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33297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057329.X
申请日:2018-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5/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5/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5级涡轮旋转盘腔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台,包括1.5级涡轮、制动及增压压气机、掺混器、冷气系统,1.5级涡轮与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同轴,一次空气第一进气管路直接连通掺混器,一次空气第二进气管路连通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制动及增压压气机的出口连通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和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连通掺混器,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掺混器的出口管路连通1.5级涡轮的进口,1.5级涡轮的出口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本发明不仅可以进行涡轮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长周期、大流量试验研究,还可以进行富含大量气动力学、传热学、多场耦合以及多相流动等方面的机理性问题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5626157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118526.9
申请日:2016-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02 , F01D5/141 , F01D9/02 , F01D11/08 , F05D2220/32 , F05D2240/3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自适应喷气孔的多重轮缘密封结构的涡轮,静叶片安装在静叶轮毂缘板上,且与隔板相连,动叶片安装在动叶轮毂缘板上,且与动叶旋转盘相连,在静叶轮毂缘板后侧下方的隔板边缘处设置静叶侧密封齿,密封齿顶端呈燕尾状,动叶轮毂缘板前侧沿周向呈波浪状形式,在动叶轮毂缘板前侧下方的边缘处设置动叶侧密封齿,静叶侧密封齿位于动叶前部轮毂缘板与动叶侧密封齿之间且成交错布置,与静叶侧密封齿顶端正对动叶轮毂缘板下侧边缘处开有自适应喷气孔。本发明增大了主燃气进入盘腔的阻力,减少了动叶旋转盘对最小冷却封严流量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全工况下发生燃气入侵的可能性,并且提高了封严性能和涡轮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569740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610121266.0
申请日:2016-03-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D5/146 , F01D5/147 , F01D5/18 , F05D2220/32 , F05D2240/304 , F05D2250/611 , F05D2260/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叶片波浪状凹陷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的涡轮,包括机匣、轮毂,在机匣和轮毂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安装有叶片,在叶片尾缘设有半劈缝冷却结构,其包括尾缘压力边和尾缘吸力边,在尾缘压力边和尾缘吸力边的连接处沿叶片高度方向设有交错式喷气缝单元,在尾缘吸力边设置沿叶片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呈波浪状的凹陷结构。本发明设计的带有叶片波浪状凹陷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的涡轮不仅增大了叶片尾缘部分与冷气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叶片尾缘的温度,并且均化了下游叶片进口气流温度分布,还改善了涡轮叶片气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332975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810057329.X
申请日:2018-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15/1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5级涡轮旋转盘腔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台,包括1.5级涡轮、制动及增压压气机、掺混器、冷气系统,1.5级涡轮与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同轴,一次空气第一进气管路直接连通掺混器,一次空气第二进气管路连通制动及增压压气机,制动及增压压气机的出口连通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和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压气机第一出口管路连通掺混器,压气机第二出口管路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掺混器的出口管路连通1.5级涡轮的进口,1.5级涡轮的出口通过排气引风扇连通排气管路。本发明不仅可以进行涡轮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长周期、大流量试验研究,还可以进行富含大量气动力学、传热学、多场耦合以及多相流动等方面的机理性问题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5781626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18673.6
