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14104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423179.0
申请日:2016-06-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永磁长短轭铁极面单稳态电磁机构,包括线圈、线圈骨架、转轴、衔铁、轭铁、永磁体,其中,所述轭铁包括左轭铁、右轭铁和下轭铁,所述左轭铁和右轭铁相对设置,所述线圈骨架以及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左轭铁和所述右轭铁之间;所述下轭铁设置在所述左轭铁和所述右轭铁之间,并且位于所述线圈上方,所述下轭铁的两端分别通过永磁体与所述左轭铁和所述右轭铁相连;所述衔铁通过所述转轴可枢转地与所述下轭铁相连,位于所述下轭铁的上方,所述衔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极面和第二极面,用以分别和所述左轭铁以及右轭铁相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4019266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410283428.1
申请日:2014-06-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16K31/06
Abstract: 双稳态直动式含永磁电磁阀,属于电磁阀领域。为了解决目前的传统的电磁阀具有响应速度慢和输出力低的问题。它的外壳为圆筒形,外壳内侧壁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部环形垫片、上部环形永磁体、线圈、下部环形永磁体和下部环形垫片,且对称设置,铁芯设置在上部环形垫片、上部环形永磁体、线圈、下部环形永磁体和下部环形垫片的环内,且所述环内表面均与铁芯外表面之间存在气隙;外壳上端口设置有上部轭铁,上部轭铁中心孔用于容纳上推杆上下运动,上推杆设置在铁芯的上端,外壳的下端口设置有下部轭铁,下部轭铁的中心孔用于容纳下推杆上下运动,下推杆设置在铁芯的下端;所述双稳态直动式含永磁电磁阀为中心轴对称结构。它用于控制工业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03235865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177693.7
申请日:2013-05-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接触器的动触头闭合速度合格率预测方法,属于接触器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接触器设计过程中对闭合速度参数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的需要加工制作样品导致设计和测试成本高和设计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根据接触器设计文件确定对闭合速度有影响的三种参数设计值及上下限、采用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利用MATLAB产生N组参数组合;然后根据该N组参数组合获得N组闭合速度特性参数;进而获得闭合速度参数的分布特性;最后根据该分布特性和闭合速度设计参数利用Simpson法则获得闭合速度合格率。本发明适用于在接触器的设计环节对接触器的闭合速度的合格率进行预测分析,进而为接触器的设计者提供修正设计参数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3310944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310194813.4
申请日:2013-05-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永磁双E型轭铁结构,包括:外轭铁,为上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结构;永磁体,与所述外轭铁侧壁固定连接;内轭铁,位于所述外轭铁内部,与所述永磁体固定连接;所述内轭铁为空心的环形圆柱体结构,包括内轭铁上底、内轭铁中隔、内轭铁下底和内轭铁侧壁;衔铁,位于所述外轭铁内部,从所述内轭铁的内环处贯穿,包括衔铁上底、衔铁下底和衔铁侧壁;所述衔铁上底和衔铁下底的直径大于所述内轭铁的内环直径;所述衔铁上底位于所述内轭铁中隔与内轭铁上底之间,所述衔铁下底位于所述外轭铁下底与所述内轭铁下底之间;以及线圈骨架、线圈、连杆和弹簧,其中所述外轭铁、内轭铁和衔铁均为导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161370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474848.2
申请日:2015-08-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新型带永磁双稳态拍合式电磁继电器,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单稳态继电器由于在吸合或释放状态下还要保持线圈通电,其功耗较大,且线圈容易发热,继电器静态保持力差、抗振性差、触点弹跳严重的问题。本发明轭铁为L型,衔铁为倒L型,衔铁扣在轭铁顶部,衔铁以L型拐角处为支点绕侧面轭铁顶部转动,线圈及线圈骨架绕在铁芯上形成线圈组;线圈及线圈骨架与轭铁底部之间留有裕量;极面位于铁芯的顶端,线圈与极面之间留有裕量;永磁体为长方体结构,永磁体左侧N极与轭铁侧面相接触,右侧S极均与极面和铁芯相接触,并嵌入极面和线圈骨架中固定;绝缘材料位于永磁体下方和轭铁底部上方。它用于自动控制系统及电子设备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982693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10242181.9
