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22378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610255777.1

    申请日:2016-04-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结构简单,小巧紧凑,便于安装,能够有效对微电子芯片进行散热。本发明的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包括:离子风发生阵列和平板热管(4);所述离子风发生阵列与所述平板热管(4)的第一面连接;所述平板热管(4)的第二面与微电子芯片连接;其中,所述平板热管(4)内置液体。

    一种应急发电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300592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743778.0

    申请日:2016-08-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7/324 H02N11/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急发电装置,包括温差发电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连接离子风冷却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连接高温热导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蓄电装置连接有充电接口。本发明提供的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设置有热源、冷端设置有离子风冷却装置,离子风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好,可以直接对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进行冷却。在温差发电装置的电力输出端连接蓄电装置,可以将温差发电装置的产出电量直接导入蓄电装置,以便移动设备或其他耗电设备的使用。离子风冷却装置耗电量低,仅损耗少量的电能,离子风冷却装置增加了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热端温差,有效的提高了发电效率。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动力电池组散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058380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683219.5

    申请日:2016-08-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散热系统,包括设置于电池盒内、用于对所述电池盒内的动力电池组形成定向离子风的离子发生器。其中,离子发生器是一种通过电能将气体分子电离成带电粒子,然后使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的部件。如此,运动中的带电粒子与空气中的众多中性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宏观上即形成了离子风。该离子风流经电池盒内时,即对动力电池组进行散热。由于整个散热过程中没有机械运动,不存在机械磨损,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动能,能量转化率高,利用率也较高,自然散热效率较高。同时,杜绝了噪音和振动的产生,提高了乘坐舒适度。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动力电池组散热系统的电动汽车,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离子风散热单体、离子风散热系统和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94670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339031.X

    申请日:2017-1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57 H01M10/61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离子风散热单体,包括多级电极对,每级所述电极对均包括接收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接收电极上,发射源相对于所述接收电极朝向外侧的发射电极;所述电极对按预定间隔依次排列,且发射源朝向一致,产生由所述发射电极到下一电极对的接收电极的离子风。该离子风散热单体将离子风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式结构,有效解决了离子风散热单体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离子风散热单体的离子风散热系统,一种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以及一种包括上述离子风散热系统和离子风散热温控系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均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一种CPU散热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20398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447027.4

    申请日:2016-06-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PU散热装置,包括液体冷却循环系统,所述液体冷却循环系统中设置有释放热量的冷凝水箱,所述冷凝水箱上设置有离子风装置。由于离子风装置的体积较小,容易集成,从而使得CPU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变小,有利于其他部件在电子设备中的布置,由于离子风装置的冷却过程无机械运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减小对外界环境的干扰。

    一种可视化激光封装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50732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311396.0

    申请日:2016-05-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26/21 B23K26/032 B23K26/0853 B23K26/7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视化激光封装装置,能够实现焊接自动化和多样化。本发明一种可视化激光封装装置包括:操作架(1)和工件台(2);操作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安装在第一支架(11)上的配有第一电动机(3)的主动电动杆导轨(111)、安装在第二支架(12)上的从动电动杆导轨(121)和配有第二电动机(4)的电动杆(13);电动杆(13)的一端与主动电动杆导轨(111)上的滑动件(112)连接,另一端与从动电动杆导轨(121)上的滑动件(122)连接;第一电动机(3)用于为滑动件(112)提供沿主动电动杆导轨(111)移动的动力;第二电动机(4)用于为安装在电动杆(13)上的焊接座(131)提供沿电动杆(13)移动的动力。

    一种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22378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610255777.1

    申请日:2016-04-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7/20336 H05K7/20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结构简单,小巧紧凑,便于安装,能够有效对微电子芯片进行散热。本发明的微电子芯片散热装置包括:离子风发生阵列和平板热管(4);所述离子风发生阵列与所述平板热管(4)的第一面连接;所述平板热管(4)的第二面与微电子芯片连接;其中,所述平板热管(4)内置液体。

    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6852095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1710243705.X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包括导风管、用于吸收热量的导热管、与导热管相连的散热片、设置于导风管内并用于产生离子风的第一电极对、设置于导风管的出口端并用于产生离子风射流的第二电极对,以及设置于第一电极对与第二电极对之间并用于使离子风旋转的螺旋桨叶;导风管的出口端正对散热片,且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风向均朝向导风管的出口端。如此,由于第一电极对、第二电极对以及螺旋桨叶均设置在导风管内或端部位置,并不会额外增加散热器体积,同时旋转射流的散热效率高,无需额外增设多级电极对或风扇进行辅助散热,因此能够在增强离子风散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体积额外增加,降低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一种散热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73493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711145509.5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绝缘导热板和多个散热板件,所述绝缘导热板一侧为受热安装面、另一侧与各个散热板件导热接触,各个散热板件沿板厚方向依次并列设置,至少一组相邻散热板件中一个设置有针状的发射电极、另一个相对设置有与所述发射电极相配合的集电极,且相对设置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集电极接入电压源两端时能够形成离子风。在该散热结构中,产生的离子风加速了空气流动,继而提高了散热板件的散热效率。其中集电极和发射电极,体积相比散热电扇非常小,大大缩小了体积,自身结构为静止结构,不会产生噪声。综上所述,该散热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器件散热结构体积大、噪声大的问题。

    一种应急发电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00592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610743778.0

    申请日:2016-0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急发电装置,包括温差发电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连接离子风冷却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连接高温热导装置,温差发电装置的电力输出端与蓄电装置的输入端连接,蓄电装置连接有充电接口。本发明提供的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设置有热源、冷端设置有离子风冷却装置,离子风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好,可以直接对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进行冷却。在温差发电装置的电力输出端连接蓄电装置,可以将温差发电装置的产出电量直接导入蓄电装置,以便移动设备或其他耗电设备的使用。离子风冷却装置耗电量低,仅损耗少量的电能,离子风冷却装置增加了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热端温差,有效的提高了发电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