申请日:2016-03-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子午扩张涡轮的三维正交非定常设计方法,在常规涡轮的定常气动设计循环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利用全三维数值模拟对扩张端壁型线进行自动设计优化;对大扩张通道真实三维流线进行子午面拟合,并在大扩张通道端区选取的代表性截面上进行三维S1流面叶型造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端区流面叶型优化;基于所选定的端区三维S1流面叶型,进行大扩张通道正交叶片设计与优化;利用全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对涡轮正交叶片的积叠线或者叶型的安装角等步骤。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大扩张通道端区损失,改善涡轮叶片列间动态匹配,从而获得较高的定常/非定常气动性能;本发明也可明显提高涡轮工作时的气动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343476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810057438.1
申请日:2018-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径向为双曲型并带有密封的可调静叶,包括叶尖、叶根、固定轴、旋转轴,叶尖和叶根之间分别为压力面和吸力面,压力面与吸力面的两端之间均通过曲面过渡,固定轴固定在叶尖上,旋转轴从固定轴中穿出,固定轴嵌入至机匣,旋转轴伸入至机匣中,叶尖上设置凹槽,凹槽里旋转轴的前后方均设置密封肋条,旋转轴前方的密封肋条沿周向布置,旋转轴后方的密封肋条沿叶尖中弧线的方向延伸至叶尖的端部。本发明具有减小泄漏流动,控制泄漏涡和上通道涡,提高涡轮效率的特点,更容易满足气动设计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626157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610118526.9
申请日:2016-03-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自适应喷气孔的多重轮缘密封结构的涡轮,静叶片安装在静叶轮毂缘板上,且与隔板相连,动叶片安装在动叶轮毂缘板上,且与动叶旋转盘相连,在静叶轮毂缘板后侧下方的隔板边缘处设置静叶侧密封齿,密封齿顶端呈燕尾状,动叶轮毂缘板前侧沿周向呈波浪状形式,在动叶轮毂缘板前侧下方的边缘处设置动叶侧密封齿,静叶侧密封齿位于动叶前部轮毂缘板与动叶侧密封齿之间且成交错布置,与静叶侧密封齿顶端正对动叶轮毂缘板下侧边缘处开有自适应喷气孔。本发明增大了主燃气进入盘腔的阻力,减少了动叶旋转盘对最小冷却封严流量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全工况下发生燃气入侵的可能性,并且提高了封严性能和涡轮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416181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531115.1
申请日:2018-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通流涡轮多维耦合快速设计方法,在涡轮气动设计循环之后还包括:利用已知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涡轮叶片主流流场及流量、效率和功率进行计算;对于带冠叶片,把叶顶叶冠泄漏流1D/2D数学模型和叶根轮缘密封泄漏流1D/2D数学模型融入到涡轮叶片主流三维数值计算中并与其实现多维耦合计算;对于不带冠叶片,把叶根轮缘密封泄漏流1D/2D数学模型融入到涡轮叶片主流三维数值计算中并与其实现多维耦合计算;循环以上快速设计计算步骤,直至涡轮总体性能达到预定设计目标;随后进行全通流涡轮全三维数值计算,精细分析涡轮内部流场及总体性能。本发明提能有效提高涡轮气动效率,并能兼顾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缩短涡轮工程设计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5781626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0118673.6
申请日:2016-03-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子午扩张涡轮的三维正交非定常设计方法,在常规涡轮的定常气动设计循环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利用全三维数值模拟对扩张端壁型线进行自动设计优化;对大扩张通道真实三维流线进行子午面拟合,并在大扩张通道端区选取的代表性截面上进行三维S1流面叶型造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端区流面叶型优化;基于所选定的端区三维S1流面叶型,进行大扩张通道正交叶片设计与优化;利用全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对涡轮正交叶片的积叠线或者叶型的安装角等步骤。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大扩张通道端区损失,改善涡轮叶片列间动态匹配,从而获得较高的定常/非定常气动性能;本发明也可明显提高涡轮工作时的气动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205578037U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620163704.5
申请日:2016-03-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叶片波浪状凹陷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的涡轮,包括机匣、轮毂,在机匣和轮毂之间沿圆周方向均匀安装有叶片,在叶片尾缘设有半劈缝冷却结构,其包括尾缘压力边和尾缘吸力边,在尾缘压力边和尾缘吸力边的连接处沿叶片高度方向设有交错式喷气缝单元,在尾缘吸力边设置沿叶片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呈波浪状的凹陷结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带有叶片波浪状凹陷尾缘半劈缝冷却结构的涡轮不仅增大了叶片尾缘部分与冷气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叶片尾缘的温度,并且均化了下游叶片进口气流温度分布,还改善了涡轮叶片气动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