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256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321519.5

    申请日:2020-04-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属于轴承钢热轧工艺技术领域。为解决轴承钢存在网状碳化物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首先采用低过热度浇铸并控制连铸工艺获得低倍碳偏析指数为0.95~1.05的预备组织;再通过控制高温扩散加热工艺进一步改善碳化物分布;最后在轧制与冷却工艺控制钢坯冷却速度,将精轧道次钢坯温度控制在700~800℃,利用穿水冷却将终轧后的钢材温度降至630~680℃。利用本发明控制方法生产的滚动体用轴承钢热轧圆钢,中心碳化物网状≤5.3,1/2R处碳化物网状≤5.1,激冷层宽度为5mm,中心与激冷层均为珠光体组织。

    一种连续加热炉炉温一致性的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1979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156427.X

    申请日:2019-1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加热炉炉温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属于加热轧制生产线温度检测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温度检测方法不能准确衡量加热炉炉温一致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加热炉炉温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包括设置温度测试点、组装温度测试装置、钢坯入炉检测和评估炉温一致性。本发明通过使用温度测量仪和钢坯同步进入加热炉内受热,实时记录钢坯的表层和内部的温度,能够准确检测出钢坯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加热温度曲线、出炉温度、钢坯表面与中心的温差、长度方向的温差等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全面、准确的衡量连续加热炉的温度一致性,从而为连续加热炉投产验收、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以及加热炉工艺的数据化提供科学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

    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51276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12182.2

    申请日:2022-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钢铁轧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消除棒材表面褶皱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250×280的轴承钢矩形方坯,方坯修磨机修磨方坯表面,修磨后对铸坯进行轧制,在成品材上取一支料段,进行多次表面酸洗验证,确认褶皱缺陷产生于初轧孔型系统;(2)按照轧制规程和孔型系统进行建模,取1/4轧件模型,按轧制规程进行四道次连轧模拟;(3)截取各道次轧制过程的横截面后进行比对分析;(4)优化第一道次和第二道次孔型以及压下量;(5)优化第三道次和第四道次的压下量,按上述优化的压下量及孔型进行后续轧制过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连铸坯表面褶皱缺陷难以处理的问题。

    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2568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321519.5

    申请日:2020-04-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属于轴承钢热轧工艺技术领域。为解决轴承钢存在网状碳化物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制方法,首先采用低过热度浇铸并控制连铸工艺获得低倍碳偏析指数为0.95~1.05的预备组织;再通过控制高温扩散加热工艺进一步改善碳化物分布;最后在轧制与冷却工艺控制钢坯冷却速度,将精轧道次钢坯温度控制在700~800℃,利用穿水冷却将终轧后的钢材温度降至630~680℃。利用本发明控制方法生产的滚动体用轴承钢热轧圆钢,中心碳化物网状≤5.3,1/2R处碳化物网状≤5.1,激冷层宽度为5mm,中心与激冷层均为珠光体组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