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74650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84849.1
申请日:2022-11-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L63/00 , C08L39/06 , C08L67/04 , C08K9/04 , C08K9/06 , C08K9/02 , C08K7/06 , C08K3/04 , C08J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波驱动自修复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自修复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自修复树脂体系仅能用于一次修复,且高温及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作为微波吸收剂,利用两者可以高效吸收电磁微波并与其相互作用特点,诱导物质中的电荷运动而产生诱导电流,当树脂基体内部及其与纤维界面处有裂纹、坑蚀等缺陷时,缺陷部位因电阻过大,在电流流过时会产生焦耳热,使得低熔点的热塑性修复剂聚己内酯融化,使已熔融的熔体渗透到缺陷区域,填补损伤裂纹或钝化裂缝,起到阻滞裂纹扩展的作用,实现损伤自修复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损伤处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746503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484849.1
申请日:2022-11-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L63/00 , C08L39/06 , C08L67/04 , C08K9/04 , C08K9/06 , C08K9/02 , C08K7/06 , C08K3/04 , C08J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波驱动自修复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自修复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自修复树脂体系仅能用于一次修复,且高温及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作为微波吸收剂,利用两者可以高效吸收电磁微波并与其相互作用特点,诱导物质中的电荷运动而产生诱导电流,当树脂基体内部及其与纤维界面处有裂纹、坑蚀等缺陷时,缺陷部位因电阻过大,在电流流过时会产生焦耳热,使得低熔点的热塑性修复剂聚己内酯融化,使已熔融的熔体渗透到缺陷区域,填补损伤裂纹或钝化裂缝,起到阻滞裂纹扩展的作用,实现损伤自修复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损伤处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829648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353352.6
申请日:2012-09-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站直接空冷岛遮阳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其设有两路蒸汽水平分配管,所述两路蒸汽水平分配管之间横向设有若干组翅片管束的遮阳叶片,每一组遮阳叶片由一支柱支撑,遮阳叶片前后两侧连接有角度调节绳,角度调节绳将所有遮阳叶片连接成可联动的整体,通过拉动角度调节绳,带动遮阳叶片绕支柱转动,实现遮阳叶片角度的连续调节;所述支柱下端焊接在翅片管束支架上;所述遮阳叶片上安装有光伏电池板。本发明构造合理,连接牢固,调节方式灵活,对太阳辐射起到遮挡作用,有效减少辐射到空冷岛管束上的太阳能,并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且不影响空冷岛翅片管束热风出流,大大减弱太阳辐射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的不良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2155850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110116639.2
申请日:2011-05-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F28B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站直接空冷岛防风导流装置,其包括防风导流网、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分别安装固定在空冷岛平台下缘和地面之间,固定支撑杆位于调节绳里侧,防风导流网由多孔网片和边框组成,若干片防风导流网上下分层布置在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之间,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另一端固定在调节绳上,根据风速的变化,通过上下提拉调节绳调整防风导流网的倾斜角度,使来自空冷岛外侧的环境风风向由斜向下变为斜向上,对环境风起到导流作用,增加负压区域压力,增加环境风外围空冷单元冷却空气的流量,减少热风回流,改善空冷凝汽器的换热特性,并且不影响内部空冷单元的空气流量,提高了空冷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4981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054290.7
申请日:2023-02-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D06M15/37 , D06M11/74 , D06M13/188 , D06M13/127 , C08J5/06 , C08L63/00 , C08K9/04 , C08K9/02 , C08K7/06 , C08G73/06 , D06M101/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改性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属于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改性方法及其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在通过溶剂的选择和反应配比准确控制多巴胺单体聚合生成多巴胺绒毛和聚多巴胺微球,并调控微球的尺寸和表面形貌,获得同时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粗糙度的混合溶液,并采用化学接枝法和聚多巴胺辅助共沉积法,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碳纳米管引入到碳纤维表面,增加碳纤维表面粗糙度与化学活性的同时充分利用碳纳米管的纳米效应,制备出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聚多巴胺/碳纳米管多尺度增强体。该增强体可延长复合材料的服役寿命,并赋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需求,以及可以有效避免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2155850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110116639.2
