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油藏内源微生物代谢气体的泡沫调驱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4624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484591.8

    申请日:2024-04-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内源微生物代谢产气发泡协同驱油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油藏内源微生物代谢气体的泡沫调驱方法。一种基于油藏内源微生物代谢气体的泡沫调驱方法,确定目标油藏中存在产气功能菌;激活目标油藏中的产气功能菌;产气功能菌被激活后代谢气体,待代谢气体的产气量处于最佳值时,向目标油藏中加入起泡体系进行发泡。本发明不借助外部气体;不采用传统的注入外界空气、氮气、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气体,利用内源微生物中的产气功能菌代谢的气体与气泡体系产生泡沫,在压差的作用下进行泡沫驱;利用油藏内产气菌代谢气体起泡,可缩短见效时间,降低成本,大幅改善驱油效果。

    一种基于变径毛细管束模型的渗吸驱替表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36257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78060.6

    申请日:2022-09-05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变径毛细管束模型及渗吸驱替表征方法涉及致密油藏开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变径毛细管束模型及渗吸驱替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真实岩心实验确定变径毛细管生成参数,采用随机算法建立岩心尺度随机变径毛细管束;分别计算毛细管束中各个毛细管各段的空间坐标;根据得到的随机变径毛细管结构参数对渗吸速度进行求解;根据计算结果,求解随机变径毛细管束采出程度、含水率。本发明建立了复杂随机变径毛细管束模型,该模型以真实岩心孔隙结构为基础参数,可以随机生成复杂孔隙结构,构建出更加真实的流动空间,计算出采收率、含水率等岩心驱替实验结果,与真实岩心驱替实验相对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一种二氧化碳在储层中迁移和分布的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033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31192.6

    申请日:2024-01-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在储层中迁移和分布的监测方法,依据注采井网选择光纤监测井;光纤监测井中,随套管下入多参数监测光纤;其中,多参数监测光纤包括应变光纤、温度光纤及振动光纤;多参数监测光纤纵向上均布有监测点;向储层中注入二氧化碳,通过多参数监测光纤监测二氧化碳含量;根据温度光纤测得的温度值变量、应变光纤测得的应变漂移量判断是否发生突变,若发生突变则表明该方向为二氧化碳主迁移方向;根据振动光纤测得的相位变化率判断是否发生突变,若发生突变则表明二氧化碳突破盖层及上覆地层,具有安全风险。本发明永久性、立体式稳定监测二氧化碳在储层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范围,形成平面和纵向上的二氧化碳运移图像。

    一种油水井砂体动静态连通状况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5685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897590.1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水井砂体动静态连通状况分析方法,开展静态连通性判断;以砂地比S、砂体展布连通性程度及纵向重叠连通性程度的乘积得到砂体静态连通程度;开展动态连通性判断;明确各采油井的射孔完善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及注采对应程度;将上述得到的砂体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体静态连通程度、射孔完善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及注采对应程度作为评价参数,将上述评价参数归一化并赋权重,以归一化的评价参数与其对应权重的乘积之和作为静动态连通系数;以静动态连通系数评价井间连通性;本发明结合动静态连通关系,使二者相互印证,可操作性高,有利于改善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连通状况判别的合理性,便于深入研究制定精细注水政策。

    一种便于固定岩心的岩心盒

    公开(公告)号:CN215922991U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21855364.X

    申请日:2021-08-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固定岩心的岩心盒,由盒体和盒盖组成;盒体及盒盖之间铰接;盒体内侧顶部设有岩心便签盒及用于存放隔板的隔板盒,还包括岩心存放单元,所述岩心存放单元包括位于盒体内的弧形隔板卡槽及位于盒盖内的半圆形岩心固定卡槽,弧形隔板卡槽及半圆形岩心固定卡槽相匹配且构成岩心的存放空间,弧形隔板卡槽内设有与隔板相对应的卡槽;盒体及盒盖的铰接处均设有连接耳,通过转轴贯穿位于盒体上的连接耳及位于盒盖上的连接耳实现将盒体和盒盖铰接;还包括位于盒体顶部及盒体底部的提手。该岩心盒克服了传统的岩心盒在搬运过程中岩心易产生滑动,顺序位置颠倒,岩心相互污染的缺点,同时还能够防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