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初始间隙的电阻点焊的抗拉强度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0365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32256.5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初始间隙的电阻点焊的抗拉强度预测方法,将汽车薄板三处间隙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输入至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得到汽车薄板不同初始间隙的峰值载荷;将初始间隙与汽车薄板选取间隙对应的三种物理电阻点焊试验样件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分别得到三个试验峰值载荷;将峰值载荷与对应的试验峰值载荷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板厚为1mm时初始间隙与峰值载荷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板厚为1.5mm的汽车薄板,重复执行,得到板厚为1.5mm时初始间隙与峰值载荷之间的定量关系;将两个定量关系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抗拉强度预测模型;将待预测的汽车薄板输入至抗拉强度预测模型,输出预测的峰值载荷。

    一种车体复杂造型面自动化加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65692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10507.2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Inventor: 林彬 宋凯 胡朝辉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体复杂造型面自动化加厚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导入车体复杂造型面,将所述车体复杂造型面作为片体;通过偏置曲面命令将选中的所述片体中的所有面朝选定方向偏置,并对偏置后的曲面进行优化处理;通过缝合命令缝合所有优化处理后的曲面,通过直纹命令在片体的截面与缝合后的曲面的截面之间创建体;再次通过缝合命令缝合所述体分别与所述片体、所述缝合后的曲面的公共面,得到实体;通过N边曲面命令二次优化所述实体,得到加厚的片体。该方法实现了车体复杂造型面的快速加厚,减少了工作量,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率提升。

    一种车体目标件与零件自动化桥接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313066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29653.7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Inventor: 林彬 宋凯 胡朝辉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体目标件与零件自动化桥接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选择桥接目标;对所述桥接目标对应的桥接零件进行自动桥接面选择,选择出桥接零件的桥接面;将所述桥接面通过偏置面命令偏置到桥接目标的桥接面上;修剪掉桥接处的部分体;直至处理完所有桥接处,将所述桥接目标与所述桥接零件合并为单个体。系统包括:用户交互模块、零件桥接模块;零件桥接模块包括选择子模块、桥接零件桥接面选择子模块、偏置子模块、抽取子模块、修剪子模块、合并子模块。通过该方法实现了车体目标件与零件的快速桥接,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误差,工程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

    基于人体自我健康状态的家用氧舱智能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1727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117350.7

    申请日:2022-09-1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体自我健康状态的家用氧舱智能控制方法,通过根据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的用户健康状态信息的同时,氧舱指标状态监测模块实时监测的氧舱内部状态信息;云端存储模块根据用户身份信息或用户实时健康状态信息,确定用户的健康状态经验信息,并将健康状态经验信息下发至氧舱中央控制模块;氧舱中央控制模块根据健康状态经验信息以及氧舱指标状态监测模块实时监测的氧舱内部状态信息,对氧舱内的第一指标进行调节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根据使用者的实时健康状态调节氧舱内部环境状态,实现了家用氧舱基于人体健康状态的个性化设置,以及更为人性化更为智能的调节控制。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托架结构性能评估和健康监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26278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527233.1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托架结构性能评估和健康监测的方法,包括:收集电池托架的设计数据;根据电池托架的设计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扩充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数据,建立采样空间;对采样空间进行采样得到样本,样本通过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计算后的数据;根据计算后的数据建立人工智能模型;根据人工智能模型在汽车研发阶段对动力电池托架进行结构性能评估,得到评估结果,根据人工智能模型在汽车服役阶段对动力电池托架进行结构性能健康监测,得到健康监测结果;根据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数字孪生体模型,数字孪生体模型将评估结果以及健康监测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该方法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为汽车工作行驶安全提供了保障。

    利用下车体作为电池箱体的可增减的电动车电池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393209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410663814.3

    申请日:2014-11-19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下车体作为电池箱体的可增减的电动车电池系统,包括单体电池包(100)、主控箱(200)、连接线束(300)、地板下层(400)、地板上层、下车体(600)、封板(700),其特征在于:单体电池包(100)通过螺栓(108)与下车体(600)连接,主控箱(200)通过螺栓(108)与下车体(600)连接,地板下层(400)与下车体(600)焊接在一起,相对固定,单体电池包接插件(301)是通过螺纹联接安装在地板下层(400)上,主控箱接插件(303)也是通过螺纹联接安装在地板下层(400)上,本发明将下车体作为电池箱的箱体,是整车刚度和强度的理论设计更加合理;本发明多个单体电池包形成一个电池系统,对单体电池包的自身结构和安装结构的要求都降低了。

    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高强钢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625555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10610989.3

    申请日:2013-11-2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高强钢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前纵梁外板、前纵梁内板、“十”字型碳纤维加强结构,其中前纵梁外板和前纵梁内板在翻边处通过点焊连接,“十”字型碳纤维结构与前纵梁外板、前纵梁内板通过粘胶连接。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高强钢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充分利用高强钢材料的前纵梁外板、前纵梁内板和碳纤维材料的“十”字型结构的力学特性,使得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纵梁具备更高的吸能效果和良好的压溃模式。

    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方锥形铝合金汽车前纵梁

    公开(公告)号:CN103625553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310610550.0

    申请日:2013-11-2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内嵌碳纤维的方锥形铝合金汽车前纵梁,其特点在于:前纵梁的截面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铝合金外壁和碳纤维加强板,铝合金外板具有弹性模量小和良好的变形模式,且碳纤维加强板很强的碰撞吸能能力。利用这两种新材料组合在一起,再加上一种方锥形结构就能够满意地协调在碰撞安全设计过程中高吸能、低碰撞加速度峰值和良好的压溃模式三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提高碰撞性能和轻量化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种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73392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510040612.8

    申请日:2015-01-27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整车建模,建立模块化焊点有限元模型;步骤2、推导焊点疲劳寿命评价参量:平均应力强度因子步骤3、对不同材料的点焊接头进行系统的疲劳试验,将与不同材料的点焊接头的疲劳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不同材料点焊接头曲线。本发明采用一种模块化焊点模型来预测焊点疲劳寿命,在具体应用中只需将模块化的焊点模型边界单元的节点与焊接结构单元节点重合即可,提高整车建模中焊点建模的效率。

    一种电动汽车防止驾驶员误操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49788A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10359137.6

    申请日:2014-07-25

    Applicant: 湖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50/02 B60K28/02 F16H6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防止驾驶员误操作的方法,其是在整车控制策略中,对点火钥匙、换挡信号采取有条件的识别,电动汽车首次上电之后依次进行初始化,故障检测,点火检测及高压上电;随后进行档位检测,并进入各档位子程序。在各个档位子模块运行下,程序发送电机控制命令正常控制电机,并屏蔽档位与钥匙信号。只有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使得电机扭矩为0Nm时,才跳出子程序,返回主程序进行钥匙与档位的检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在电动汽车的行车过程中,因驾驶员操作点火钥匙/换挡机构不当,而控制系统未加以识别,导致电机状态变化,进而整车状态的急剧变化,危及乘员安全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