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改性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387960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0315241.9

    申请日:2024-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细菌纤维素改性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以具有亲水性和三维孔道结构的丝瓜络作为基材,采用动态培养的方式在其内外形成细菌纤维素,同时在细菌纤维素内负载光热材料,制得光热转化效率高、水运输和蒸发效率高、蒸发性能稳定、表面拒盐性能佳且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丝瓜络上生长形成细菌纤维素的过程中负载光热材料,使光热材料在蒸发器中分布均匀,并能够确保光热材料与基材稳定结合,使蒸发器的蒸发性能更稳定;其次,丝瓜络的孔道结构为水分的补充提供了快速的通道,提高了供水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了盐分在光热材料表面沉积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器的蒸发性能。

    一种基于细菌纤维素和纺织品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5852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203166.7

    申请日:2024-0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智能柔性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菌纤维素和纺织品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压力传感器为细菌纤维素网络携带导电纳米填料定向附着在可压缩纺织品的上下表面和立经纤维上。本发明将产纤细菌、导电纳米填料、可压缩纺织品加入产纤细菌的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得纺织基水凝胶;将纺织基水凝胶灭菌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柔性压力传感器。该柔性压力传感器实现了细菌纤维素基压力传感器从二维片层薄膜结构到三维立体结构的突破,能够在不牺牲灵敏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压缩工作范围,并且具有较高的皮肤顺应性。

    麻纺下销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74802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211465220.2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麻纺下销,包括彼此连接的前部结构与后部结构;后部结构呈L型结构设置,前部结构的远离后部结构的一端设置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固定台、分别设置于两组固定台内的轴承、以及两端分别与两组轴承连接的转动轴。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在前部结构与皮圈的接触位置处设置转动结构,将二者之间的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不仅减少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皮圈的使用寿命,还减少了二者发生相对滑移的情况,此外,后部结构呈L型结构设置,增加了皮圈与下销的接触面,使得须条与下销的包围弧增大,增加了对纤维的控制力,大大减少了浮游纤维,有利于须条被顺利输送到钳口。

    自捻纺纱装置及有其的嵌入式自捻纺纱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05072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1175095.6

    申请日:2023-09-1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捻纺纱装置及有其的嵌入式自捻纺纱方法,包括:牵伸装置,包括用于输出两个须条的第一牵伸罗拉组件,第一牵伸罗拉组件包括上罗拉和下罗拉;喂入装置,包括导纱孔,导纱孔位于下罗拉的上方且位于上罗拉的上游侧,用于引导长丝在第一牵伸罗拉组件中的喂入位置以使得长丝的喂入位置与其中一个须条至少部分重叠;自捻罗拉组件,设置在第一牵伸罗拉组件的下游侧,用于对两个须条和长丝进行自捻处理。本申请提供的自捻纺纱装置及有其的嵌入式自捻纺纱方法,通过在两根须条受到搓捻之前喂入长丝,使得须条上的纤维充分包裹长丝,以提高须条的强度,进而提高须条成纱后自捻纱的品质,还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全生物质基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500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315237.2

    申请日:2024-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生物质基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以丝瓜络为基材,以产纤细菌和导电纳米材料为原料,以培养基为反应环境,采用原位发酵动态培养的方式在丝瓜络中定向生长细菌纤维素,同时在细菌纤维素内负载导电纳米材料;通过对动态培养过程的温度、培养时间及菌液的浓度进行调控,控制细菌纤维素的生长过程。上述技术方案,可充分发挥丝瓜络和细菌纤维素的优势,最终得到高回弹性、宽应变工作范围且可生物降解的全生物质基压力传感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在基材上沉积导电纳米材料来制备柔性传感器时存在的传感性能不稳定、难降解的难题。

    一种原位微生物发酵改性光致变色细菌纤维素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16564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0964260.X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微生物发酵改性光致变色细菌纤维素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通过向细菌纤维素培养液中添加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原位发酵改性法对细菌纤维素进行改性,利用微生物细菌发酵作用,在繁殖过程中实现纳米三维网络的生长和与光致变色材料的高效组装,突破物理和化学合成方法的瓶颈,生产光致变色功能纤维素材料,实现了通过紫外光照射前后颜色可逆转换的光致变色细菌纤维素的制备。所制备的光致变色纤维素在日光下为无色薄膜,在紫外光照射后呈现出不同颜色,有良好的光响应和可逆变色性能,并且本发明所选用的各种试剂无毒无害,无刺激性气味,具有优良的生物安全,且生物工艺的一锅法制备操作简单,无复杂仪器,可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可拆卸式张力自调节麻纺下销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679487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64493.5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式张力自调节麻纺下销,包括彼此连接的前部结构与侧部结构;前部结构的前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容纳弹性组件的安装槽,弹性组件包括与前部结构的前端可拆卸连接的两组固定台、设置于两组固定台之间的工作台、以及分别设置于两组固定台的相近一侧的弹性结构,工作台的侧部两端分别与两组弹性结构的驱动端连接,以沿前部结构的前后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在前部结构的前端设置可拆装的弹性组件,从而使前部结构与皮圈形成柔性接触,既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张力,降低对皮圈冲击所造成的磨损和疲劳,提高皮圈使用寿命,也可减少上下皮圈发生相对滑移的情况,从而将纤维须条稳定向变速点输送。

    一种基于细菌纤维素和纺织品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5852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0203166.7

    申请日:2024-0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智能柔性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菌纤维素和纺织品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压力传感器为细菌纤维素网络携带导电纳米填料定向附着在可压缩纺织品的上下表面和立经纤维上。本发明将产纤细菌、导电纳米填料、可压缩纺织品加入产纤细菌的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得纺织基水凝胶;将纺织基水凝胶灭菌洗涤后冷冻干燥得到所述柔性压力传感器。该柔性压力传感器实现了细菌纤维素基压力传感器从二维片层薄膜结构到三维立体结构的突破,能够在不牺牲灵敏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压缩工作范围,并且具有较高的皮肤顺应性。

    细菌纤维素改性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387960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315241.9

    申请日:2024-03-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细菌纤维素改性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以具有亲水性和三维孔道结构的丝瓜络作为基材,采用动态培养的方式在其内外形成细菌纤维素,同时在细菌纤维素内负载光热材料,制得光热转化效率高、水运输和蒸发效率高、蒸发性能稳定、表面拒盐性能佳且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太阳能蒸发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丝瓜络上生长形成细菌纤维素的过程中负载光热材料,使光热材料在蒸发器中分布均匀,并能够确保光热材料与基材稳定结合,使蒸发器的蒸发性能更稳定;其次,丝瓜络的孔道结构为水分的补充提供了快速的通道,提高了供水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了盐分在光热材料表面沉积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蒸发器的蒸发性能。

    新型麻纺下销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4802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65220.2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麻纺下销,包括彼此连接的前部结构与后部结构;后部结构呈L型结构设置,前部结构的远离后部结构的一端设置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固定台、分别设置于两组固定台内的轴承、以及两端分别与两组轴承连接的转动轴。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在前部结构与皮圈的接触位置处设置转动结构,将二者之间的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不仅减少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皮圈的使用寿命,还减少了二者发生相对滑移的情况,此外,后部结构呈L型结构设置,增加了皮圈与下销的接触面,使得须条与下销的包围弧增大,增加了对纤维的控制力,大大减少了浮游纤维,有利于须条被顺利输送到钳口。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