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0869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500563.5
申请日:2025-04-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柔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PEDOT:PSS分散液、AgNWs分散液和rGO分散液搅拌均匀,得到复合浆料;PEDOT:PSS分散液由PEDOT:PSS、N,N‑二甲基乙醇胺和水混合得到;AgNWs分散液由AgNW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水混合得到;rGO分散液由rGO、乙醇和水混合得到;S2、通过气压喷涂,将复合浆料喷涂在基底层上,经干燥、热退火形成传感层;S3、在传感层表面叠加保护层,并通过激光透射焊接技术将基底层和保护层的两侧封装在一起,得到复合柔性传感器,显著提升了复合柔性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68928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001251.X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激光透射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气液耦合喷射辅助激光透射焊接方法及焊接装置,所述焊接方法包括:通过规划焊接路径,使用激光束透射焊接工件形成焊缝;在工件上方设置冷却组件,其喷射的冷却液沿着所述焊接路径对焊缝进行低温冷却,且冷却组件的移动速度小于激光焊接速度;在激光束与焊接路径相交形成的平面对称设置两个气体喷头,气体作用于焊接点附近;此外,冷却液的流量、气体的流量以及冷却液和气体的喷射角度均根据工件表面温度调整。此方法解决了现有焊接液体冷却中冷却速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有效保持焊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形状精度,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为激光透射焊接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748382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667364.0
申请日:2023-12-07
IPC: B23B2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纳米流体定向输运切削刀具,该刀具靠近刀尖处具有微孔,微孔内部有永磁铁,刀具前刀面具有多尺度表面织构,多尺度表面织构包括毫米尺度的锥形通道织构、微米尺度的锥形通道织构和纳米尺度织构;毫米尺度的锥形通道织构轮廓曲线满足最速曲线方程,微米尺度的锥形通道织构为仿仙人掌针刺的微织构,纳米尺度织构为疏水性织构;刀具切削过程采用的切削液为MXene@Fe3O4磁性纳米流体;在磁性纳米流体切削条件下,该刀具能够实现快速集取切削液,并实现快速定向输送至刀‑屑接触区,从而起到良好的减摩润滑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151576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04605.6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9C6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波长激光协同实现异种透明塑料连接的方法,包括在第二透明塑料件的焊接位置填充金属粉末吸收剂;将第二透明塑料件与第一透明塑料件进行装配,对待焊接样件进行夹持固定,第一透明塑料件为透射层,第二透明塑料件为吸收层;沿着金属粉末吸收剂的填充方向生成焊接路径,短波长红外激光器发射的短波长激光垂直照射在金属粉末吸收剂上,长波长近红外激光器发射的长波长激光以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的姿态照射第一透明塑料件和第二透明塑料件的焊接位置;依据焊接路径完成焊接作业。本发明通过双波长激光束的协同作用发挥长波长激光的体加热效果,调节透射层内部熔池的大小和位置,确保熔池在透射层和吸收层内部分布的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50282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111403641.8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23C14/35 , C23C14/14 , C23C14/06 , B23K26/70 , B23K26/3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刀具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涂层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纳米刀具涂层包括刀具基体以及依次在所述刀具基体表面沉积的过渡层、支撑层、界面层和功能顶层;所述过渡层为Ti过渡层;所述支撑层为TiAlTaN梯度涂层;所述界面层为WS2/TaO纳米多层涂层;所述功能顶层为TiAlN/WS2/TaO复合涂层,并在各层界面间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引入纳米尺度的波纹结构调控层间结合强度,使刀具涂层整体呈现“硬‑韧‑硬”三层复合结构,实现力学性能与长效自润滑、减亲和功能多指标协同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56539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311556938.7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9C64/321 , B29C64/295 , B33Y30/00 , B33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纤维可再生复合材料一步成型装置,包括:自由运动系统、塑化挤压单元和连续送丝单元,所述塑化挤压单元和自由运动系统连接,并且所述自由运动系统驱动塑化挤压单元在空间内实现运动,所述连续送丝单元用于向塑化挤压单元内送入植物纤维。本发明的连续纤维可再生复合材料一步成型装置,通过螺杆的塑化挤压将热塑性塑料熔融,利用滚轮装置将连续植物纤维输送至机头型腔内部,利用型腔内熔体的运动浸渍连续植物纤维,同时在压力作用下植物纤维和熔体不断从喷嘴挤出,植物纤维导向管的花瓣状结构设计,增加了连续植物纤维与塑料熔体的相互作用时间以及浸润面积,有利于提高二者之间的界面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1981205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07660.0
申请日:2025-01-03
Applicant: 苏州大学 , 江苏芯梦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板处理设备,包括腔室具有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第一转运装置位于第一空间内,并被配置将基板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转移;清洗装置位于第二空间内,并被配置用于对基板进行清洗;检测装置位于第二空间内,并被配置用于检测清洗后的基板的颗粒数;气流供应装置位于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上方,并用于提供自上而下的清洁气流;其中,第一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第二空间位于第一空间的一侧,且位于第一空间的下部空间的上方。该基板处理设备能够使得清洗后的基板在洁净度较高的第一空间的上部空间进行转运,大大降低清洗后的基板被污染的情况出现,进一步提高基板的检测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4440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750088.2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刀具及其刀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刀片,其前/后刀面上均加工有微织构;电阻丝,其包括分别埋设于刀片的前/后刀面上的第一电阻丝和第二电阻丝,两电阻丝均包括平行连接于主切削刃一侧的主体部分以及与主体部分相连并分别平行设置于各织构槽一侧的延伸部分;磁场发生装置,其用于产生覆盖刀片的磁场。微织构的边缘可以对已加工表面的毛刺进行二次切削,使加工面更加光整;且电阻丝配合磁场发生装置及热电偶,能够对主切削刃及微织构进行自适应加热,实现刀具的高质量切断;同时配置包含导磁导电性纳米粒子的润滑液,在磁场作用下纳米粒子可以对植物纤维进行软化,进一步提升刀片的切削效果并降低刀片的磨损。
-
公开(公告)号:CN115058683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210711095.2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23C8/66 , C23C14/06 , C23C14/35 , B23K26/3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医用金属表面类金刚石涂层膜基结合强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紫外纳秒激光在预处理后的基体表面加工形成织构形貌;将石墨粉与粘结剂混合制备的碳糊涂覆在具有织构形貌的基体表面,在激光作用下进行渗碳处理;以碳化钨为溅射靶材,在基体表面沉积碳化钨涂层。本发明通过微织构/渗碳化复合加工技术在金属表面制备类金刚石涂层,利用织构结构增加了涂层和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将碳原子渗入到基体表面形成功能梯度层,使基体表面获得与涂层相匹配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了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在上述物理结合和化学键合的协同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基底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85216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514008.9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Q11/10 , C23F4/00 , B23K26/352 , B23B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渗效应的刀‑屑界面纳米流体渗入方法,属于切削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干法刻蚀辅助激光技术在刀具前刀面加工出微织构,得到微织构化刀具;S2、搅拌状态下,向纳米颗粒悬浮液中加入改性剂,达到吸附平衡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的纳米颗粒,将改性的纳米颗粒制成粉末后溶于水,混匀得到改性的纳米流体切削液;S3、通过切削加工装置喷出改性的纳米流体切削液,采用微织构化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完成改性的纳米流体切削液通过微织构到刀‑屑接触区的渗入。通过自激电场辅助微织构通道电渗驱动方法具有驱动能量场强度低、效率高、可控性强、结构简单等优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