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澄清槽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413257B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510885028.2

    申请日:2015-12-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氨水澄清槽,包括长方形沉降池箱体,箱体的一端设有循环氨水进入管道,另一端设有循环氨水排出管道,循环氨水进入管道的入口、循环氨水排出管道的出口设在箱体下部,在沉降池箱体内设有沉降板组,沉降板沿循环氨水流动方向设置,沉降板将大的沉降池箱体分成若干层,循环氨水排出管道上部设有顶部轻油汇集装置,顶部轻油汇集装置与轻油排出管道连接;沉降板的两端距离循环氨水的入口侧、出口侧分别留有预定的距离。本发明在氨水澄清槽内增设沉降板,沉降板把大的沉降池箱体分成若干层,成倍减少了沉降距离,实现浅池分离,提高油、水、渣的分离效果,轻油汇集装置进一步实现氨水、轻油的分离。

    氨水澄清槽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413257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885028.2

    申请日:2015-1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21/0036 B01D17/0214 B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氨水澄清槽,包括长方形沉降池箱体,箱体的一端设有循环氨水进入管道,另一端设有循环氨水排出管道,循环氨水进入管道的入口、循环氨水排出管道的出口设在箱体下部,在沉降池箱体内设有沉降板组,沉降板沿循环氨水流动方向设置,沉降板将大的沉降池箱体分成若干层,循环氨水排出管道上部设有顶部轻油汇集装置,顶部轻油汇集装置与轻油排出管道连接;沉降板的两端距离循环氨水的入口侧、出口侧分别留有预定的距离。本发明在氨水澄清槽内增设沉降板,沉降板把大的沉降池箱体分成若干层,成倍减少了沉降距离,实现浅池分离,提高油、水、渣的分离效果,轻油汇集装置进一步实现氨水、轻油的分离。

    煤气初冷器余热蒸氨装置及余热蒸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87825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210289.4

    申请日:2015-04-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煤气初冷器余热蒸氨装置及余热蒸氨方法,包括蒸氨塔,蒸氨塔包括闪蒸段、分缩器,蒸氨塔上部设有剩余氨水进口,闪蒸段底部设有废水出口,废水出口上部设有废水入口,废水出口与废水循环泵相连,废水循环泵与初冷器上段连接,初冷器上段与蒸氨塔闪蒸段上部的废水入口连接,分缩器的顶部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中部的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上部出口与真空系统相连,真空系统抽出的不凝气送回煤气管道中,气液分离器底部的出口与后续系统连接。本发明利用回收煤气初冷器饱和荒煤气中的高温部分热量做为剩余氨水蒸氨热源,减少了蒸氨废水排放,大量减少了初冷器循环冷却水的使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焦炉荒煤气间、直冷初冷器装置及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30352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209104.8

    申请日:2015-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焦炉荒煤气间、直冷初冷器装置及冷却方法,包括上部空喷段、下部低温水间冷段,上部空喷段与煤气入口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与煤气出口连接,上部及下部煤气出口与管道连接,中间断液盘与上部循环泵连接,上部中间管道与上补充水管道连接,上部循环泵与上部空喷段连接,上部循环水间冷段与循环水入口连接,上部循环水间冷段顶部与循环水连接;下段底部出口与下部循环泵连接,下部循环泵与下部空喷段顶部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底部与低温水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顶部出口与低温水出口连接。本发明实现了煤气初冷的间-直冷一体化,在煤气冷却的基础上除去煤气中的煤粉、焦粉、萘、焦油等杂质,保证后续煤气净化系统的有效运行。

    焦炉高温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98057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782278.9

