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9443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535672.6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G01N21/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法测定H2S‑H2O‑NaCl流体包裹体中H2S浓度的方法,S1配制不同已知H2S浓度的H2S‑H2O‑NaCl标准样品;S2采集不同温度、压力下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图;S3计算拉曼面积比PAR和强度比HR;S4建立H2S浓度与PAR和HR的定量函数;S5通过采集待测H2S‑H2O‑NaCl流体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图,计算PAR和HR,通过定量函数计算出流体包裹体中H2S浓度。本发明建立H2S‑H2O‑NaCl体系中H2S浓度与PAR和HR的定量函数,通过该定量函数,结合天然样品中含H2S的盐水包裹体在均一状态下拉曼光谱,即可进行包裹体中溶解H2S浓度的定量测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9372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832049.7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的两期混源油定量解析法,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S1分别测试两期原油包裹体与已知密度标准原油的激光共聚焦荧光光谱;S2根据步骤S1测得的标准原油的荧光光谱图,建立原油密度与光谱峰面积的拟合公式;S3根据步骤S2建立的拟合公式与步骤S1测得的两期原油包裹体的光谱峰面积,结合体积平衡法计算各充注原油的贡献,最后得出不同期次充注原油对混源油藏的相对贡献。本发明以已知密度标准原油为基础,以荧光光谱获取两期原油包裹体的密度为技术手段、计算同源不同期原油的混合比例,从而解决混源油定量解析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24867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0832047.8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天然气包裹体拉曼技术的两期混源气定量解析方法,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气藏典型脉体作为两期天然气包裹体样品,对其进行拉曼测试;S2根据步骤S1测得的拉曼数据,计算两期天然气包裹体样品中组分的相对浓度及比值;S3以物质平衡原理为依据,建立混源气定量解析方法,计算不同期次充注天然气对现今气藏的贡献。本发明定量揭示不同期次天然气充注对现今气藏的贡献,从而解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贡献定量计算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9208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00729.3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长江大学
IPC: G06V20/69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5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目标检测的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的智能识别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烃源岩样品,样品制片处理后,拍摄在反射光与荧光下的高分辨率图像;建立带标签数据集;利用Mosaic数据增强扩展数据量;结合轻量EfficientNetB2提升Faster‑RCNN模型速率;利用迁移学习及Focal Loss函数解决样品不平衡问题,实现模型最优化;将待识别图像输入优化模型,得到识别后的结果图。本发明采用数据增强、迁移学习、网络结构调整与损失函数优化的策略,有效解决了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识别中的低效、费时和主观性问题,实现了识别过程的自动化与高精度,大幅降低了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的人力与时间成本,不仅促进了AI技术在地质学的应用,还为有机岩石学研究带来了新方法与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7269364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258730.7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逐级分类对比的混积页岩页岩油精细来源评价方法,以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生源、环境功能以及主成分‑判别分析理论为依据,采用混积页岩及页岩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逐级建立亚段、小层组及小层油源对比方法,从不同级别示踪页岩油的来源,从而解决页岩油精细来源确定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6936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58730.7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逐级分类对比的混积页岩页岩油精细来源评价方法,以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生源、环境功能以及主成分‑判别分析理论为依据,采用混积页岩及页岩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逐级建立亚段、小层组及小层油源对比方法,从不同级别示踪页岩油的来源,从而解决页岩油精细来源确定难的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