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缓冲装置及转动副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9630611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1910031829.0

    申请日:2019-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转缓冲装置,包括缸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弹性胶泥、第一转轴以及旋塞,第二端盖、第一端盖与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弹性胶泥填充于密封腔内,第一转轴的一端与第一端盖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并伸出密封腔外,旋塞容置于密封腔内,并与缸体之间具有节流间隙,且旋塞包括本体和塞瓣,本体套设于第一转轴上,塞瓣凸设于本体的外周壁上。本发明采用了旋塞与弹性胶泥配合,通过弹性胶泥将从第一转轴传输给塞瓣的外力所产生的能量吸收掉,进而使与第一转轴连接的旋转件从高速旋转状态迅速地转变为缓慢旋转状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吸能缓冲装置无法适用于旋转设备在高速旋转状态下实现快速停机工况的技术问题。

    船闸防护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5849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1910554327.6

    申请日:2019-06-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闸防护结构,包括基架;支撑架,间隔设置于基架的一侧;缓冲装置,设置于基架和支撑架之间;以及多个吸能面板,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多个吸能面板分别沿纵向和横向间隔排列于支撑架的远离基架的一侧。本发明采用了支撑架、缓冲装置、吸能面板与基架配合,通过缓冲装置、吸能面板和支撑架三级防护结构对船舶碰撞船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确保了船闸主体免受损坏,并且由于吸能面板与支撑架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吸能面板易于维修和更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船闸防护结构缓冲效能差、难以修复的技术问题,提升了船闸防护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使用寿命,增强了船闸的安全性,降低了船闸的维修保养成本。

    缓冲吸能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4174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1910626201.5

    申请日:2019-07-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导向筒;安装法兰,环设于导向筒的第一端上;导向管,导向管的第二端从导向筒的第一端伸入导向筒内;防撞头,紧固连接于导向管的第一端上;以及吸能元件,为高延伸率材料件,吸能元件的第一端与导向筒的第一端部紧固连接,吸能元件的第二端限位于导向管的第二端部上。本发明采用了具有高延伸率的吸能元件替代切削刀具和蜂窝件,利用导向筒与导向管之间的相对移动来拉伸吸能元件,通过吸能元件的拉伸变形来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吸能缓冲装置中切削刀具加工要求高、切削过程不稳定或者蜂窝件加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缓冲吸能装置的吸能稳定性,降低了缓冲吸能装置的生产成本。

    一种长波红外气体检测系统的校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0575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50731.3

    申请日:2023-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波红外气体检测系统的校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近红外光谱仪开机,控制芯片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预设电压差V;设置近红外光谱仪歩距和检测光波段;控制芯片根据设置的检测光波段和歩距,计算出检测光谱传感器依次发出的红外光的波长,根据红外光的波长计算控制测试光谱传感器的控制电压V1,控制测试光谱传感器依次发射相应波长的红外光。

    复合材料防爬吸能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340937B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1810235149.6

    申请日:2018-03-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固定座,一端与固定座紧固连接的复合材料管,及与复合材料管的另一端紧固连接的防撞板;固定座包括连接复合材料管的座体,以及贯穿座体的相对两端面的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一端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另一端的孔径,复合材料管的一端自第一安装孔的较大孔径的一端伸入第一安装孔内;防撞板的一端面上设有防爬齿。本发明采用了复合材料管作为吸能元件,由于复合材料管既能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又能在承受偏向挤压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破碎吸收轴向撞击力产生的能量,即复合材料管自身具有很好的导向性能,并且吸能后不需要占用后退空间,从而解决了防爬吸能器需要配合导向组件对吸能元件进行导向的问题。

    防护岛头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49705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010335165.X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护岛头,包括安装框架和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安装框架包括外罩板和内罩板,外罩板为弧面结构,内罩板间隔设于外罩板的内侧,用于罩设于岛头基础上,内罩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从内罩板的一侧向外罩板的一侧呈放射状分布,第一吸能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沿外罩板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吸能元件。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通过弧面结构的外罩板可以将来自多个方位的冲击力引导向第一吸能元件组,借助第一吸能元件组吸收冲击力产生的能量,而具有多个通孔的内罩板可以根据岛头基础的外轮廓调整自身的弧度,使得内罩板更好地贴合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解决了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

    轨道车辆用的前端开闭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3715857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1097085.6

    申请日:2021-0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用的前端开闭机构。所述轨道车辆用的前端开闭机构包括车辆头罩及驱动机构,其中,车辆头罩包括沿轨道车辆的延伸方向前后设置的前罩与后罩;驱动机构连接于车辆头罩与轨道车辆车体之间,用于驱动前罩和后罩合拢或分开,驱动机构包括平移组件与旋转组件,平移组件连接于前罩与后罩中的一者且用于驱动其平移,旋转组件连接于前罩与后罩中的另一者且用于驱动其旋转。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用的前端开闭机构结构简单,灵活性高,使用方便。

    新型吸能元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77802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461386.1

    申请日:2020-05-2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吸能元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吸能单元,吸能单元具有相对且平行分布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邻的两个吸能单元通过两个第一表面或两个第二表面紧固连接;第一表面上开设有至少四个第一孔洞,第二表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洞,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均为盲孔,第一孔洞自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的一侧延伸,第二孔洞自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的一侧延伸,且第二孔洞伸入于与其相邻的四个第一孔洞围绕的间隔处。本申请的新型吸能元件通过多个吸能单元逐层堆叠形成,使得整体在多个吸能单元层叠方向上的压缩强度逐渐增大、达到受力峰值时其减速度相对蜂窝材料件的较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蜂窝材料件达到受力峰值时减速度过大的技术问题。

    触发式吸能结构及长距离吸能护栏

    公开(公告)号:CN110984034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2010139551.1

    申请日:2020-03-0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发式吸能结构,包括触发件和吸能组件,触发件上开设有通腔和窗口,吸能组件包括安装板、弹性吸能件和阻拦板,在触发式吸能结构的未触发状态下,弹性吸能件收缩于通腔内,阻拦板的第二边抵接于触发件的内壁上;在触发式吸能结构的触发状态下,阻拦板的第二边脱离触发件的约束,弹性吸能件展开并将阻拦板的第二边推出窗口外;还提供了一种长距离吸能护栏。本申请提供的触发式吸能结构采用了触发件与吸能组件配合,通过推动触发件来释放阻拦板,并且通过阻拦板将外物的撞击力传递给弹性吸能件,再通过弹性吸能件吸收外物的动能,进而使撞击护栏的外物最终停下来,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护栏仅能起导向作用及吸能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03307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149770.1

    申请日:2019-11-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发明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