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411939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310355511.0
申请日:2013-08-15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中国计量学院
IPC: G01N21/64 , C12N15/12 , C12N15/63 , C07K14/435
Abstract: 一种基于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植物源引诱剂的筛选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工艺步骤:收集茶尺蠖触角总RNA;通过RT-PCR获得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全长;构建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IPTG诱导茶尺蠖重组气味结合蛋白表达,并通过镍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对其进行纯化;通过竞争性荧光结合方法获得茶尺蠖重组气味结合蛋白与茶树叶片气味挥发物的结合反应谱,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至50%以下,且结合常数为13~45μmol/L的茶树叶片的挥发物确定为茶尺蠖的植物源引诱剂。本发明为茶尺蠖植物源气味信息引诱剂配方的筛选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03411939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310355511.0
申请日:2013-08-15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中国计量学院
IPC: G01N21/64 , C12N15/12 , C12N15/63 , C07K14/435
Abstract: 一种基于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植物源引诱剂的筛选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工艺步骤:收集茶尺蠖触角总RNA;通过RT-PCR获得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全长;构建茶尺蠖气味结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IPTG诱导茶尺蠖重组气味结合蛋白表达,并通过镍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对其进行纯化;5)通过竞争性荧光结合方法获得茶尺蠖重组气味结合蛋白与茶树叶片气味挥发物的结合反应谱,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至50%以下,且结合常数为13~45μmol/L的茶树叶片的挥发物确定为茶尺蠖的植物源引诱剂。本发明为茶尺蠖植物源气味信息引诱剂配方的筛选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058360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405002.2
申请日:2024-04-03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IPC: A23F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夏秋龙井茶苦涩味的加工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茶树鲜叶在青光光源下摊青,得到摊青叶;(2)将摊青叶杀青,得到杀青叶;(3)将杀青叶经青锅做形,避光控温堆闭,得到青锅叶;(4)将青锅叶经辉锅炒干,提香,得到低苦涩味的夏秋龙井茶。本发明采用鲜叶控温青光摊青工序和青锅后低温避光堆闭工序等创新工艺,显著降低了茶叶中茶多酚、EGCG等苦涩味物质,并提高了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等物质,提高了夏秋季龙井茶鲜叶的利用率和夏秋季龙井茶产品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419597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1910640159.2
申请日:2019-07-16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IPC: A23F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青豆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鲜叶摊放与复合萎凋,春茶天气晴好时段,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龙井茶鲜叶,并将其放置于竹匾上进行室内和室外日光的复合萎凋;渥堆回潮处理;青锅做形处理;辉锅炒干处理;风选;得到青豆香龙井茶成品。本发明方法以传统龙井茶制茶工艺为基础,引入复合萎凋和渥堆回潮工艺,再经过扁茶炒制成型等后续加工得到了青豆香龙井茶新产品,与常规工艺龙井茶香气具有明显区别,提升了龙井茶茶叶品质,丰富了龙井茶产品种类。
-
公开(公告)号:CN109221261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143824.9
申请日:2018-09-29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园植保技术领域,涉及八角茴香油的新用途,具体的说是涉及八角茴香油作为农用杀螨剂的新用途。八角茴香油作为农用杀螨剂的新用途,所述的农用杀螨剂的新用途是在防治农业植物害螨中的用途。发明人对多种植物精油对茶橙瘿螨的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八角茴香油对茶橙瘿螨有较好的触杀作用,为把八角茴香油开发成为一种新农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137134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210002444.3
申请日:2022-01-04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离硒形态的方法,按如下步骤:S1、配制流动相,调节pH值7.0~7.6;S2、配制标准溶液,包括:S2.1、配制单一标准储备液:分别称取适量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乙硫氨酸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分别吸取适量的硒代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硒酸根、亚硒酸根标准溶液,分别用水稀释;S2.2、配制混合标准储备液:分别吸取步骤S2.1的7种单一标准储备液,用水稀释成混合标准储备液;S2.3、采用步骤S1的流动相将步骤S2.2的混合标准储备液稀释。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硒形态检出限低,能满足一些低硒样品中各硒形态的分离检测,从而扩大了检测样品类型的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264638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151334.4
申请日:2020-03-06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锐薯香扁型红茶的烘焙提香工艺,包括采集新鲜茶叶后对所述茶叶进行摊放萎凋和超声预处理,将所述茶叶和提香物分别置于托盘中,并且茶叶和提香物分别重叠摊放处理,将所述茶叶取出解冻5~6h后对取出所述提香物后所述茶叶进行理条和做形后将所述茶叶均匀摊在炭火上烘焙提香,温度为80~90℃,时间为20~30分钟。本发明采用冷藏工艺处理和合适的烘焙条件,使得将茶叶经具有稳定的香气,在炭火下烘焙下进行提香,保持了红茶的外观的情况下,提升成品茶叶品质和香气。
-
公开(公告)号:CN10666552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11269436.6
申请日:2016-12-31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IPC: A01M1/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M1/145
Abstract: 一种基于色彩多样化的茶园叶蝉防治方法,为茶园植保领域,该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利用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和色彩印刷三原色(染料黄、品红、青),调色制PP塑料板(2)制成的板,双面涂布无色无味昆虫胶,后双面涂布黄色荧光粉,增强对叶蝉的引诱效果;(3)在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初期,应用于茶园。本方法在茶园叶蝉发生初期,应用于茶园,可有效地诱捕叶蝉虫口,一周后防效达70%以上,两周后防效仍可达6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0393086B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1910640165.8
申请日:2019-07-16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低档龙井茶机采机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1)茶鲜叶机采,在春、夏或秋季的晴天时段,采用单人或双人采茶机对茶树冠面上的一芽一芽至开面的所有新梢进行收割;(2)鲜叶摊晾,将采收的茶鲜叶放置于室内阴凉的贮青槽进行摊晾,叶片要均匀摊放;(3)杀青,采用滚筒杀青机对茶鲜叶进行杀青灭酶活;(4)杀青叶切割,采用切割机对杀青后的鲜叶进行切割处理,切割成2‑3cm的茶条;(5)微波脱水,采用微波干燥机对切割叶进行初烘,除去多余水分;(6)青锅做形处理;(7)辉锅炒干处理;(8)滚炒提香处理;(9)风选;(10)色选;得到龙井茶成品。本发明方法解决了机采鲜叶分级问题,通过切割统一了龙井茶产品规格,能极大地提高龙井茶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710578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0617826.5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苔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①遮阴覆盖:春茶一芽一叶初展时采用65-85%遮阳网覆盖茶树蓬面;②静置摊放:天气晴好时段,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龙井茶鲜叶,并将其放置于室内竹匾上静置摊放过夜;③汽热杀青处理;④微波脱水处理;⑤理条机理条;⑥青锅做形处理;⑦辉锅炒干处理;⑧滚筒提香;⑨筛分;⑩风选;得到海苔香龙井茶成品。本发明方法以传统龙井茶制茶工艺为基础,引入蒸汽热风杀透龙井鲜叶、微波脱水和理条机理条工序,再经过扁茶炒制成型等后续加工得到了海苔香龙井茶新产品,海苔香龙井茶其香气主要特征成分为芳樟醇、β-紫罗兰酮、异松油烯、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醇、香叶醇等,与常规工艺龙井茶香气具有明显区别,提升了龙井茶茶叶品质,丰富了龙井茶产品种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