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43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767450.7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J13/00 , C04B26/04 , C04B111/28
Abstract: 一种粉煤灰基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S1、制备一维粘土纳米纤维分散液:S2、制备二维粘土纳米片分散液、S3、制备粉煤灰复合浆料、S4、冷冻相变凝胶及冷冻干燥;本发明提出的制备方法实现了粉煤灰100%的高附加值转化,无需经过化学改性。生产流程简单高效、易于规模化扩展,生产原料廉价易得、绿色环保。制备的粉煤灰基气凝胶具有机械强度、隔热阻燃性能优异等特性,实用性佳,为粉煤灰高效高值利用开辟了可靠的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7258765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31537.4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柔性、电热特性的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与应用。本发明所制备的具有柔性、电热特性的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吸附剂,选用廉价易得的滤纸为原材料,可从空气中直接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具有0.91mmol/g的二氧化碳吸附容量,并可利用吸附剂优异的电热性能实现在直流电压下的快速吸附剂再生。其中,在30V的直流电压下可以在20s内达到200℃的平均电热温度并维持稳定,避免了高温蒸汽再生过程中水分的干扰和过高的再生能耗等问题,利用可再生电能,能够整体性降低碳印迹。本发明的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吸附剂具有吸附量高、循环稳定、成本低廉、再生成本低、可规模化制备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9021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781621.2
申请日:2022-07-0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监测气体水合物相变过程多物理场响应的可视化低温高压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是异形的扇形体结构,温度、压力传感器在釜底面和背面的径向上等差分布,靠近圆心的位置分布更密,准确监测气体水合物相变剧烈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通过在上盖和侧面布设高压气囊对地层施加上覆压力和围压,模拟真实压力环境。釜正面采用全可视化大视窗,利用PIV和DIC方法解析气体水合物相变过程流场、饱和度场和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相对于传统圆柱体反应釜,本发明扇形体的结构设计和数值几何模型的建模具有天然的准确匹配性,通过更合理的传感器布设,配合可视化视窗监测,实现气体水合物相变全过程的瞬态、多点、无损的热‑流‑力‑化的多物理场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113550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1420416.5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33/28
Abstract: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其属于油田气驱采油提高采收率领域。该装置包括气液三通阀、多孔介质反应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多孔介质反应釜控制为恒温并用油饱和,然后将气体和液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气液三通阀注入反应釜中,通过气液三通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液管道之间的来回转换形成微气泡,并利用温压传感器、CCD相机以及核磁共振成像仪等观察和记录多孔介质中产生微气泡,和微气泡进入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可得到微气泡在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效率等实验结果。本发明可在实现封存二氧化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对于油田储层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484132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045858.4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及CO2储能的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热管理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CO2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预警装置、远程作业装置、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装置。该系统通过布置在管道内部的数据采集设备反馈的数据值经控制装置传输至预警装置,预警装置经分析处理后能以两种模式反馈至控制装置与远程作业装置,不同模式下对不同位置的油气输运管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加热量,可针对性地对油气输运管道在未堵、易堵、已堵位置,对油气输运管道进行分级、分布式的管理控制。本发明将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与CO2储能装置相耦合,大幅降低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间接解决或减缓油气输运管道中抑制剂用量大的问题,具有光明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8413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45858.4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及CO2储能的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热管理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CO2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预警装置、远程作业装置、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装置。该系统通过布置在管道内部的数据采集设备反馈的数据值经控制装置传输至预警装置,预警装置经分析处理后能以两种模式反馈至控制装置与远程作业装置,不同模式下对不同位置的油气输运管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加热量,可针对性地对油气输运管道在未堵、易堵、已堵位置,对油气输运管道进行分级、分布式的管理控制。本发明将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与CO2储能装置相耦合,大幅降低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间接解决或减缓油气输运管道中抑制剂用量大的问题,具有光明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15201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317719.4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移动式水合物相变微胶囊蓄冷系统,其属于微胶囊蓄冷装置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蓄冷循环单元、释冷循环单元,蓄冷循环单元采用蓄冷罐连接制冷压缩机,蓄冷罐与释冷罐之间通过管路连接,通过泵与阀的配合构成循环回路;释冷单元中释冷罐与用户端的板式换热器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循环回路。两个循环单元在释冷罐中进行能量交换,采用水合物相变微胶囊移动式换热的方式,强化了相变胶囊的运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换热效果。释冷罐中得到冷量的冷媒流体循环到用户端进行热交换,释冷罐中释放冷量的微胶囊循环到蓄冷罐中进行再一次的冷却。确保蓄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路回收,一路进行换热的状态,有效缩短了释冷时间,有利于实现快速制冷。
-
公开(公告)号:CN11411355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20416.5
申请日:2021-11-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33/28
Abstract: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其属于油田气驱采油提高采收率领域。该装置包括气液三通阀、多孔介质反应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多孔介质反应釜控制为恒温并用油饱和,然后将气体和液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气液三通阀注入反应釜中,通过气液三通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液管道之间的来回转换形成微气泡,并利用温压传感器、CCD相机以及核磁共振成像仪等观察和记录多孔介质中产生微气泡,和微气泡进入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可得到微气泡在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效率等实验结果。本发明可在实现封存二氧化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对于油田储层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984587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68097.0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原位测量多孔介质内CO2‑水扩散系数的方法,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核磁共振纯相位编码脉冲序列获取扩散过程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水相质子密度分布曲线,结合CO2压力衰减曲线,分析得到水溶液中CO2浓度分布,并基于菲克第二定律,构建了考虑体积膨胀的物理模型,求解得到CO2扩散系数。本发明可以获取水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CO2真实浓度值,进而得到扩散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CO2扩散系数,计算结果更加精准;本发明完全满足行业标准化分析测试要求,适合在工业实验室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236976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568424.8
申请日:2021-05-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陈聪 , 宋永臣 , 赵佳飞 , 杨明军 , 崔莹莹 , 刘卫国 , 张毅 , 刘瑜 , 蒋兰兰 , 赵越超 , 凌铮 , 李洋辉 , 孙翔 , 王大勇 , 李羽白 , 杨磊 , 张伦祥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油气运输管道中固体物防控的低能耗动态热管理系统,属于油气运输管道流动流体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包括管道数据监测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陆地控制台、电热端、接线法兰、油气运输管道、阀门结构。该系统通过管道数据监测端对管内状态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给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电流与电脉冲控制端根据管内状态向电热端产生不同的热响应,通过产生持续电流提高管内温度,通过产生大功率电脉冲对管道进行解堵,实现对油气管道的实时监测与局部温度动态控制。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长期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同时避免或大幅减少水合物抑制剂、蜡沉积防聚剂等的使用量,降低油气运输管道安全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解堵效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