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442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77857.5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青海大学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硐室内拱式柱壳复合衬砌结构,涉及新能源工程结构技术领域,其结构为:自外向内由围岩,钢‑混凝土外层衬砌,柱壳支座间挤压连接装置,内拱式柱壳支座和内拱式柱壳组成;若干个内拱式柱壳节段连接形成内拱式柱壳纵联,多个内拱柱壳依次连接构成闭合的储气空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外层衬砌内壁设置多个跨度适当的内拱式柱壳,将高内压储气荷载转化为内拱式柱壳轴向压力、拱式柱壳支座间的压缩应力、外层衬砌的分布压力和远端围岩的径向压力,未明显削弱储气硐室空间利用率的前提下减小外层衬砌、近端围岩的环向变形,环向应力以及轴向温度应力,提升储气库结构的安全性及围岩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1170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321538.2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青海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环状管片式内拉索复合衬砌结构,涉及新能源工程结构技术领域,其结构为:由外向内包括围岩,变形层,密封层,环状布置的管片衬砌,拉索连接装置,内拉索。环状管片式内拉索复合衬砌的内拉索布置形式包含轮辐式、斜拉式、蛛网式三种基本形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内拉索复合衬砌结构通过内拉索连接不同方位的衬砌结构,具有平衡储气压强,减小储气所致的围岩应力的作用;将较少部分储气内压力传递至围岩的功能,提高围岩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03010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24475.X
申请日:2024-03-21
Applicant: 青海大学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nventor: 杨晓林 , 王龙轩 , 张文 , 梅生伟 , 郑天文 , 王汉勋 , 张跃 , 潘磊 , 高士武 , 任博文 , 李晨曦 , 杨万明 , 杨明荟 , 张建诚 , 罗军鹏 , 高泽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控储气硐室围岩应力分布的复合衬砌结构,包括:围岩;PVA韧性纤维混凝土层,通过现浇与所述围岩内壁紧密贴合;橡胶阻尼层由橡胶层和阻尼层构成;智能监测系统,由FBG光学传感系统、信息集成系统和智能分析平台构成,可对服役期间储气硐室的应力、应变、振动、加速度、温湿度等工作参数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并对所采集监测数据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预警分析。本发明通过橡胶阻尼层均匀传递并耗散循环气压荷载所产生的能量,减小应力影响范围,防止出现衬砌或围岩开裂及气体渗漏现象,提高储气硐室的稳定性和气密性;可实现云端在线监测和智能预警,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减少运维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22066842U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20461870.8
申请日:2024-03-11
Applicant: 青海大学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E21F17/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在岩土体中开展压缩空气储能的蜂窝状储气库结构,属新能源工程结构领域。本储气库由外向内由围岩、外层衬砌壳、内部蜂窝储气单元和各储气单元间填充材料组成。本储气库结构可有效抑制高内压储气荷载作用下围岩环向应力过大而导致的开裂问题,将高内压储气荷载在单个厚壁圆筒中产生的拉伸应力部分转化为内部蜂窝储气单元硐室壁、硐室间填充材料、外层衬砌壳的挤压应力。本实用新型的蜂窝状储气库结构可在进一步提升储气库压力范围的同时满足围岩结构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154326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77143.X
申请日:2024-08-26
IPC: H02J3/24 , H02J3/32 , H02J3/46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中式共享储能一体化优化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新能源电站群内不同类型新能源电站的额定容量和储能配置比例;根据不同类型新能源电站的额定容量计算实际出力功率;确定满足不同类型新能源电站的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储能容量配置;根据实际出力功率、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运行功率约束、运行容量约束和运行荷电状态约束,优化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的储能容量配置。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配置储能系统的方式通常存在忽视不同类型的新能源电站的出力特性的差异的问题,降低了储能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降低了共享储能的利用效率,限制了规模化新能源储能的发展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95248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310463.1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青海大学 , 青海理工大学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 , G06F18/2113 , G06F18/214 , G06F18/2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电力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技术领域的基于双通道机制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找出最为关键的特征;步骤B.将传统神经网络的单通道架构升级为双分支结构,搭建基于关键特征的双通道机制模型;步骤C.基于步骤B搭建的双通道机制模型以及风速数据,对风电功率进行预测。本发明可针对不同通道学习到不同特征的表示,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风电预测功率值,能够提供可靠的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629881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110837981.5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青海大学
IPC: H02J15/00 , H01M8/04082 , H01M8/0656 , H01M8/22 , H02J3/28 , G06Q10/04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热平衡保持能力的氢储能系统及优化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能量管理单元、电解槽、燃料电池和热能循环回路;所述能量管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解槽连接;所述电解槽与所述燃料电池连接;所述燃料电池与所述能量管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能循环回路分别与所述电解槽和所述燃料电池连接;其中,所述电解槽将所述能量管理单元输送的电能转化为氢能;所述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实现向电负荷供电;所述热能循环回路用于实现热能在所述电解槽和所述燃料电池之间的循环传递。本发明通过配置电解槽和燃料电池吸收和发出功率,为新能源场提供正、负备用,实现调峰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3629881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37981.5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青海大学
IPC: H02J15/00 , H01M8/04082 , H01M8/0656 , H01M8/22 , H02J3/28 , G06Q10/04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热平衡保持能力的氢储能系统及优化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能量管理单元、电解槽、燃料电池和热能循环回路;所述能量管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解槽连接;所述电解槽与所述燃料电池连接;所述燃料电池与所述能量管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能循环回路分别与所述电解槽和所述燃料电池连接;其中,所述电解槽将所述能量管理单元输送的电能转化为氢能;所述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所述能量管理单元实现向电负荷供电;所述热能循环回路用于实现热能在所述电解槽和所述燃料电池之间的循环传递。本发明通过配置电解槽和燃料电池吸收和发出功率,为新能源场提供正、负备用,实现调峰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2483350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47779.6
申请日:2020-11-26
Applicant: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青海大学 , 清华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04B35/04 , F04B39/06 , F04B41/02 , F01K27/02 , F01K25/08 , F01D15/10 , F01K19/10 , C01B13/02 , C01B21/04 , B01D53/04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缩空气储能排气综合利用系统和方法,涉及能源设备技术领域。系统中,压缩机、冷却器、储气库、回热器和膨胀机依次连通,膨胀机与发电机连接,膨胀机用于膨胀储气库内压缩空气做功并推动发电机输出电力;第一储气罐与膨胀机连通,第一储气罐用于存储膨胀机排出的尾气;第一储气罐、第一变压吸附塔和第二储气罐依次连通,第一变压吸附塔用于从第一储气罐的尾气中分离出氧气、并将氧气存储于第二储气罐中;第一储气罐、第二变压吸附塔和第三储气罐依次连通,第二变压吸附塔用于从第一储气罐的尾气中分离出氮气、并将氮气存储于第三储气罐中。该系统和方法不仅能够输出电力,还能够利用压缩空气膨胀做功后排出的尾气制取氧气和氮气。
-
公开(公告)号:CN112260308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052526.6
申请日:2020-09-29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热‑光伏‑储热联合运行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地热电站、光伏电站和储热电站之间的联合组合方式,基于静态合作博弈,构建基于地热‑光伏‑储热电站的联合运行架构;通过所述联合运行架构,获取所述地热电站、所述光伏电站和所述储热电站的最优联合发电模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地热、光伏和储能三者合作形成的不同联盟的支付与收益进行建模,为三者之间联合运行提供最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法,充分发挥多能协同互补优势,提高系统能量综合利用效率、稳定性和合理性,实现综合能源系统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