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测气体水合物相变过程多物理场响应的可视化低温高压反应釜

    公开(公告)号:CN115090216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781621.2

    申请日:2022-0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监测气体水合物相变过程多物理场响应的可视化低温高压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是异形的扇形体结构,温度、压力传感器在釜底面和背面的径向上等差分布,靠近圆心的位置分布更密,准确监测气体水合物相变剧烈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通过在上盖和侧面布设高压气囊对地层施加上覆压力和围压,模拟真实压力环境。釜正面采用全可视化大视窗,利用PIV和DIC方法解析气体水合物相变过程流场、饱和度场和应变场的时空演化。相对于传统圆柱体反应釜,本发明扇形体的结构设计和数值几何模型的建模具有天然的准确匹配性,通过更合理的传感器布设,配合可视化视窗监测,实现气体水合物相变全过程的瞬态、多点、无损的热‑流‑力‑化的多物理场监测。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13550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1420416.5

    申请日:2021-11-26

    Abstract: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其属于油田气驱采油提高采收率领域。该装置包括气液三通阀、多孔介质反应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多孔介质反应釜控制为恒温并用油饱和,然后将气体和液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气液三通阀注入反应釜中,通过气液三通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液管道之间的来回转换形成微气泡,并利用温压传感器、CCD相机以及核磁共振成像仪等观察和记录多孔介质中产生微气泡,和微气泡进入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可得到微气泡在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效率等实验结果。本发明可在实现封存二氧化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对于油田储层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种移动式水合物相变微胶囊蓄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5201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317719.4

    申请日:2021-11-09

    Abstract: 一种移动式水合物相变微胶囊蓄冷系统,其属于微胶囊蓄冷装置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蓄冷循环单元、释冷循环单元,蓄冷循环单元采用蓄冷罐连接制冷压缩机,蓄冷罐与释冷罐之间通过管路连接,通过泵与阀的配合构成循环回路;释冷单元中释冷罐与用户端的板式换热器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循环回路。两个循环单元在释冷罐中进行能量交换,采用水合物相变微胶囊移动式换热的方式,强化了相变胶囊的运动,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换热效果。释冷罐中得到冷量的冷媒流体循环到用户端进行热交换,释冷罐中释放冷量的微胶囊循环到蓄冷罐中进行再一次的冷却。确保蓄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路回收,一路进行换热的状态,有效缩短了释冷时间,有利于实现快速制冷。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13550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20416.5

    申请日:2021-11-26

    Abstract: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微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其属于油田气驱采油提高采收率领域。该装置包括气液三通阀、多孔介质反应釜、注气系统、注液系统、控温系统等。该方法首先将多孔介质反应釜控制为恒温并用油饱和,然后将气体和液体以不同的流速通过气液三通阀注入反应釜中,通过气液三通阀在进气管道与进液管道之间的来回转换形成微气泡,并利用温压传感器、CCD相机以及核磁共振成像仪等观察和记录多孔介质中产生微气泡,和微气泡进入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可得到微气泡在多孔介质驱替饱和油的效率等实验结果。本发明可在实现封存二氧化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对于油田储层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种原位测量多孔介质内CO2-水扩散系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84587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268097.0

    申请日:2021-10-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原位测量多孔介质内CO2‑水扩散系数的方法,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核磁共振纯相位编码脉冲序列获取扩散过程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水相质子密度分布曲线,结合CO2压力衰减曲线,分析得到水溶液中CO2浓度分布,并基于菲克第二定律,构建了考虑体积膨胀的物理模型,求解得到CO2扩散系数。本发明可以获取水中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CO2真实浓度值,进而得到扩散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CO2扩散系数,计算结果更加精准;本发明完全满足行业标准化分析测试要求,适合在工业实验室推广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