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薄膜及其转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04079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10073600.0

    申请日:202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石墨烯薄膜的转移方法,包括:在直接生长于金属基底上的石墨烯薄膜表面形成辅助转移层,得到辅助转移层/石墨烯薄膜/金属基底复合体;除去所述金属基底,得到辅助转移层/石墨烯薄膜复合体;将所述辅助转移层/石墨烯薄膜复合体的石墨烯薄膜侧面向目标衬底贴合;以及用有机溶剂除去所述辅助转移层;其中所述辅助转移层为聚碳酸丙烯酯层或聚ε‑己内酯层。该方法利用聚碳酸丙烯酯层或聚ε‑己内酯层转移石墨烯薄膜,由于PPC或PCL与石墨烯表面相互作用弱且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可容易地将其从薄膜表面去除而不留下残留,因而可提高薄膜表面的洁净度。同时通过转移可获得多褶皱石墨烯薄膜,褶皱密度可达每100μm2内50‑60条。

    石墨烯薄膜的转移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4952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210487750.0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金属铜箔表面生长的高品质石墨烯薄膜无损洁净地转移至多种功能衬底的普适性方法。该方法无需使用丙酮等有机溶剂去除转移媒介,实现石墨烯薄膜的高效洁净的无损转移。该方法通过调控石墨烯与目标衬底间的界面结合力,使转移媒介层与石墨烯薄膜的结合力小于转移媒介层与剥离膜之间的结合力,实现从石墨烯薄膜表面直接剥离转移媒介层。无需丙酮等有机试剂的参与,即可成功实现石墨烯薄膜的无损洁净转移。该方法获得的石墨烯薄膜完整度高达99%,洁净度高,且整个转移过程无需使用有机溶液,工艺简单、环保,有望用于大规模生产。

    一种紫杉醇纳米胶束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133172A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申请号:CN201110044677.1

    申请日:2011-02-22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杉醇纳米胶束及其应用。一种紫杉醇纳米胶束,为如下1)或2)或3)所示:1)由载体和紫杉醇制备而成;所述载体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和地喹氯铵的混合物;2)由载体和紫杉醇制备而成;所述载体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和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混合物;3)由载体和紫杉醇制备而成;所述载体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本发明的功能化紫杉醇纳米胶束在口服给药后能使紫杉醇通过胃肠道屏障,克服耐药性乳腺癌的多药耐药性。本发明的功能化紫杉醇纳米胶束口服剂型能避免过敏反应,可用于众多的癌症病人,同时适用于多药耐药肿瘤,比当前的静脉注射剂型有更大的优越性。

    病灶注射给药压力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829899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395067.3

    申请日:2024-04-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病灶注射给药压力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病灶注射给药压力预测方法包括:获取病灶注射给药前目标病灶的病灶显像数据;在用于病灶注射给药的注射器端安装压力检测装置,以获取对所述目标病灶的病灶注射给药过程中随注射时间的给药压力数据;基于所述目标病灶的病灶显像数据及给药压力数据,利用预先设置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病灶注射给药压力预测模型;获取病灶注射给药前待给药病灶的待给药病灶显像数据,输入所述病灶注射给药压力预测模型,获取所述待给药病灶对应的病灶注射给药压力,以依据所述病灶注射给药压力进行给药,在减少人工消耗的同时保证给药顺利,为进一步实现机器智能给药提供依据。

    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胸壁转移的贴剂

    公开(公告)号:CN11986831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07980.6

    申请日:2025-0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胸壁转移的贴剂。所述贴剂包括背衬层和药物贮库层,药物贮库层设置在背衬层的内侧面;其中,药物贮库层包括抗肿瘤药物、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缓释剂。本发明提供的贴剂通过设置抗肿瘤药物、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缓释剂,不仅能够起到隔离癌性伤口,防止出血、感染、异味等作用,而且还具有抗肿瘤、抗癌作用,能够使得抗肿瘤药物和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药性缓慢释放,这样可以有效定位病灶、灭杀癌细胞,且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修复、重建局部组织,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贴剂治疗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更加容易接受,有利于患者长期治疗。

    晚期乳腺癌AI辅助诊疗模型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7430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068996.5

    申请日:2023-08-23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获取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类型数据;根据所述分子类型数据获取第一风险值;获取所述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数据;根据所述影像学检查数据获取第二风险值;获取所述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基因检测数据;根据所述肿瘤基因检测数据获取第三风险值;对比所述第一风险值、所述第二风险值和所述第三风险值;根据对比结果预测所述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方法可根据免疫组化、影像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乳腺癌数据分析,并基于大量患者基本诊断信息和治疗效果的分析,建立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模型,以优化治疗方案。

    一种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1843584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10190396.2

    申请日:2010-06-02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由脂质体和包封在其内的全反式维甲酸组成。所述复合物所述复合物由下述方法获得:1)将脂材和全反式维甲酸溶解,获得脂膜和全反式维甲酸的混合物;2)将所述脂膜和全反式维甲酸的混合物水化得到水化产物;3)将所述水化产物超声,获得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可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与长春瑞宾隐形脂质体的联合应用对肿瘤复发的抑制作用最强。

    一种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1843584A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1010190396.2

    申请日:2010-06-02

    Applicant: 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由脂质体和包封在其内的全反式维甲酸组成。所述复合物所述复合物由下述方法获得:1)将脂材和全反式维甲酸溶解,获得脂膜和全反式维甲酸的混合物;2)将所述脂膜和全反式维甲酸的混合物水化得到水化产物;3)将所述水化产物超声,获得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可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全反式维甲酸与脂质体的复合物与长春瑞宾隐形脂质体的联合应用对肿瘤复发的抑制作用最强。

    一种轻度血栓治疗用混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24444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58120.4

    申请日:2023-10-19

    Inventor: 韩森 马旭 张燕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度血栓治疗用混合装置,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固定套接有转动杆;还包括用于混料反应釜本体内部的混料结构,用于对混合料进行分布的落料结构;本发明通过设置推料结构、分料结构、碾平结构和拨料结构,利用转动杆的旋转,通过定位座的衔接,可以使得推料结构、分料结构、碾平结构和拨料结构转动,从而使得分割刀可以对落在混料盘顶部的乙酰水杨酸进行推料,同时经过波纹分割盒刀可便于将混料分布均匀,之后通过碾平轮进行捏碎,增加混料的均匀性,掉落至两侧的出料孔内部进行分料,此设置不仅可以有效进行混料,混料方式更全面,均匀性更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