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4442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64117.8
申请日:2024-06-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绿色环保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素缓控释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在农药载体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素基缓控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酯化反应改性纤维素,在纤维素材料上引入响应基团,得到改性纤维素;将农药药剂和改性纤维素材料溶于挥发性有机溶剂,作为油相;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作为水相;将油相和水相混合,所得的O/W型乳液于搅拌条件下进行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挥发,形成负载农药的纤维素基载药微球。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使得微球的载药率能达到61~66%,并且微球具有灵敏弱碱性响应性能,实现包封药物的响应控制释放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7461638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388712.0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A01N37/42 , A01N37/40 , A01N31/02 , A01N49/00 , A01N35/02 , A01N27/00 , A01N35/04 , A01N31/04 , A01N31/08 , A01N37/02 , A01N37/06 , A01P1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绿色防控粉虱类害虫的丽蚜小蜂天敌引诱剂及其用途。本发明提供一种丽蚜小蜂天敌引诱剂,引诱剂由引诱剂主成分和溶剂组成;引诱剂主成分由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健康植物挥发物、蜜源花香挥发物、害虫粉虱相关挥发物组成。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上述丽蚜小蜂天敌引诱剂的用途:所述引诱剂可显著引诱丽蚜小蜂同时趋避粉虱类害虫。本发明的引诱剂选择性好,且具有趋避害虫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38377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809407.9
申请日:2021-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松毛虫赤眼蜂天敌引诱剂,引诱剂主成分由健康植物挥发物、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害虫性腺/附腺挥发物组成;健康植物挥发物为α‑蒎烯,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由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组成,害虫性腺/附腺挥发物为二十三烷。本发明基于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化学通讯关系,从健康植物挥发物、害虫诱导植物挥发物、害虫性腺/附腺挥发物等多种组分中,筛选出了对松毛虫赤眼蜂有显著引诱活性的化合物配方,并提高了田间自然环境下松毛虫赤眼蜂的飞行距离、对梨小食心虫的寄生率以及生物防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417640B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710215759.5
申请日:2017-04-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285/135 , A01P1/00 , A01P3/00 , A01P21/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噻唑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中间体噻二唑盐合成:噻二唑与碱在溶剂中混合,制备成噻二唑盐溶液;2)、纳米噻唑锌原药合成:任选以下一种方式,方式一、将锌盐和助剂溶于水中,然后加入步骤1)所得的噻二唑盐溶液,均匀搅拌直至形成悬浊液,将悬浊液分离后干燥,得粉末状噻唑锌;方式二、在步骤1)所得的噻二唑盐溶液中加入助剂,然后加入锌盐水溶液,均匀搅拌直至形成悬浊液,将悬浊液分离后干燥,得粉末状噻唑锌。
-
公开(公告)号:CN108299342A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810035036.1
申请日:2018-01-1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303/14 , C07D30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美国白蛾性信息素中间体(2S,3R)-2,3-环氧-1-十四碳醇(4)的合成方法:先向氢化反应釜中加入四水合醋酸镍、硼氢化钠、乙二胺以及作为溶剂的醇进行反应,再继续加入溶有2-炔十四碳-1-醇的醇溶液,置换氢气后进行反应,得到(Z)-2-烯十四碳-1-醇;将(Z)-2-烯十四碳-1-醇溶于卤代烃溶剂,加入碳酸盐溶液、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卤代烃溶液进行反应,得到(2S,3R)-2,3-环氧-1-十四碳醇。本发明的方法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并且适合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237486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510654305.9
申请日:2015-10-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24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乙基‑3,6‑二甲基吡嗪的合成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2,5‑二甲基吡嗪、FeSO4·7H2O按比例投入反应瓶中搅拌,再加入作为溶剂的水,接着滴加浓硫酸和双氧水;滴加完毕后加入部分正丙醛并升温至50~60℃开始反应;反应过程中补加剩余的正丙醛,反应时间为5~6小时;2)、反应结束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取水相调碱至pH至7.9~8.1、再利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有机相再经过浓缩、柱层析,即得2‑乙基‑3,6‑二甲基吡嗪。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合成2‑乙基‑3,6‑二甲基吡嗪,具有成本低、收率高、可操作性强、产物纯度好等特点,能适应科研及产业化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5622460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094826.8
申请日:2016-02-2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C269/06 , C07C27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C269/06 , C07C41/26 , C07C213/02 , C07C269/04 , C07D207/404 , C07D209/48 , C07C271/16 , C07C217/48 , C07C43/1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N-叔丁氧羰基联苯丙氨醇的合成方法,首先通过对溴联苯与(S)-苄氧甲基环氧乙烷的反应,得到化合物1;该化合物1下一步与胺(丁二酰亚胺、邻苯丁二酰亚胺)发生Mitsunobu反应生成化合物2,化合物2经过酸解反应得到化合物3,化合物3经过N-Boc反应得到化合物4,化合物4再经过氢解作用得到所需要的化合物5---(R)-N-叔丁氧羰基联苯丙氨醇。本发明的合成法具有副反应少、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可操作性强、产品质量稳定、副产物易分离等优点,更适用于产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3408482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310276124.8
申请日:2013-07-0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209/54 , C07D401/12 , A01N43/38 , A01N47/06 , A01N47/02 , A01N43/40 , A01P17/00 , A01P7/02 , A01P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苯基螺环肟醚烯醇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通式Ⅰ所示:;其中:R1代表氢原子,或具有1到4个碳原子的非取代的或被卤素取代的烷基;G代表以下任意一种:为被卤素取代或非取代的烷基,被卤素取代或非取代的烯基,被卤素取代或非取代的烷氧基烷基,被卤素取代或被烷基取代或被烷氧基取代或非取代的环烷基;被卤素、烷基、烷氧基、硝基、卤代烷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苯基;被卤素、烷基、烷氧基、硝基、卤代烷基取代的或非取代的苯乙基;等等。该化合物能作为驱虫剂、杀螨剂或杀虫剂。
-
-
公开(公告)号:CN101235023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810059921.X
申请日:2008-03-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307/94 , A01P7/02 , A01P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螨酯的合成方法,以1-氰基环己醇、2,4-二氯苯乙酰氯和2,2-二甲基丁酰氯为主要原料,包括以下步骤:1)生成化合物II,即2,4-二氯苯乙酸-1-氰基环己酯;2)生成化合物III,即1-[2-(2,4-二氯-苯基)-乙酰氧基]-环己烷基甲酸甲酯;3)生成化合物IV,即3-(2,4-二氯苯基)-2-氧代-1-氧杂螺[4.5]-癸-3-烯4-醇;4)生成化合物I,即3-(2,4-二氯苯基)-2-氧代-1-氧杂螺[4.5]-癸-3-烯4-基-2,2-二甲基丁酯。本发明的螺螨酯的合成方法,收率高、适于产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