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超材料吸收器及基于该吸收器的AFB1快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98085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211285303.3

    申请日:2022-10-20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柔性超材料吸收器及基于该吸收器的AFB1快速检测方法。吸收器的主体为密切接触堆叠排列的三层超材料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图案层,均匀电介质层和柔性材料层,图案层为周期排列的微纳单元,单元结构为外环与内环嵌套组成的周期结构,其中内环为封闭环,外环为开口谐振环。检测方法为将不同含量的AFB1溶液样本滴在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表面,并获取其光谱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超材料吸收器在AFB1特征峰值处的振幅/位置与含量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在第二个反射峰频率处,该超材料结构对AFB1厚度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性高达0.98。本发明对黄曲霉毒素检测器件设计、生物超材料专用传感器研发等的具有重要意义。

    柔性超材料吸收器及基于该吸收器的AFB1快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98085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285303.3

    申请日:2022-10-20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柔性超材料吸收器及基于该吸收器的AFB1快速检测方法。吸收器的主体为密切接触堆叠排列的三层超材料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图案层,均匀电介质层和柔性材料层,图案层为周期排列的微纳单元,单元结构为外环与内环嵌套组成的周期结构,其中内环为封闭环,外环为开口谐振环。检测方法为将不同含量的AFB1溶液样本滴在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表面,并获取其光谱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超材料吸收器在AFB1特征峰值处的振幅/位置与含量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在第二个反射峰频率处,该超材料结构对AFB1厚度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性高达0.98。本发明对黄曲霉毒素检测器件设计、生物超材料专用传感器研发等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光栅-绝缘-金属三层结构的可见光完美吸收器及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12756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10753128.0

    申请日:2020-07-30

    Inventor: 陈煦 吴九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栅-绝缘-金属三层结构的可见光完美吸收器及其加工方法。完美吸收器由三层结构组成,最上层为圆形孔状光栅层,中间层为均匀介质层,最下层为金属层,所述结构的金属材料为锰,介质材料为Al2O3。通过参数优化,该结构的厚度仅为150nm,在可见光范围可实现宽带、大角度、偏振无关的近完美吸收,平均吸收率可达95%。本发明所述的加工方法为首先通过磁控溅射完成均匀金属和电介质薄膜的制造,然后利用湿法刻蚀完成上层光栅结构的加工,在显影后结合磁控溅射和剥离工艺完成最上层孔状光栅结构的制造加工。本结构在精密位移检测、太阳能电池和光学隐身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基于异音识别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16701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250907.9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异音识别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集异音音频数据,得到异音音频数据集,并将异音音频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步骤2,对步骤1划分的测试集异音音频进行预处理;步骤3,对步骤2处理后的异音音频进行时频域特征提取;步骤4,基于步骤4提取的时频域特征进行汽车故障诊断。该方法通过对汽车异响音频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汽车异响故障的快速诊断,解决了现有检测方式存在的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光栅-绝缘-金属三层结构的可见光完美吸收器及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12756B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010753128.0

    申请日:2020-07-30

    Inventor: 陈煦 吴九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栅‑绝缘‑金属三层结构的可见光完美吸收器及其加工方法。完美吸收器由三层结构组成,最上层为圆形孔状光栅层,中间层为均匀介质层,最下层为金属层,所述结构的金属材料为锰,介质材料为Al2O3。通过参数优化,该结构的厚度仅为150nm,在可见光范围可实现宽带、大角度、偏振无关的近完美吸收,平均吸收率可达95%。本发明所述的加工方法为首先通过磁控溅射完成均匀金属和电介质薄膜的制造,然后利用湿法刻蚀完成上层光栅结构的加工,在显影后结合磁控溅射和剥离工艺完成最上层孔状光栅结构的制造加工。本结构在精密位移检测、太阳能电池和光学隐身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小麦气传病原菌孢子快速无损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7392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20135.2

    申请日:2021-07-2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小麦气传病原菌孢子快速无损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制备小麦条锈菌孢子、叶锈菌孢子和白粉菌孢子的样本并利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其近红外波段漫反射光谱数据,然后对整体数据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建立不同种类病原菌孢子的识别模型,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100%。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本判别方法使用便携式光谱仪,可实现小麦真菌孢子种类的快速无损识别,在小麦锈病的原味在线检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一种空气中真菌孢子无透镜全息图像采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05007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78674.8

    申请日:2020-05-29

    Abstract: 一种空气中真菌孢子无透镜全息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在箱体中设置无透镜全息成像装置、孢子传输装置和孢子采集风道装置,其中孢子传输装置包括透明的孢子传输带,孢子采集风道装置包括位于孢子传输带上方的风箱,风箱底部有落料口,顶部有采集风道进风口,侧壁有采集风道出风口,采集风道进风口通过管路与箱体上的进风口相连,采集风道出风口通过管路与吸风风机相连,无透镜全息成像装置包括LED光源、小孔和CMOS相机,LED光源发出的光经小孔照射至孢子传输带上,CMOS相机设置于孢子传输带下方,与小孔正对;本发明以无透镜全息成像技术代替传统显微成像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连续采样、造价低廉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