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1729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35343.3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1/65 , G01N27/327 , G01N33/543 , G01N33/573 , G01N33/532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FEN1酶活性的SERS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SERS传感器包括金盘温控电极HAuE,磁珠MB,皮瓣内切酶FEN1,带皮瓣的DNA双链S1/S2/S3,核酸外切酶Exo III,基底探针H1,引发探针triDNA,信号探针S4、信号分子4‑MBA和MCH修饰在金纳米立方块表面的SERS tag。通过提高HAuE的表面温度,FEN1活性显着增加,从而导致引发探针triDNA的快速产生。在Exo III辅助扩增过程中,triDNA与MB/H1结合后产生大量的MBs/ssDNA,MBs/ssDNA与SERS tag结合,从而测得SERS信号。SERS强度与FEN1的活性呈正相关,即实现对FEN1活性的高灵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703255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210289749.7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12Q1/6825 , C12Q1/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SERS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金盘温控电极,金电极,限制性内切酶DpnI,聚合酶KFP,切口核酸内切酶Nb.BbvcI,基底探针H1,引发探针triDNA,捕获探针H2,信号探针sDNA和信号分子4‑MBA组装在金纳米立方块表面的SERS tag。通过提高温控金电极的表面温度,Dam MTase和DpnI的活性显着增加,从而导致SDA模板DNA的快速产生。在SDA过程中,释放的ssDNA呈指数级扩增,其浓度与Dam MTase的活性呈正相关。本发明检测限为8.65×10‑5 U mL‑1,低于大多数文献报道值。
-
公开(公告)号:CN110484601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1910819285.4
申请日:2019-08-3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12Q1/682 , C12Q1/68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可控的基于切刻内切酶Nt.BstNBI和碱性磷酸酶的信号放大的电化学p53基因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金盘热电极、与目标p53序列互补的两端分别标记了生物素和巯基的捕获探针、标记了链霉亲和素的碱性磷酸酶和切刻内切酶Nt.BstNBI。当有p53存在时,与捕获探针杂交,之后诱导Nt.BstNBI进行切割,释放出目标物p53进行下一次杂交酶切循环,并通过对电极施加电流改变酶切温度以提高酶的活性,使酶切过程更快更彻底;酶切前后对电极进行检测时通过改变电极温度使ALP催化活性提高,放大酶切前后的峰电流差值,氧化峰电流的减小值与目标p53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实现对p53基因的高灵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298621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0268531.9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1/65 , C12Q1/6825 , C12Q1/68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口腔癌DNA的拉曼光谱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金盘热电极,cDNA,sDNA和4‑MBA组装在银纳米立方块表面的SERS tag及内切酶Nt.BstNBI。目标DNA tDNA和cDNA互补配对形成双链DNA,引入的SERS tag通过sDNA与cDNA互补配对形成双链结构,组装在电极表面获得初始信号I0,Nt.BstNBI识别特异性识别位点,cDNA被切割成两段,SERS tag从电极表面脱落,拉曼信号减小,检测电极表面得到拉曼信号If,同时释放出目标DNA,进行下一次杂交酶切循环。I0与If的差值∆I与目标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即实现对口腔癌DNA的高灵敏度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7228892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0355958.6
申请日:2017-05-1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可控的基于核酸外切酶(ExoIII)目标循环信号放大的电化学Hg2+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传感器包括金盘热电极,信号探针P1,辅助探针P2和核酸外切酶。P2与P1的互补产生可识别Hg2+的T‑T错配结构,与Hg2+形成带有T‑Hg2+‑T结构的具有3¢平端的双链结构。诱导核酸外切酶III对P1进行消解,最终电极表面P1的量减少,Fc化学信号也因此下降;电极表面Fc电化学信号的减少程度与Hg2+浓度呈线性关系,即可实现对Hg2+的高灵敏度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6596662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611120926.X
申请日:2016-12-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度可控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将与一段目标DNA序列互补的巯基化的单链DNA固定在金丝热电极表面作为捕获探针,与目标DNA互补以后,形成带有3’平端的双链结构,诱导外切酶III从双链结构的3’平端由3’端向5’端对捕获探针消解,目标DNA被释放,并与其他捕获探针进行新的杂交切酶循环,最终电极表面捕获探针数量明显减少。酶切循环过程前后电极表面捕获探针对检测液中三氯化六氨合钌的电化学吸附信号的减少程度与DNA浓度对数成线性关系,即可实现对目标DNA的检测。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对目标DNA的检测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检测线低,选择性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144619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474588.8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可控的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电催化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金盘热电极,巯基化单链DNA探针CP、目标DNA、标记了生物素的信号探针SP和标记了链霉亲和素的辣根过氧化氢酶。将一段巯基化的单链DNA固定在金盘热电极表面作为捕获探针CP,目标DNA一端与CP互补另一端与末端标记生物素的信号探针SP互补,形成一个三明治结构,SP上标记的生物素与耦合了辣根过氧化氢酶的链霉亲和素特异性结合,将辣根过氧化氢酶固定在电极表面,利用其催化还原过氧化氢将对苯酚氧化为对苯醌,其后在电极表面还原成对苯酚。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对DNA的检测具有成本低廉,检测灵敏度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614429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65572.2
申请日:2015-02-0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镀金铜热电极的制作方法和在温度可控H2O2传感器上的应用,包括镀金铜热电极的制作,G-四链体-hemin络合物的形成及基于热电极和G-四链体-hemin络合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本发明基于G-四链体-hemin DNA酶耐高温特性,随着温度的升高(0~50℃),过氧化氢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催化响应逐渐增强。本发明的基于热电极和G-四链体-hemin DNA酶的电化学过氧化氢传感器使用温度范围广、灵敏度高,可实现过氧化氢的快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646635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210245609.X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1/76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iVO4/Ag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磁性纳米球MBs用于生物分离,银纳米立方体AgNCs作为信号指示剂,当目标RNA出现时,DSN酶触发cDNA的裂解反应,导致AgNCs从MBs/cDNA/AgNCs组装体表面分离;之后,酸解AgNCs产生的Ag+被光沉积在BiVO4电极上,引起BiVO4电极初始光电流的增加。该传感器可以灵敏地检测目标miRNA‑155,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放大反应和电极的逐层修饰,灵敏度高,为宫颈癌和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703255A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210289749.7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12Q1/6825 , C12Q1/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SERS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金盘温控电极,金电极,限制性内切酶DpnI,聚合酶KFP,切口核酸内切酶Nb.BbvcI,基底探针H1,引发探针triDNA,捕获探针H2,信号探针sDNA和信号分子4‑MBA组装在金纳米立方块表面的SERS tag。通过提高温控金电极的表面温度,Dam MTase和DpnI的活性显着增加,从而导致SDA模板DNA的快速产生。在SDA过程中,释放的ssDNA呈指数级扩增,其浓度与Dam MTase的活性呈正相关。本发明检测限为8.65×10‑5 U mL‑1,低于大多数文献报道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