申请日:2011-05-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F28B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站直接空冷岛防风导流装置,其包括防风导流网、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分别安装固定在空冷岛平台下缘和地面之间,固定支撑杆位于调节绳里侧,防风导流网由多孔网片和边框组成,若干片防风导流网上下分层布置在固定支撑杆和调节绳之间,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另一端固定在调节绳上,根据风速的变化,通过上下提拉调节绳调整防风导流网的倾斜角度,使来自空冷岛外侧的环境风风向由斜向下变为斜向上,对环境风起到导流作用,增加负压区域压力,增加环境风外围空冷单元冷却空气的流量,减少热风回流,改善空冷凝汽器的换热特性,并且不影响内部空冷单元的空气流量,提高了空冷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829647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210351104.8
申请日:2012-09-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IPC: F28B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站直接空冷岛翅片管束防冻装置,其包括有“Λ”型翅片管束和轴流冷却风机,轴流冷却风机通过风机桥架安装在“Λ”型翅片管束正下方,所述“Λ”型翅片管束下方风机桥架上设有一圆锥形支架,圆锥形支架外侧套装有尼龙网。所述尼龙网包括上层尼龙网、中层尼龙网、下层尼龙网,所述上层尼龙网、中层尼龙网、下层尼龙网的孔隙率依次由大到小。本发明构造合理,连接牢固,易于拆装,能够有效改善空冷单元内部冷空气的分配,实现翅片管束迎面风速由上到下逐渐减小的目的,且不完全阻碍风机入口的进风,有效改善冬季管束中下部易冻结问题,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963298A
公开(公告)日:2007-05-16
申请号:CN200510047662.5
申请日:2005-11-08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3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利用超细化煤粉作为还原剂将NOx从燃烧产物中除去的燃烧技术。炉膛自下而上分为主燃区、再燃区和燃烬区三个区域,主燃区采用常规煤粉燃烧技术,这一区域的热量释放为燃烧系统全部热量输入的80~85%,煤粉的燃烧在富氧的环境中进行,主燃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1.0~1.1;再燃区为超细化煤粉燃烧区域,再燃燃料喷口与主燃燃料喷口分离独立于主燃区上方,再燃燃料为超细化煤粉,再燃燃料占系统全部热量输入的另外15~20%,在主燃区下游被足量地喷入以形成一个微富燃料区域,在这里主燃区的NOx被还原成N2,再燃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0.85~0.95;再燃区上方布置燃烬风以形成燃烬区,保证再燃区出口的未完全燃烧产物燃烬,在燃烬区内为贫燃料环境,燃烬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1.1~1.2;其优点是:再燃可以在对锅炉运行不造成显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再燃不产生其它的副产品排放;改造旧锅炉时不会对锅炉运行造成显著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01028470Y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720011770.1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2B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气体冷却技术,特别是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中的高温合成气显热回收技术,具体为一种对流废热锅炉,解决传统IGCC系统中的对流废热锅炉普遍存在的积灰、堵塞、腐蚀、泄漏等问题。对流废热锅炉本体内设置有上集箱、蛇形蒸发器管排、下集箱,上集箱连有上部饱和汽/水出口,下集箱通过管道与对流废热锅炉上部饱和水入口相连;汽包来的饱和水从对流废热锅炉上部引进,由上至下流动,直接进入下集箱;在对流废热锅炉本体上布置多组吹灰装置接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与其他形式的废热锅炉相比较,其单位换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较小,适应的介质操作条件较为广泛,能满足工艺生产和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01028475Y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720011769.9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2B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高温煤气化合成气的显热回收技术,特别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气化系统的废热锅炉流程,具体为一种单受热面辐射式废热锅炉。由与气化炉相连的法兰、承受合成气高压和高温的壳体、具有辐射换热的膜式水冷壁及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底部的渣水池等元件共同构成。水冷壁沿辐射式废热锅炉的壳体内部呈单层环形布置,水冷壁的入口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下部的渣水池水面上部,水冷壁入口的高压水经过水冷壁接受粗煤气的辐射热量,被加热成高压饱和水蒸汽由水冷壁出口排出,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煤气化系统中粗煤气显热辐射式回收的设备,其热偏差和水力偏差较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