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温差预冷器性能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486309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111669435.1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温差预冷器性能试验装置,该大温差预冷器性能试验装置的高压气源通过截止总阀连接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中依次安装有第一调节阀、热端气体流量计、燃烧室、预冷器以及喷管;第二支路中依次连接有第二调节阀、冷端气体流量计、预冷器以及冷端出口调节阀;数据采集系统与热端气体流量计、冷端气体流量计、热端进气测点、热端出气测点、冷端进气测点以及冷端出气测点信号连接,用于获取测试数据。上述试验装置能够提供不小于1250K的高温气源、高压常温气源以及高温高压测控系统,能够进行大温差预冷器的性能测试,为大温差预冷器的性能摸底奠定了基础。

    一种微细管束预冷器流动换热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48630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49311.7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细管束预冷器流动换热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中微细管束测试单元的进气口与风机通过进气管路连通,出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压差计与进气管路和排气管路连通;入口温度传感器与进气管路连通,出口温度传感器与排气管路连通;在排气管路中安装有流量计;微细管束测试单元的微细管束两端与变压直流电源电连接,微细管束通过自身电阻发热,并与通过气流进行热交换;在微细管束内布置有多个热电偶;数据采集仪与流量计、压差计、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以及多个热电偶均信号连接。上述实验装置能够测试具有不同外径、不同排布、不同管排数的微细管束的预冷器在不同气流冲击角度下的流动换热性能。

    一种多流路组合发动机启动保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905686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046093.0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流路组合发动机启动保护结构,属于组合发动机技术领域。该保护结构为设置在旁路冲压发动机尾喷管出口端面上的挡板,挡板通过连接机构与旁路冲压发动机的尾喷管进行连接并将其出口完全封闭,涡轮发动机启动后,挡板挡住反向回流燃气,防止燃气经旁路冲压发动机倒流进入涡轮发动机;旁路冲压发动机正常启动后,旁路冲压发动机通道内气流形成正向流动,挡板的连接机构以主动或被动方式脱落。本发明能够避免发动机启动过程引射吸入高温尾气,从而满足多流道组合发动机零速启动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

    一种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630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111653320.3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采用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制作微细管束,并测量微细管束的电阻;将微细管束安装于测试箱体中,并与变压直流电源电连接;调节变压直流电源的电压,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换热特性;调节风机的风速,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空气流量下的换热特性;周期性地调节电源的电压和风机的风速,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加热功率和不同空气流量下的换热特性。采用上述实验方法能够测试不同管径、不同排布、不同排数以及不同气流冲击角度下微细管束的换热特性,从而确定预冷器管外的换热模型,为预冷器的精确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一种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630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53320.3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采用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制作微细管束,并测量微细管束的电阻;将微细管束安装于测试箱体中,并与变压直流电源电连接;调节变压直流电源的电压,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换热特性;调节风机的风速,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空气流量下的换热特性;周期性地调节电源的电压和风机的风速,获取微细管束在不同加热功率和不同空气流量下的换热特性。采用上述实验方法能够测试不同管径、不同排布、不同排数以及不同气流冲击角度下微细管束的换热特性,从而确定预冷器管外的换热模型,为预冷器的精确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一种低沸点工质增压供给系统及供给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75169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627257.6

    申请日:2021-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沸点工质增压供给系统,其包括储存系统、增压系统、流量调节系统;储存系统包括相连通的过载储箱(7)和分箱式储箱(2),其中存储低沸点工质;增压系统连接过载储箱(7)和分箱式储箱(2),流量调节系统连接过载储箱(7),通过向分箱式储箱(2)加压,使低沸点工质流入过载储箱(7),在压力作用下,低沸点工质由过载储箱(7)通过流量调节系统供出。本发明采用工质自增压方案,降低了飞行器增压系统的结构和重量;采用分箱供给,在飞行器过载、机动情况下,过载储箱均为满箱状态,保证供给工作过程中均为纯液相供给。

    一种膜片式微细管预冷器冷却工质集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05893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1047767.9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片式微细管预冷器冷却工质集气装置。该结构由集成式端盖、支承板、缝合螺钉、缝合螺母和锁紧螺母装配而成。根据螺旋微细管换热膜片的结构尺寸与数量、冷却工质的进出口参数,确定膜片式微细管预冷器冷却工质集气装置及其组成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参数,在完成零部件制造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支承板和预冷器换热膜片集气管的装配,然后进行集成式端盖和支承板、预冷器换热膜片集气管的装配,最后用缝合螺钉和缝合螺母完成对集成式端盖和支承板的缝合,实现对预冷器冷却工质集气装置。该结构有效减少了预冷器与外围部件的连接管路与接口,有利于提高预冷器的结构可靠性,并有利于预冷器冷却工质集气装置的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一种具有变形协调功能的大温差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4483316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111669439.X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变形协调功能的大温差换热器,该大温差换热器包括进气集管、出气集管、微细管以及导向器;微细管包括中间段、连接于中间段一端的第一折弯段、以及连接于中间段另一端的第二折弯段;中间段为弧形结构;第一折弯段与进气集管固定连接;第二折弯段与出气集管固定连接;导向器设置有用于对出气集管进行导向的滑槽;出气集管滑动配合地安装于滑槽内,以通过微细管的变形与出气集管在滑槽中的滑动来抵消微细管的热应力以及作用于微细管的气动载荷。该大温差换热器利用管路自身的变形抵消热应力,并在微细管的两端设置有折弯段,主动承担管路的气动载荷及热应力,以减小接头载荷的目的,从而实现换热器大温差运行。

    一种具有变形协调功能的大温差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4483316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69439.X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变形协调功能的大温差换热器,该大温差换热器包括进气集管、出气集管、微细管以及导向器;微细管包括中间段、连接于中间段一端的第一折弯段、以及连接于中间段另一端的第二折弯段;中间段为弧形结构;第一折弯段与进气集管固定连接;第二折弯段与出气集管固定连接;导向器设置有用于对出气集管进行导向的滑槽;出气集管滑动配合地安装于滑槽内,以通过微细管的变形与出气集管在滑槽中的滑动来抵消微细管的热应力以及作用于微细管的气动载荷。该大温差换热器利用管路自身的变形抵消热应力,并在微细管的两端设置有折弯段,主动承担管路的气动载荷及热应力,以减小接头载荷的目的,从而实现换热器大温差运行。

    一种适用于大温度梯度的预冷器连接法兰

    公开(公告)号:CN11445927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11652509.0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大温度梯度的预冷器连接法兰,该连接法兰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法兰壳体和法兰盖板;法兰壳体和法兰盖板均设置有中心通孔;法兰壳体在朝向法兰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流道和多个定位块,冷却流道沿法兰壳体的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块沿法兰壳体的周向分布于冷却流道内;法兰壳体在背离法兰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相对设置的冷却介质进口接头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头,冷却介质进口接头和冷却介质出口接头均与冷却流道连通;法兰盖板在朝向法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块一一对应的定位凹槽;定位块的顶端形状配合地插接于定位凹槽内。上述连接法兰能够在无需额外携带冷却介质的情况下降低热应力且减轻重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