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4852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64973.8
申请日:2023-12-2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抑制交直流外送系统暂态过电压的调相机配置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力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装置配置技术领域,针对现有调相机配置方法,忽略了调相机动态无功调节速度以及电网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后对暂态过电压调节能力的影响,进而导致交直流外送系统中新能源脱网风险的问题,本申请可以有效抑制由特高压直流故障引发交直流外送系统的暂态过电压,确保特高压直流送端换流站以及新能源汇集站的暂态过电压处在安全阈值以内,本申请通过“综合调压能力指标”充分考虑了调相机动态无功调节速度以及电网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后对暂态过电压调节能力的影响,通过提升交直流外送系统的动态无功支撑能力,降低新能源的脱网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411860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68524.X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网业务配比优化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预设电网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获得每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基于每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和电网内的目标配比业务在每个评价指标下的评价得分,确定电网内每种目标配比业务的综合得分;基于预设电网业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函数,根据目标函数和每种目标配比业务的综合得分对电网内的所有目标配比业务的组合方式进行筛选,确定最优业务组合方式;对最优业务组合方式中每种业务的比例进行优化,确定最优业务组合方式中每种业务的最优比例。本发明能够克服采用单一模型稳健性不足的缺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优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16846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50471.8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李本良 , 张弘毅 , 杨楠 , 鲁俊 , 邹斌 , 马炜翔 , 董家诚 , 吴佳艺 , 郭利瑞 , 张林枫 , 李宇 , 刘倩 , 田蔚光 , 张教臣 , 刘培杰 , 李静波 , 许刚 , 马晓倩 , 周波 , 张旺 , 刘颢 , 张凯 , 卢飞 , 曾文慧 , 贺康航 , 董弘川
IPC: G06Q10/0639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压输电线路综合评价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技术及规范,选取指标构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分别采用基于博弈论的优化组合赋权方法与加权几何平均法融合主客观权重,并将得到的两个组合权重进行耦合,得到综合权重;获取待评估线路的指标数据,并根据指标数据与综合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根据综合评价指标值对应的数值区间,确定待评估线路的可靠性等级,以根据可靠性等级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规划。本发明构建了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有效、客观、精确的可靠性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454872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210138883.7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6N5/048 , G06F16/2458 , G06F18/2415
Abstract: 一种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深基坑稳定性评估方法,属于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本发明既考虑到指标权重赋权的客观性,又考虑到风险发生概率和事故破坏损失程度,主要步骤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熵权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划分安全等级;确定安全等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到评价分值。本发明提出差异系数,并基于此系数对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得出的各项指标权重进行线性加权组合,结合细化后的深基坑施工安全状态等级评定表,综合定量地评估深基坑的稳定状态。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分析方法中判断矩阵A受专家经验水平影响的问题,能够客观、准确的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提高了权重计算的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112046B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410321332.X
申请日:2014-07-0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共轭刃面碎断剪设计方法,步骤是先建立固定坐标系与固结下、上滚筒的两动坐标系;构造镶在下、上滚筒上的剪切刀具的剪刃副共轭刃形;将剪切刀具前刀面用柱面截形螺旋线和端面截形曲线表示,建立与其共轭的上滚筒的刀具前刀面的共轭模型;以剪切重叠区域为共轭区,求解上滚筒刀具前刀面的端面截形共轭曲线;建立刀具坐标系,以共轭副的端面截形曲线的法向最大误差最小为目标,建立刀具前刀面端面共轭截形优化模型。应用该方法设计的剪切刀具,下、上滚筒上的刀具前刀面的端面截形曲线相同;根据剪切的钢板厚度和工艺侧隙的要求,调整下、上滚筒刀具起始相位保证切削间隙一致,避免刀刃干涉,刀具耐用度好。
-
公开(公告)号:CN104112046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321332.X
申请日:2014-07-0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共轭刃面碎断剪设计方法,步骤是先建立固定坐标系与固结下、上滚筒的两动坐标系;构造镶在下、上滚筒上的剪切刀具的剪刃副共轭刃形;将剪切刀具前刀面用柱面截形螺旋线和端面截形曲线表示,建立与其共轭的上滚筒的刀具前刀面的共轭模型;以剪切重叠区域为共轭区,求解上滚筒刀具前刀面的端面截形共轭曲线;建立刀具坐标系,以共轭副的端面截形曲线的法向最大误差最小为目标,建立刀具前刀面端面共轭截形优化模型。应用该方法设计的剪切刀具,下、上滚筒上的刀具前刀面的端面截形曲线相同;根据剪切的钢板厚度和工艺侧隙的要求,调整下、上滚筒刀具起始相位保证切削间隙一致,避免刀刃干涉,刀具耐用度好。
-
公开(公告)号:CN118571655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07495.2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核壳结构异质结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化合物在1A g‑1单位下,比电容为1128~1978F/g,在50A g‑1单位下倍率性能为61%~69.8%。该方法先制备镍钴醇盐前驱体,然后将镍钴醇盐分散于含NH4F和乙二醇的水溶液中,反应后进行后处理得到F掺杂的煎蛋结构的核壳异质结。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F掺杂可以调控材料的电荷密度,材料电荷分布不均匀,使材料更易得失电子;同时,F原子可以与其他元素产生协同效应,改变其他元素电子结构,提供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提高电化学性能;核壳结构中异质界面的存在可以产生电子转移,建立内电场,同时减轻离子扩散引起的退化,缓解结构崩塌,进一步提高核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686044A
公开(公告)日:2005-10-26
申请号:CN200510046377.1
申请日:2005-04-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微移动机器人在人体血管内的外旋转磁场非接触旋进式在线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通过驱动径向磁化且N、S极相间排列的偶数多磁极圆筒形钕铁硼(NdFeB)永磁体外驱动器转动和轴向移动,媒介于旋转磁场的磁机耦合作用对载有同磁极结构的内驱动器产生的磁转矩和轴向磁拉力形成驱动“力旋”,实现机器人在血管内的双向非接触式轴向驱动。本发明提出了实现不阻碍血液正常流动的在线作业技术方案,其效果和益处是采用非接触旋进式驱动实现微机器人在血管内的在线双向移动,具有机器人结构简单,易于微型化,“旋进”驱动力矩大、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望实现非接触式磁驱动微机器人在血管内的在线作业,实现检查、投药、通塞等手术医疗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47324C
公开(公告)日:1999-12-15
申请号:CN93115929.6
申请日:1993-11-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J3/08
Abstract: 金刚石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种,通常采用结晶石墨为合成碳源。一种爆炸合成金刚石的膨胀石墨法,其特点是采用膨胀石墨作为冲击合成金刚石的碳源。膨胀石墨可被看成一种特殊的“多孔”石墨材料,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膨胀石墨的初始密度来控制合成温度,与结晶石墨相比,可在较低压力下达到较高的合成温度,同时也满足直接相变条件,因此可提高金刚石的形核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冲击合成方法,在较低的冲击压力范围内达到较高的金刚石转化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74862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60404.6
申请日:2023-12-2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H02J3/48 , H02J3/38 , H02P9/30 , H02P9/10 , G06F30/20 , H02P101/15 , G06F113/04
Abstract: 一种风电场双机等值建模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力系统新能源场站建模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并未对风电机组进行大风工况与小风工况区分,进而导致了风电场在高低电压穿越全过程的暂态响应精度低的问题。本申请将风电机组在大风工况与小风工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控制参数,因此将风电场内同一型号的风电机组分为大风群组和小风群组并采用不同的电压穿越期间控制参数、电压恢复控制参数更贴合实际工程,显著提升了风电场在高低电压穿越全过程的暂态响应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