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1284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80038506.3
申请日:2017-05-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16H61/00 , B60K11/04 , F01P3/20 , F01P7/04 , F01P7/10 , F02B33/00 , F02B37/12 , F16H57/04 , F16H59/72
Abstract: 供油系统(1)具备:油泵(20);配管(21);以及热交换器(22)。油泵(20)将从油盘(24)吸起的AT油排出。配管(21)将从油泵(20)排出的AT油供给到自动变速机(2)所具有的液压机构,或者,将AT油从液压机构排出。热交换器(22)在发动机室内设于当发动机(3)进行暖机运转时升温后的空气流经的位置,并进行该升温了的空气和通过配管(21)供给的AT油的热交换。
-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80081479.3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的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的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
-
公开(公告)号:CN110770070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1880040707.1
申请日:2018-07-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对第一泵(61)、第二泵(63)、第一切换阀(60)及第二切换阀(62)进行控制,并能够根据外部气体温度或者蓄电池水温来执行对第一冷却水流路(101)、第二冷却水流路(102)、第三冷却水流路(201)、第四冷却水流路(202)及旁通流路(30)的冷却水的流动进行变更的多个控制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08699947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80081503.3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在流路管与翅片之间,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30)。
-
公开(公告)号:CN111556816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1880085485.5
申请日:2018-12-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车辆用冷却装置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05)、散热器(301、310、319)、送风机(206)、控制装置(400)。通过车辆的压缩机(201)而使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通过车辆的供给机(302、311、322)而使热输送介质流向散热器,并且散热器相比于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车辆前方侧。送风机相比于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车辆后方侧。控制装置按照车辆的空调请求控制压缩机和供给机。送风机具有正转模式和反转模式,该正转模式是将风从散热器侧送至室外热交换器侧的模式,该反转模式是将风从室外热交换器侧送至散热器侧的模式。在按照空调请求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送风机以反转模式进行动作。
-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5B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1680081479.3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的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的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翅片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
-
公开(公告)号:CN110770070A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880040707.1
申请日:2018-07-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对第一泵(61)、第二泵(63)、第一切换阀(60)及第二切换阀(62)进行控制,并能够根据外部气体温度或者蓄电池水温来执行对第一冷却水流路(101)、第二冷却水流路(102)、第三冷却水流路(201)、第四冷却水流路(202)及旁通流路(30)的冷却水的流动进行变更的多个控制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08699947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680081503.3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由流路管(21)与翅片(22)层叠配置而成且使流路管内部的冷却介质与流路管外部的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23)。冷却介质包含第一冷却介质和温度高于第一冷却介质的第二冷却介质。在流路管内形成有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25)和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26)。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相比配置于增压进气的上游侧。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具有使第二冷却介质进行U形转弯的第二U形转弯部(26d)。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成为第二U形转弯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26f)与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流路(26e)相比位于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在流路管与翅片之间,在与下游侧流路的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最上游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热交换抑制部(30)。
-
公开(公告)号:CN109072765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780020776.1
申请日:2017-03-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02B29/04
Abstract: 中冷器具备热交换部(23),该热交换部具有供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交换区域(28)和供第二热介质流动的第二热交换区域(27),该第二热介质的温度比所述第一热介质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区域流动的第一热介质与所述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而对所述增压进气进行冷却。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区域流动的第二热介质与所述增压进气进行热交换而对所述增压进气进行冷却。所述热交换部具备内翅片(30b),该内翅片促进所述第一热介质与所述增压进气之间的热交换。所述热交换部具备沸腾抑制部件(30b、41),该沸腾抑制部件抑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区域中的所述增压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流动的所述第一热介质沸腾。
-
公开(公告)号:CN111556816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1880085485.5
申请日:2018-12-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车辆用冷却装置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05)、散热器(301、310、319)、送风机(206)、控制装置(400)。通过车辆的压缩机(201)而使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通过车辆的供给机(302、311、322)而使热输送介质流向散热器,并且散热器相比于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车辆前方侧。送风机相比于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车辆后方侧。控制装置按照车辆的空调请求控制压缩机和供给机。送风机具有正转模式和反转模式,该正转模式是将风从散热器侧送至室外热交换器侧的模式,该反转模式是将风从室外热交换器侧送至散热器侧的模式。在按照空调请求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送风机以反转模式进行动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