申请日:2014-06-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K31/082 , F16K31/0679 , F16K31/08 , H01F7/064 , H01F7/081 , H01F7/122 , H01F7/16 , H01F7/1615 , H01F27/02 , H01F27/24 , H01F27/28 , H01F27/325 , H01F2007/086 , H01F2007/1692
Abstract: 大功率双向无返簧的含永磁电磁阀,属于电磁阀领域,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电磁阀具有响应时间慢,输出力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案:上磁路部和下磁路部的结构对称设置,且通过衔铁连接杆和外壳连接环连接在一起;上磁路部包括上部铁芯、上部外壳、上部线圈、上部环形永磁体、上部轭铁和上推杆;下磁路部包括下部铁芯、下部外壳、下部线圈、下部环形永磁体、下部轭铁和下推杆;双稳态磁保持,永磁体调整保持力可调,响应时间快,输出力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50068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310459437.7
申请日:2013-09-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功率继电器的电磁结构,包括:外壳,为顶端开口的圆筒状,包括外壳下底和外壳侧壁;永磁体,圆柱形,固定于所述外壳下底的中心位置,所述永磁体为纵向充磁;下轭铁,圆形,设置于所述永磁体上方且与所述永磁体不相接触;所述下轭铁与所述外壳侧壁固定连接;上轭铁,圆形,设置于所述下轭铁上方且与所述下轭铁不相接触;所述上轭铁与所述外壳侧壁固定连接;线圈骨架,环形,设置于所述上轭铁和所述下轭铁之间,用以供线圈缠绕;衔铁,圆柱形,从所述下轭铁中心穿过并沿着垂直方向上下运动;其中,所述上轭铁、所述衔铁、所述下轭铁和所述外壳侧壁均为导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3311052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194314.5
申请日:2013-05-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动式含永磁T型衔铁结构,包括:外壳,包括外壳侧壁和外壳下底;上轭铁,设置所述外壳的上底面处;线圈骨架,环型,与所述外壳底面固定连接;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上;下轭铁,与所述外壳侧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上轭铁与所述线圈骨架之间;永磁体,与所述下轭铁紧密连接;衔铁,包括固定连接的衔铁上底和衔铁柱体,所述衔铁上底与所述永磁体在水平方向上有重叠部分,所述衔铁柱体的外径小于所述线圈骨架的内径;所述衔铁在所述上轭铁和所述下轭铁所述的平面之间上下移动;以及连杆、弹簧,其中,所述外壳、上轭铁、下轭铁和衔铁均为导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3295844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310194815.3
申请日:2013-05-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平衡力式永磁继电器,包括:衔铁,由第一平面部分、第二平面部分及位于第一平面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之间的中间凹陷部分组成,所述中间凹陷部分沿所述衔铁的中线位置向下凹陷形成一支撑带,供所述衔铁以所述支撑带为轴进行转动;第一轭铁,位于所述衔铁的第一平面部分上方;中间轭铁,位于所述衔铁的中间凹陷部分上方且始终与所述中间凹陷部分接触;第二轭铁,位于所述衔铁的第二平面部分上方;永磁体,与所述第一轭铁和中间轭铁连接;铁芯,连接在所述中间轭铁和所述第二轭铁之间;线圈,缠绕在所述铁芯上;支撑簧片,位于所述衔铁下方,用以支撑所述衔铁;动簧片,位于所述衔铁和所述支撑簧片之间,与所述衔铁的动作保持一致;以及底座和引出杆。
-
公开(公告)号:CN103246777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77647.7
申请日:2013-05-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接触器动触头超程时间合格率预测方法,属于接触器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接触器设计过程中对超程时间参数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的需要加工制作样品导致设计和测试成本高和设计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根据接触器设计文件确定对超程时间有影响的三种参数设计值及上下限、采用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利用MATLAB产生N组参数组合;然后根据该N组参数组合获得N组超程时间特性参数;进而获得超程时间参数的分布特性;最后根据该分布特性和接触器的超程时间设计参数利用Simpson法则获得接触器超程时间合格率。本发明适用于在接触器的设计环节对接触器超程时间的合格率进行预测分析,进而为接触器的设计者提供修正设计参数的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