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3031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311119474.3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制备脂肪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活性污泥接种于厌氧反应器中,加入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S2、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将部分发酵产物从厌氧反应器排出,对排出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沼渣,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沼渣加入到厌氧反应器中,该沼渣与有机固体废弃物的体积比为1∶6~10;S3、重复步骤S2,持续进行厌氧发酵,完成对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连续将有机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碳源高效转化成脂肪酸,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制备效率高、底物利用率高、脂肪酸产率高且中链脂肪酸占比高等优点,为有机固体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953004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311087568.7
申请日:2023-08-28
Applicant: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以及酿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产丁酸的梭菌及其应用。所述梭菌为Clostridium sp.mCGM5,已于2023年07月0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016。本发明所提供的新菌Clostridium sp.mCGM5能够产丁酸,丁酸是合成己酸以及丁酸乙酯等酯类物质的重要前体,可将其用于酿酒过程,进而改善白酒的风味和品质;其次,该菌还可有效利用窖池里的糖和乳酸等物质合成多种有机酸,进而可将其用于新窖池(窖泥)的微生物强化改良。
-
公开(公告)号:CN1194881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541597.0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河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物抑菌剂、制备方法及在防控果蔬采后病害的应用,所述抑菌剂为凝结芽孢杆菌代谢产物VOCs,凝结芽孢杆菌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9951,代谢产物VOCs中的抑菌物质包括但不限于苯甲醛、乙酸、异丁酸、异戊酸,生物抑菌剂的制备方法为将活化后的凝结芽孢杆菌稀释涂布在LB培养基表面,37℃培养48 h,其在果蔬贮藏中病菌防治上的应用方法为:将甘薯与凝结芽孢杆菌菌剂一同放置在包装纸箱中,在28℃环境中贮藏。凝结芽孢杆菌CGMCC 9951为“普遍认为安全(GRAS)”菌株,代谢产物安全无毒,对环境友好,生产方便,也可规模化应用。可部分取代化学药剂施用,减少农药残留,有利于提升甘薯贮藏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933180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355467.8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领域,公开了一种提高丁酸梭菌发酵强度和芽孢转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丁酸梭菌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在发酵培养的对数生长末期向发酵液中补加无机离子源继续进行发酵培养,直至芽孢率不低于90%;然后,任选地,向发酵液中补加保护剂进行诱导培养以进一步提高芽孢率;所述发酵培养基在0.05MPa下的初始渗透压≤460mOsm/kg;所述无机离子源选自钾离子源、锰离子源和钙离子源中的至少一种。该方法可以提高丁酸梭菌发酵前期的发酵强度和中后期的芽孢转化率,缩短发酵周期;还能进一步提升芽孢转化,获得完全成熟的芽孢,提高芽孢性能;同时大幅度提高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19339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67883.X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乙醇梭菌及分离纯化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发酵领域。乙醇梭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为乙醇梭菌SGLT‑Ca‑0001‑mut 1,保藏编号为GDMCC 63758,保藏地址为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日期为2024年8月7日。通过平板培养结合第一基因型鉴定,可以初步筛除发酵液中的杂菌,以初步得到较为纯净的乙醇梭菌单菌落,再通过富集培养和第二基因鉴定,可以进一步筛选出较为纯净的乙醇梭菌单菌落中的乙醇梭菌单菌落,另外结合预设的培养环境,可以定向筛选出具有高生产效率和高代谢选择性的优势突变乙醇梭菌,最后通过多次划线分纯,可以将该突变乙醇梭菌筛选出,从而可以得到较高菌株鲁棒性和代谢性能的乙醇梭菌。
-
公开(公告)号:CN11897898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70383.X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市土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产乙酸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与应用,涉及微生物制剂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活性成分丁酸梭菌YY2‑1、匙形梭状芽孢杆菌YY4‑5、第三梭菌YY2‑1‑2中的至少一种;丁酸梭菌YY2‑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时间为2024年3月26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143;匙形梭状芽孢杆菌YY4‑5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时间为2024年3月26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144;第三梭菌YY2‑1‑2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时间为2024年4月30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485。本发明的复合菌剂应用于餐厨垃圾的处理中,能缩短厌氧发酵产乙酸时间,加速厌氧发酵进程,同时能够极大提升乙酸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54683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92488.2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程刚
Inventor: 程刚
IPC: C12N1/20 , C12P39/00 , C12P7/54 , C12P7/52 , C12P7/40 , C02F11/04 , C12R1/125 , C12R1/08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解优势菌株组合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通过优势水解菌的分离及鉴定,从剩余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优势水解菌,鉴定结果菌株A‑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2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通过水解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研究,确定了3株优势水解菌的组合能够达到更高的水解效率,并对3株菌株的复配比例和最适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本发明还将水解优势菌株组合与产酸菌结合,并在厌氧发酵产酸之前对污泥进行微波预处理,可以提高污泥发酵产酸效率并缩短发酵产酸周期;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在微波预处理之前在污泥中外加碳源,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污泥厌氧发酵的产酸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37441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07674.6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泪珠状产孢菌菌种及其应用,涉及酿酒微生物技术领域。该泪珠状产孢菌(Lacrimispora sp.)菌种P 1‑1于2023年06月0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7522。本发明提供的新菌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高产乙酸和丁酸,可应用于白酒酿造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4606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384450.9
申请日:2024-04-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P7/54 , C12P7/52 , C02F3/0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废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激发同型产乙酸作用提高有机废物发酵产酸的方法及其应用。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易降解有机废水/易腐垃圾为发酵底物时,沼液、剩余污泥、厌氧颗粒污泥、牛羊粪或瘤胃物等为接种物,并在初始阶段一次性投加碳酸氢盐,25‑55℃发酵1~21天。结果表明,本发明通过初始投加碳酸氢盐可激发发酵体系中同型产乙酸作用,从而实现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的提高和CO2排放的减少。本发明操作简便易行,是面向碳中和的有机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166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16658.1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西北民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百合多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益生元活性的百合多糖片段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百合多糖片段是将百合总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后进行酸水解,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的百合多糖片段,分子量小,其重均分子量为2.6×103~3.2×103Da,结构简单,由鼠李糖和甘露醇组成,生物活性以及抗水解性优于百合总多糖,体外模拟消化全过程中几乎不会对百合多糖片段的总糖及还原糖含量造成变化;体外模拟发酵实验显示,多糖片段的添加提高了鼠李糖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活性,促进了益生菌的生长,提高了益生菌酵解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具有益生元活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