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模型和文档双向交互的数字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3086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878721.2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和文档双向交互的数字化方法,所述方法涉及三维模型、接口交互文件和word文档三类文件对象,三维模型和word文档是设计文件,包含了将数据结构化的设计信息,是相关方设计约束的法定文件;接口交互文件,是三维模型和word文档进行信息交互的桥梁,三维模型与word文档之间的双向交互通过4个信息交互路径实现,包括路径1:三维模型向接口交互文件的信息导出;路径2:接口交互文件向word文档的信息复制;路径3:word文档向接口交互文件的信息映射;路径4:接口交互文件被三维模型信息读取。本发明可以实现三维模型和文档文件设计信息统一,避免多数据源信息不一致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设计文档的编写效率。

    一种可重构气闸舱的空间站构型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8994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541235.1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可重构气闸舱的空间站构型,包括核心舱、第二航天器、第三航天器,所述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第一生活舱,所述核心舱还包括可重构气闸舱;所述可重构气闸舱设置有两个对接口,其中一个对接口与节点舱对接,另一个对接口可作为其他航天器的对接口扩展使用;所述核心舱在轨运行后,所述可重构气闸舱从所述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转移至节点舱的对地接口,从而释放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本发明通过以可重构气闸舱作为主要气闸舱或者备份气闸舱,取代节点舱的备份气闸舱功能,将节点舱的交通要道功能常态释放,弥补了目前空间站以节点舱作为备份气闸舱的潜在风险和不足,同时可重构气闸舱自带2个对接口,不影响空间站的对接口数量及方向。

    一种微小卫星的综合电子设备布局及总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7318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36083.X

    申请日:2024-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卫星的综合电子设备布局及总装方法,卫星主结构用隔板分为综合电子区和设备安装区,并将去除结构外壳的综合电子设备以母板卡及子板卡的形式安装在综合电子区;综合电子区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综合电子类设备,综合电子类设备并排布局;综合电子设备由母板卡、子板卡构成,母板卡设计有插缝和通孔,插缝用于子板卡与母板卡连接;螺钉穿过母板卡通孔将母板卡直接固定在综合电子区;所述子板卡为一块或多块,子板卡通过两侧锁紧装置安装在综合电子区。本发明去除了综合电子设备结构外壳,将卫星所有综合电子设备合并到同一个区域,优化了小卫星内部布局空间,降低了设备重量,解决了微小卫星布局空间不足、整星重量有限的问题。

    一种空间站应用可重构的小型模块化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18494783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35375.6

    申请日:2024-06-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站应用可重构的小型模块化飞行器,包括:主模块、推进模块、载荷模块、太阳翼模块;其中,所述主模块位于中心,为立方体单舱五面箱板结构,其结构仓主承力结构用于承载其他模块和设备;所述推进模块有两个,对称布置于主模块的±Y方向;所述载荷模块布置于主模块+Z方向;所述太阳翼模块布置于主模块‑X方向;本发明所述的空间站应用可重构的小型模块化飞行器各个模块设计均小型化并由货运飞船上行至空间站,易在轨组装拆卸,模块更换后功能可重构,单机设备可在轨维修延长寿命,可应用于空间站进行在轨技术验证,解决了一体化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物理嵌套问题,具有易装拆可重构、可维修寿命长的突出优点。

    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异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1636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299054.2

    申请日:2024-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异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设计并得到异形结构的优化空间模型;S2、对设计空间模型添加材料属性,考虑重力环境和异形结构全周期载荷环境,固定约束并按照载荷条件施加载荷;S3、完成目标轻量化优化分析;S4、根据优化结果,利用重构模块完成模型重构,通过结构性能分析模块,对重构的模型进行结构性能分析,以验证其相关性能指标;S5、制造得到异形零件,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完成对制造的异形零件实物的三维扫描,对扫描结果与设计模型进行尺寸和形位偏差的对比分析,以检验异形零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发明满足基于增材制造的结构快速、高性能、一体化、轻量化的设计和检验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