 , 张冲 , 袁一翔 , 蔡荔 , 金强强 , 陆伦捷
IPC: G01B1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弧形梁的变形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光纤,将三根光纤固定于弧形梁的表面并沿弧形梁的轴线方向延伸;建立XYZ坐标系,该XYZ坐标轴是沿弧形梁的轴线变化的运动坐标系,且Z轴沿弧形梁的轴线的切线方向延伸;以弧形梁的一端为原点建立静态的UVW坐标系;利用光纤测得弧形梁对应每个微段处的应变,进而根据应变以及对应的微段处Z轴分别与UOW平面和VOW平面的夹角计算得出弧形梁的变形量。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水下大型弧形构件的变形量检测困难的问题,检测点较为密集能够适用于大型的弧形构件,且这种方式能够适用于水下施工环境,不易受到水流等环境因素的干扰,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31647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378704.7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Inventor: 张弛 , 蒋岩 , 庄欠伟 , 洪冲 , 周东荣 , 袁玮皓 , 陈世海 , 朱小东 , 李炎龙 , 魏良孟 , 袁向华 , 高定全 , 杨正 , 张冲 , 袁一翔 , 金强强 , 陆伦捷
IPC: G01B1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端板的变形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光纤,将光纤固定于端板的表面,且光纤沿端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建立XYZ坐标系,且Z轴沿光纤的延伸方向延伸,X轴和Y轴分别沿与Z轴相垂直的两个中性轴的方向延伸;将光纤分为若干设定长度的微段,该微段的坐标为(x1、y1、z),利用光纤测得端板对应每个微段处的应变,进而根据应变计算得出端板的变形量。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水下大型构件的变形量检测困难的问题,检测点较为密集能够适用于大型构件,且这种方式能够适用于水下施工环境,不易受到水流等环境因素的干扰,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