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式变雷诺数叶栅风洞

    公开(公告)号:CN115560945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110749086.8

    申请日:2021-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变雷诺数叶栅风洞,包括风洞主体;气源系统,向所述风洞主体提供实验用气;进气调节系统,连接于所述气源系统和所述风洞主体之间以调节所述风洞主体的进气压力;实验舱,其内部设有连接所述风洞主体且供叶栅安装测试的试验段;抽吸系统,分别连接所述实验舱和所述试验段;排气系统,包括连接所述实验舱的排气管道、设于所述排气管道的开式排气口的开式排气切换阀和设于所述排气管道的闭式换气口的闭式换气切换阀,所述开式排气口连接大气,所述闭式换气口连接所述气源系统。上述多模式变雷诺数叶栅风洞能够分别进行开式和闭式模式运行的切换,满足压气机叶栅和涡轮叶栅变雷诺数测量的需求。

    可控变形的宽工况高升力低损失柔性叶片和动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60554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460435.X

    申请日:2023-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变形的宽工况高升力低损失柔性叶片和动力装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可控变形的宽工况高升力低损失柔性叶片包括本体、第一柔性组件和第二柔性组件,第一柔性组件设置在本体上并形成叶片的叶背和叶盆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柔性组件设置在本体上并形成叶片的前缘,第一柔性组件和第二柔性组件均能产生柔性变形以改变叶片的叶型。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柔性组件和第二柔性组件的柔性变形,使得叶背和/或叶盆及前缘变形,可以改变叶片的叶型,叶片可以在不同的工况下使用,从而增加了叶片的适用性,实现在宽工况区域内保持高升力和低损失工作。

    静音高通流涵道风扇推进装置和推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1894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84072.1

    申请日:2023-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静音高通流涵道风扇推进装置和推进系统。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静音高通流涵道风扇推进装置包括外壳和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设置在外壳内,风扇组件包括壳体、动叶片和高速电机,壳体形成有气流通道,壳体和外壳之间形成有引射涵道,高速电机和动叶片均设置在壳体内,高速电机与动叶片连接并用于驱动动叶片转动,其中,外壳被配置为将分别流经引射涵道和气流通道的流体在外壳内掺混后流出外壳。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静音高通流涵道风扇推进装置通过高速电机带动动叶片高速转动,使干涉噪声超出人耳感受频率,及将流经引射涵道和气流通道的流体掺混,降低喷流噪声,从而达到静音效果,同时,提高推进效率。

    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091184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494894.0

    申请日:2021-12-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判断是否存在目标装置燃烧室的出口二维温度场数据;若是,则根据所述出口二维温度场数据确定实际目标参数,并利用所述实际目标参数生成包括相关系数的第一热斑模型;若否,则确定预设目标参数,并利用所述预设目标参数生成包括相关系数的第二热斑模型;将所述第一热斑模型或第二热斑模型对应的二维温度场数据作为进口总温边界条件输入至所述三维流体计算程序,得到所述目标装置涡轮的三维温度场数据。本申请能够确定热斑分布特征,获取涡轮的三维温度场数据。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系统、一种存储介质及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以上有益效果。

    一种封严机构及叶栅流场测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00788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717381.6

    申请日:2022-12-29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封严机构及叶栅流场测量设备,封严结构包括壳体、封严组件与辊卷组件,壳体用于装配于叶栅实验台;封严组件设置于壳体,用于封严叶栅测量槽,其中,封严组件包括多个封严板,封严板依次转动连接,至少一个封严板用于设置探针结构;辊卷组件设置有两个,一个辊卷组件设置于封严组件的一端,另一个辊卷组件设置于封严组件的另一端,各个辊卷组件用于封严组件的收卷或放卷,以拉动封严组件运动;探针结构在随封严组件运动时,封严组件也较好地封严叶栅测量槽。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减小叶栅测量槽漏风的问题,保证被测流场的流动品质与探针结构的测量效果。

    一种示踪粒子发生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238766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010046516.5

    申请日:2020-0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流场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示踪粒子发生器。该示踪粒子发生器包括支撑组件;粒子收集器,与支撑组件连接;外筒,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外层筒体,外层筒体的上端密封,下端连接粒子收集器;内筒,设置在容纳腔中并与外层筒体固连,内筒包括内层筒体,内层筒体中设有过滤器,过滤器上铺设示踪粒子,过滤器将内层筒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设置的混合腔和高压腔,内层筒体上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连通高压腔和外部高压气源;内层筒体的筒壁上部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切向通孔,切向通孔能使进入容纳腔的气‑固混合物具有切向速度;排气管,设置在外筒的顶部,排气管连通容纳腔和流场试验段。提高了进入流场试验段的示踪粒子的大小均匀性和气流跟随性。

    一种模拟机动飞行的转子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880991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48831.6

    申请日:2021-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机动飞行的转子实验装置,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该模拟机动飞行的转子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第一支座、第二支座、转子组件和驱动件,实验台固定于转台上且实验台上平行且间隔设置有两个导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沿导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轨滑动连接且第二支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轨滑动连接;转子组件沿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转动连接;驱动件固定于转台且输出端与转子组件连接,驱动件能够驱动转子组件转动。该实验装置通过转台的转动能够模拟机动飞行中的偏航、俯仰、滚转等机动动作,营造机动飞行环境;通过导轨能够保证转子组件在拆装时的便利性。

    一种结构动力学实验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1285776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011627066.5

    申请日:2020-12-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结构动力学实验平台,包括测试组件、支撑组件及底座组件,其中,测试组件包括测试架、测试台、第一驱动组件、以及驱动轴,支撑组件包括支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两驱动轴分别枢接于支架的相对两侧壁,第二驱动组件与驱动轮连接;底座组件架设有支撑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与底座同轴转动连接的转盘、以及驱动转盘绕转盘的Z轴周向转动的第三驱动组件,支撑组件的动力输入端与转盘同轴紧固。通过上述测试组件、支撑组件及底座组件的设置,能够使得转子试验件有效满足多自由度下的(自转、翻滚、俯仰及偏航)测试需求,继而为转子试验件的结构设计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撑。

    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091184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111494894.0

    申请日:2021-12-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判断是否存在目标装置燃烧室的出口二维温度场数据;若是,则根据所述出口二维温度场数据确定实际目标参数,并利用所述实际目标参数生成包括相关系数的第一热斑模型;若否,则确定预设目标参数,并利用所述预设目标参数生成包括相关系数的第二热斑模型;将所述第一热斑模型或第二热斑模型对应的二维温度场数据作为进口总温边界条件输入至所述三维流体计算程序,得到所述目标装置涡轮的三维温度场数据。本申请能够确定热斑分布特征,获取涡轮的三维温度场数据。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三维温度场数据的生成系统、一种存储介质及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以上有益效果。

    一种自动搅拌式示踪粒子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13985059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111247432.9

    申请日:2021-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搅拌式示踪粒子发生器,包括壳体、形成于壳体内的高压腔体和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高压腔体内的搅拌叶轮,壳体上设置有与高压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搅拌叶轮靠近高压腔体的底部布置,且搅拌叶轮的转动轴心与高压腔体的轴心重合,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且沿高压腔体的周向均匀布置,进气口用于将高压气流喷射至搅拌叶轮的叶片上以使搅拌叶轮定向转动。该自动搅拌式示踪粒子发生器,利用空气入射动量实现自动搅拌,不需要使用电机,也不涉及电机的隔热和密封结构,使得结构大大简化,降低了示踪粒子发生器的结构复杂程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