    申请日:2014-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C10B27/00 F22B1/18 F22G1/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焦炉高温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及方法,包括水蒸汽压缩机、荒煤气上升管,荒煤气上升管内设有换热元件,水蒸汽压缩机与换热元件连接,换热元件与高温水蒸汽混合器连接,荒煤气上升管与高温荒煤气管道连接,荒煤气上升管与煤气精制系统连接,高温荒煤气与上升管内的热载体水蒸汽换热,经循环氨水冷却送到煤气精制系统,高温水蒸汽混合器与锅炉–水蒸汽发生器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下部与水蒸汽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下部与补水管道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上部与用气设备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上部通与水蒸汽压缩机连接。本发明运行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好。

    焦炉高温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325216U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420801077.4

    申请日:2014-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焦炉高温荒煤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水蒸汽压缩机、荒煤气上升管,荒煤气上升管内设有换热元件,水蒸汽压缩机与换热元件连接,换热元件与高温水蒸汽混合器连接,荒煤气上升管与高温荒煤气管道连接,荒煤气上升管与煤气精制系统连接,高温荒煤气与上升管内的热载体水蒸汽换热,经循环氨水冷却送到煤气精制系统,高温水蒸汽混合器与锅炉–水蒸汽发生器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下部与水蒸汽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下部与补水管道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上部与用气设备连接,锅炉–水蒸汽发生器的上部通与水蒸汽压缩机连接。本实用新型运行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好。

    焦炉荒煤气间-直冷初冷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607919U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20271772.9

    申请日:2015-04-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焦炉荒煤气间-直冷初冷器装置,包括上部空喷段、下部低温水间冷段,上部空喷段与煤气入口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与煤气出口连接,上部及下部煤气出口与管道连接,中间断液盘与上部循环泵连接,上部中间管道与上补充水管道连接,上部循环泵与上部空喷段连接,上部循环水间冷段与循环水入口连接,上部循环水间冷段顶部与循环水连接;下段底部出口与下部循环泵连接,下部循环泵与下部空喷段顶部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底部与低温水连接,下部低温水间冷段顶部出口与低温水出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煤气初冷的间-直冷一体化,在煤气冷却的基础上除去煤气中的煤粉、焦粉、萘、焦油等杂质,保证后续煤气净化系统的有效运行。

    焦化烟气脱硝及含氨尾气净化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5598962U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20250277.4

    申请日:2016-03-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焦化烟气脱硝及含氨尾气净化的系统,包括脱硝塔、余热回收换热器、烟气再热器、管道混合反应器、臭氧发生器,脱硝塔上部与烟气再热器连接,脱硝塔上部设有硫铵母液喷洒吸收段,脱硝塔设有硫铵母液进液口,硫铵母液进液口与硫铵母液槽连接,烟气再热器通过余热回收换热器与焦化烟道气连接,烟气再热器通与管道混合反应器连接,管道混合反应器与臭氧发生器连接,管道混合反应器与脱硝塔底部连接,脱硝塔上部的硫铵母液进液口的下侧设有吸收NOx的液体吸收剂进液口,液体吸收剂与NOx反应生成硝酸盐,硝酸盐从输送到硝酸铵生产设备。本实用新型在较低温度下,实现烟气中的NOx的资源化转化,设备投资少、效率高、运行成本低。

    煤气初冷器余热蒸氨装置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607626U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20268720.6

    申请日:2015-04-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Y02P2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煤气初冷器余热蒸氨装置,包括蒸氨塔,蒸氨塔包括闪蒸段、分缩器,蒸氨塔上部设有剩余氨水进口,闪蒸段底部设有废水出口,废水出口上部设有废水入口,废水出口与废水循环泵相连,废水循环泵与初冷器上段连接,初冷器上段与蒸氨塔闪蒸段上部的废水入口连接,分缩器的顶部出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冷凝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中部的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上部出口与真空系统相连,真空系统抽出的不凝气送回煤气管道中,气液分离器底部的出口与后续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回收煤气初冷器饱和荒煤气中的高温部分热量做为剩余氨水蒸氨热源,减少了蒸氨废水排放,大量减少了初冷器循环冷却水的使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