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6572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08811.X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气凝胶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核壳结构Al2O3‑Aramid杂化气凝胶纤维的冷冻凝固浴纺丝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制备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制备氯化铝铝溶胶凝固浴,采用多相冷冻凝固浴纺丝技术,将上述凝固浴液置于‑20~‑80℃冷冻,将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均匀挤出到过冷凝固浴中,基于双相凝胶及冷冻反应,确保纺丝液高速凝胶的同时,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Al2O3‑Aramid杂化气凝胶纤维。本发明可较为简单的制备出具有可编织性、高耐温性、低导热性的具有核壳结构的Al2O3‑Aramid杂化气凝胶纤维,从而为扩展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75640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895545.7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IPC: D03D47/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独立布边织造装置及有梭织机及边织方法,属于有梭织机技术领域,该独立布边织造装置及有梭织机包括;月牙梭子底座;传动轮,传动轮通过连接杆转动连接于月牙梭子底座位于月牙梭子底座的一侧以实现转动效果;剑杆完成传剑动作,剑杆纱进入月牙梭子装置中间的开口,布边经纱缠绕至剑杆纱表面,剑杆将布边纬纱带回,完成与布边经纱的一次交织,形成布边,实现了布边的独立织造,提高了织造效率,降低了设备复杂度,增强了织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装置具有独立的编织过程,防止外侧经纱断裂,还可通过设置的传动结构与敲击机构配合的使用,增加联动性,实现自动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600625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92618.7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密度送经装置,涉及送经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送经机构,外壁一侧活动接触有框体机构,框体机构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搓捻机构,本发明在使用中,通过在送经机构、框体机构以及搓捻机构的相互作用下,该装置在织造前将纱线收拢,从而实现批量大、密度高的送经方式,从而解决高厚多层的特种纤维织物织造过程中,送经机构占地大的问题,并且改善高厚多层的特种纤维织物织造过程中,经纱磨损以及断裂的情况,而在送经过程中实现大批量纱线织造过程中的经纱断裂检测,解决高厚多层的特种纤维织物织造过程中,原料浪费问题,从而使得每根纱线张力的独立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500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315237.2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生物质基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以丝瓜络为基材,以产纤细菌和导电纳米材料为原料,以培养基为反应环境,采用原位发酵动态培养的方式在丝瓜络中定向生长细菌纤维素,同时在细菌纤维素内负载导电纳米材料;通过对动态培养过程的温度、培养时间及菌液的浓度进行调控,控制细菌纤维素的生长过程。上述技术方案,可充分发挥丝瓜络和细菌纤维素的优势,最终得到高回弹性、宽应变工作范围且可生物降解的全生物质基压力传感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在基材上沉积导电纳米材料来制备柔性传感器时存在的传感性能不稳定、难降解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965161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1911241416.1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的在线整理组件,包括导纱钩和钢领,导纱钩位于钢领上方,导纱钩内设有第一输液管,环形圈的内表面均匀设有若干第一雾化喷嘴,第一输液管的一端依次连通各第一雾化喷嘴,第一输液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压力泵;钢领为圆环形,且钢领上设有一圈凹槽,凹槽内均匀设有若干第二雾化喷嘴,钢领下方设有第二输液管,各第二雾化喷嘴分别通过喷液管道连通第二输液管,第二输液管连接第二压力泵,钢领上方可活动连接有半圆弧形钢丝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可在成纱过程中在线对纱线进行化学整理,减少生产工序;2)可针对不同用途纱线,灵活调节整理剂种类;3)整理剂的喷射速率可根据纱线号、锭速和纺纱速度等进行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834553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68759.3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螺旋旋转式假捻纺织方法及装置,其中一种双螺旋旋转式假捻纺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粗纱经牵伸机构牵伸后,纱线由前罗拉和前皮辊构成的前钳口呈扁平带状输出;由高速旋转的钢丝圈、筒管,纱线捻度自下而上依次传递,在加捻三角区的加捻点处绕轴线转动,宽度逐渐收缩,从扁平带状变为近似圆柱形的纱条;设置两个交叉排布的螺纹杆并将纱条与两个螺纹杆的螺纹槽的槽壁接触;驱动位于上方的螺纹杆转动使得纱条向右移动;驱动位于下方的螺纹杆转动使得纱条向左移动。本发明有助于解决传统纱线加捻机构复杂,难以实现短纤维横向全方位集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06761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210281404.7
