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固支边界条件的分步模型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56001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1911235514.4

    申请日:2019-12-05

    Abstract: 一种针对固支边界条件的分步模型修正方法,涉及模型修正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基于模态的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在修正过程中会遇到欠定问题,进而导致修正结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添加了对自由边界条件下试验件的模型修正,增加了可用于模型修正的试验响应数量。由于自由边界条件对于试验件没有附加的影响,引入自由边界这一步并不会引入新的待修正参数。因此,在自由边界条件下进行模型修正之后,在固支边界条件下的待修正参数就减少了,从而使欠定问题变成适定或者超定问题,令模型修正的结果更加精确。

    一种针对固支边界条件的分步模型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56001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235514.4

    申请日:2019-12-05

    Abstract: 一种针对固支边界条件的分步模型修正方法,涉及模型修正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基于模态的参数型模型修正方法在修正过程中会遇到欠定问题,进而导致修正结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添加了对自由边界条件下试验件的模型修正,增加了可用于模型修正的试验响应数量。由于自由边界条件对于试验件没有附加的影响,引入自由边界这一步并不会引入新的待修正参数。因此,在自由边界条件下进行模型修正之后,在固支边界条件下的待修正参数就减少了,从而使欠定问题变成适定或者超定问题,令模型修正的结果更加精确。

    一种求解二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显式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82195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0929564.2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求解二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单步显式逐步积分方法、应用及系统。为解决现有单步显式逐步积分方法难以在不需要外力荷载插值计算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一致二阶精度和可控数值耗散的全历程变化的问题。选择时间步长并设置用户指定参数ρb和ρs,根据ρb和ρs计算参数χ、β和γ,再计算初始加速度向量,设置初始辅助加速度向量为初始加速度向量,判断此时刻是否为最后时刻,若不是则重复依次计算下一时刻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向量和辅助加速度向量,直至最后时刻结束计算。能在不需要外力荷载插值计算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一致二阶精度和可控数值耗散的全历程变化,减少计算误差,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动力学响应预测提供精确数值解。

    一种求解二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单步显式逐步积分方法、应用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82195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929564.2

    申请日:2023-0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求解二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单步显式逐步积分方法、应用及系统。为解决现有单步显式逐步积分方法难以在不需要外力荷载插值计算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一致二阶精度和可控数值耗散的全历程变化的问题。选择时间步长并设置用户指定参数ρb和ρs,根据ρb和ρs计算参数χ、β和γ,再计算初始加速度向量,设置初始辅助加速度向量为初始加速度向量,判断此时刻是否为最后时刻,若不是则重复依次计算下一时刻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向量和辅助加速度向量,直至最后时刻结束计算。能在不需要外力荷载插值计算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一致二阶精度和可控数值耗散的全历程变化,减少计算误差,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动力学响应预测提供精确数值解。

    一种抑制调姿共振的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隔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31861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11653.9

    申请日:2020-10-16

    Abstract: 一种抑制调姿共振的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隔振方法,涉及隔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控制力矩陀螺上控制电机产生的振动位移与装有隔振器的控制力矩陀螺某一阶振型会发生耦合,导致控制力矩陀螺共振的问题。构建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实体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根据该两个模型得到固有频率,根据固有频率得到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理论值;纠正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理论值,得到最终的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根据最终的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得到多个弹簧和阻尼器的结构参数,并设计弹簧模型和阻尼器模型;按照弹簧模型、阻尼器模型和最终阻尼器下支点空间坐标调整隔振器结构和4个隔振器下支点与固定平面的连接位置。它用于确定隔振器安装位置。

    一种基于横槽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

    公开(公告)号:CN109505918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613126.0

    申请日:2018-12-27

    Abstract: 一种基于横槽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属于隔振器领域。现有的线性隔振器无法同时实现较宽的隔振频带和较小的静位移。一种基于横槽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支撑框架底板上表面上设置平衡位置调节结构,平衡位置调节结构上部设置正刚度机构,正刚度机构四周通过一组负刚度机构连接在支撑框架侧面板内壁上,且负刚度机构的两端都是通过旋转副分别与正刚度机构和支撑框架侧面板内壁连接。本发明平衡位置处的动态刚度为零,提高对超低频振动的隔振性能。尤其是针对基础激励,还可以实现全频段隔的效果。

    一种用于双层中空薄板无损压缩试验的试验夹具

    公开(公告)号:CN11496502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0519984.9

    申请日:2022-05-13

    Abstract: 一种用于双层中空薄板无损压缩试验的试验夹具,涉及压缩试验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的针对加筋薄板的试验夹具在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过程中,试验件的加载端连接区域先发生屈曲破坏的现象,导致试验件的加强区域未进行承载结构已经发生屈曲的问题。本发明中的防屈曲板与试验件的接触面为面接触,试验件的两端连接区域在防屈曲板的夹持下不会先发生屈曲破坏的现象,可以将施加的载荷先通过薄板承载然后加筋部分承载,防屈曲板上的豁口可以限制试验件的竖向位移和侧向位移,试验件在受压缩载荷时不会产生偏心扭转,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本发明的试验夹具不损坏试验件,便于安全安装和试验现象观测,主要用于测试试验件在压缩试验中的压缩性能。

    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屈曲大变形后热模态试验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20365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373242.X

    申请日:2022-04-11

    Abstract: 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屈曲大变形后热模态试验系统及方法,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本申请对于夹具模块,一方面使用金属橡胶弹簧垫片来对薄壁结构的边界进行约束固定,金属橡胶弹簧垫片还可以用来隔离薄壁结构表面的热量传递至夹具引起夹具在高温环境下刚性减弱,另一方面,金属橡胶弹簧垫片在高温环境下仍具有良好隔振密封的效果,进一步稳定夹具模块的刚性约束,本申请利用三轴精密滑动平台、带刻度的升降装置与激振器组成的可调移动式激振器装置能有效地在薄壁结构发生热屈曲大变形后仍对薄壁结构进行振动激励,有效地解决了高温环境下薄壁结构热屈曲大变形后热模态试验连续振动激励的问题。

    一种异形薄壁板状结构高温压缩试验夹具

    公开(公告)号:CN113109141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566409.X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一种异形薄壁板状结构高温压缩试验夹具,涉及航空、航天、船舶精密设备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压缩夹具未能考虑异形结构件对中性难及其在高温环境的使用要求,进而导致压缩试验的准确性低的问题,包括上压缩加载端五面U型槽、下固定端五面U型槽和定位垫块,所述上压缩加载端五面U型槽和下固定端五面U型槽为中间加工有凹槽的长方体;所述上压缩加载端五面U型槽和下固定端五面U型槽的U型靠口相对设置,所述定位垫块置于凹槽中,定位垫块用于固定试验件。通过本申请的设计能够提高异形薄壁板状结构压缩试验的准确性。

    一种抑制调姿共振的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隔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31861B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011111653.9

    申请日:2020-10-16

    Abstract: 一种抑制调姿共振的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隔振方法,涉及隔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目前控制力矩陀螺上控制电机产生的振动位移与装有隔振器的控制力矩陀螺某一阶振型会发生耦合,导致控制力矩陀螺共振的问题。构建集群式控制力矩陀螺实体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根据该两个模型得到固有频率,根据固有频率得到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理论值;纠正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理论值,得到最终的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根据最终的隔振器下支点空间坐标得到多个弹簧和阻尼器的结构参数,并设计弹簧模型和阻尼器模型;按照弹簧模型、阻尼器模型和最终阻尼器下支点空间坐标调整隔振器结构和4个隔振器下支点与固定平面的连接位置。它用于确定隔振器安装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