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67709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210880299.9
申请日:2022-07-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预先获取所需源汇信息,依据汇的地质数据信息,结合汇动态封存潜力评估模型,分析所有布井方案下汇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依据源的年CO2实际可捕获量信息和汇的地质数据信息,计算源汇容量,并进行源汇处各项成本评估;建立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数学模型,根据汇源容量、所有布井方案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结果以及布井费用在各汇处选择最优的布井方案,并求解出当前源汇信息下的最优源汇管网布局。本申请基于汇布井优化和排放源动态变化进行源汇匹配,是低成本、更可靠的实现二氧化碳封存的有力保证。
-
公开(公告)号:CN11629338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184337.1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保冷式内浮顶球形液氢/液氮储罐,属于可再生能源液氢/液氮存储设备领域。本发明中的内罐为球形储罐,外罐设置在内罐外周,内、外罐之间的球形环状空间中填充保冷层,保冷层是由铝箔、弹性毡层和流动型颗粒材料组成的多层结构,气密层设置在外罐内壁上;内罐内固定有柔性膜内浮顶,用于减少液氢/液氮蒸发;集中低温制冷系统由置于内罐中的热交换器和置于储罐外部的制冷机组组成。本发明可实现大容量储存液氢/液氮,通过主动保冷和被动保冷相结合,将液氢/液氮的蒸发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容量储罐的运行效率,为未来超大容量的主动保冷式储罐发展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411997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204807.6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E21F17/16 , G06Q10/0633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CO2封存利用源汇匹配全流程评价装置,包括碳排放源模块,用于直接提供CO2或提供模拟烟气以供应不同质量水平的CO2且能连续供给;吸收与解吸模块,用于CO2捕集并深度解吸CO2且能连续供给;输运模块,用于将捕集后的CO2压缩成流体并通过管道进行输运;碳封存汇模块,用于将CO2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被捕集CO2与大气的长期隔离;温压控制模块,用于对装置进行温度和压力控制;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运算和保存;本发明形成了一套集CO2捕集、利用、封存于一体的示范化全流程装置,能够实现“多源汇高匹配”、“全流程多环节”、“低成本高保障”的工程目标,对于推动大规模CCUS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293387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184337.1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保冷式内浮顶球形液氢/液氮储罐,属于可再生能源液氢/液氮存储设备领域。本发明中的内罐为球形储罐,外罐设置在内罐外周,内、外罐之间的球形环状空间中填充保冷层,保冷层是由铝箔、弹性毡层和流动型颗粒材料组成的多层结构,气密层设置在外罐内壁上;内罐内固定有柔性膜内浮顶,用于减少液氢/液氮蒸发;集中低温制冷系统由置于内罐中的热交换器和置于储罐外部的制冷机组组成。本发明可实现大容量储存液氢/液氮,通过主动保冷和被动保冷相结合,将液氢/液氮的蒸发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容量储罐的运行效率,为未来超大容量的主动保冷式储罐发展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67790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12458.1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17B1/26 , F17B1/02 , F17B1/12 , F17C6/00 , F17C13/02 , F17C13/04 , F17C13/08 , F17D1/14 , F17D3/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海洋液囊封存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未充注的液囊装置预先悬置于不低于600m深度的海水中;将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输送管输送至液囊装置内部;当液态二氧化碳充注体积达到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装置的额定充注体积时,停止充注;关闭液囊进液管截止阀、断开二氧化碳输送管与液囊进液管的连接;控制液囊装置使其置于合适水深的海底,海底水深不小于3000m。其中液囊装置整体为框架液囊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液囊结构两部分;液囊结构外侧与海水直接接触,液囊装置整体密度大于海水,装置整体存在负浮力,将悬置的液囊装置置于合适水深的海底,断开框架结构表面的连接装置回收钢缆,液囊装置能够稳定存在于海底。
-
公开(公告)号:CN116255198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102230.8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储层润湿性优化设计及分层调控的二氧化碳封存方法,针对二氧化碳封存过程提出以下四步解决方案:二氧化碳封存过程渗流特性模拟方案、储层润湿性优化设计方案、储层润湿性调控方案、二氧化碳封存布井设计方案。首先通过相关方法获得储层接触角与二氧化碳渗流特性之间的量化关系,采用大尺度模拟器量化模拟储层接触角分布对二氧化碳封存的影响规律,根据模拟结果对储层润湿性进行分层优化设计与调控;在布井方式上采用“一井多用‑双井配合‑网式布局”布局模式,提高布井灵活性。本发明为储层润湿性调控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分层调控方式能够有效增加二氧化碳封存量,提高可注入性,降低二氧化碳泄漏风险,增强二氧化碳封存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119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204807.6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E21F17/16 , G06Q10/0633 , G06Q10/063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CO2封存利用源汇匹配全流程评价装置,包括碳排放源模块,用于直接提供CO2或提供模拟烟气以供应不同质量水平的CO2且能连续供给;吸收与解吸模块,用于CO2捕集并深度解吸CO2且能连续供给;输运模块,用于将捕集后的CO2压缩成流体并通过管道进行输运;碳封存汇模块,用于将CO2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被捕集CO2与大气的长期隔离;温压控制模块,用于对装置进行温度和压力控制;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接收、处理、运算和保存;本发明形成了一套集CO2捕集、利用、封存于一体的示范化全流程装置,能够实现“多源汇高匹配”、“全流程多环节”、“低成本高保障”的工程目标,对于推动大规模CCUS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255198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102230.8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储层润湿性优化设计及分层调控的二氧化碳封存方法,针对二氧化碳封存过程提出以下四步解决方案:二氧化碳封存过程渗流特性模拟方案、储层润湿性优化设计方案、储层润湿性调控方案、二氧化碳封存布井设计方案。首先通过相关方法获得储层接触角与二氧化碳渗流特性之间的量化关系,采用大尺度模拟器量化模拟储层接触角分布对二氧化碳封存的影响规律,根据模拟结果对储层润湿性进行分层优化设计与调控;在布井方式上采用“一井多用‑双井配合‑网式布局”布局模式,提高布井灵活性。本发明为储层润湿性调控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分层调控方式能够有效增加二氧化碳封存量,提高可注入性,降低二氧化碳泄漏风险,增强二氧化碳封存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67709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880299.9
申请日:2022-07-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预先获取所需源汇信息,依据汇的地质数据信息,结合汇动态封存潜力评估模型,分析所有布井方案下汇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依据源的年CO2实际可捕获量信息和汇的地质数据信息,计算源汇容量,并进行源汇处各项成本评估;建立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二氧化碳源汇匹配数学模型,根据汇源容量、所有布井方案的最大多井总注入速率结果以及布井费用在各汇处选择最优的布井方案,并求解出当前源汇信息下的最优源汇管网布局。本申请基于汇布井优化和排放源动态变化进行源汇匹配,是低成本、更可靠的实现二氧化碳封存的有力保证。
-
公开(公告)号:CN114484132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045858.4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可再生能源及CO2储能的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热管理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CO2储能装置、控制装置、预警装置、远程作业装置、油气输运管道电加热装置。该系统通过布置在管道内部的数据采集设备反馈的数据值经控制装置传输至预警装置,预警装置经分析处理后能以两种模式反馈至控制装置与远程作业装置,不同模式下对不同位置的油气输运管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加热量,可针对性地对油气输运管道在未堵、易堵、已堵位置,对油气输运管道进行分级、分布式的管理控制。本发明将可再生能源供电装置与CO2储能装置相耦合,大幅降低维持管道温度的电力成本,间接解决或减缓油气输运管道中抑制剂用量大的问题,具有光明的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