申请日:2022-03-22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IPC: D06M11/45 , D06M11/46 , D06M11/47 , D06M11/77 , D06M11/79 , D06M11/49 , D06M101/10 , D06M10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效耐光老化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长效耐光老化纤维材料包括由内到外依次相互化学键合的基体纤维层和至少两层抗透射涂层;抗透射纤维材料不同层的折射率由外至内依次减小,当抗透射涂层为两层时,相邻两层折射率的差值不低于0.23,当抗透射涂层超过两层时,相邻两层折射率的差值不低于0.15;紧贴基体纤维层的抗透射涂层为光学惰性材料;抗透射涂层的厚度为5nm‑2000nm。本发明在基体纤维表面形成特殊结构及不同折射率的抗透射涂层,能最大程度实现紫外光在抗透射涂层界面以及抗透射涂层和基体纤维界面之间的全反射,解决了纤维材料不耐紫外光照的难题,同时能保持纤维原有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
公开(公告)号:CN117385523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186412.4
申请日:2023-09-14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IPC: D03D1/00 , D03D15/533 , D03D13/00 , D03D15/283 , D03D15/58 , D03D15/267 , D03D15/275 , D03D15/242 , H05B3/34 , H05B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织发热面料及其织造方法,机织发热面料包括纬纱、与纬纱固定连接的若干组中部固定经纱和边部导电经纱以及与边部导电经纱连接的电源;纬纱包括电热纤维和设置于电热纤维两侧的绝缘导热纤维;每组中部固定经纱包括与纬纱以绞织‑平织循环交织方式固定连接的地经和绞经;相邻的两组中部固定经纱的地经和绞经均以对称方式分布于同一纬纱的上下两侧;边部导电经纱包括平铺于纬纱上下两侧的导电经纱,边部导电经纱和纬纱的交点处通过接结纱形成绑定结构。本发明的结构避免了机织发热面料倾斜的弊端,同时使电热纤维能够最大程度趋于伸直,避免电阻值的变化;还能通过调整单位长度内电热纤维的数量灵活改变发热面料的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17306275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068039.2
申请日:2023-08-23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IPC: D06N3/14 , D06N3/00 , D06M13/00 , D06M15/564 , D06M11/76 , D06M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水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五倍子和儿茶提取液处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织物,利用聚氨酯A、B胶水制备防水涂层,本发明织物具有以下优点:1)强度高、拒水防水、耐腐蚀耐冲击等优异的性能,静水压大于200kPa,胀破强度大于2MPa;2)所用材料经济易得,制备过程简单,无毒害;3)轻薄、柔软,具备良好的空间变形能力;4)耐久性较好,可经受多次外反复折叠,可多次循环使用,耐洗涤,循环稳定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801355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383742.1
申请日:2022-04-11
Applicant: 武汉纺织大学
IPC: B32B9/00 , B32B5/08 , B32B5/06 , B32B9/04 , B32B17/02 , B32B17/12 , B32B15/02 , B32B15/14 , B32B3/08 , D03D15/513 , D03D2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复合强度多层隔热材料及应用。该多层功能复合材料包括编织体缝合单元和至少与其一侧缝合连接的非编织体单元;编织体缝合单元包括编织体功能层和至少设置于其一侧的缝合层,缝合层为缝合线圈结构;非编织体单元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有缝合孔,缝合层与非编织体单元之间通过缝合线将缝合线圈和缝合孔缝合连接。本发明通过在编织体缝合单元的表面构造缝合线圈结构,实现编织体缝合单元和非编织体单元的缝合连接,既能保证连接牢固度,又不会对编织体缝合单元的功能性造成影响,操作简单,便于大规模制造。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实现编织体缝合单元和非编织体单元的整体性,同时具备耐高温、保温隔热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