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963298A
公开(公告)日:2007-05-16
申请号:CN200510047662.5
申请日:2005-11-08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3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利用超细化煤粉作为还原剂将NOx从燃烧产物中除去的燃烧技术。炉膛自下而上分为主燃区、再燃区和燃烬区三个区域,主燃区采用常规煤粉燃烧技术,这一区域的热量释放为燃烧系统全部热量输入的80~85%,煤粉的燃烧在富氧的环境中进行,主燃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1.0~1.1;再燃区为超细化煤粉燃烧区域,再燃燃料喷口与主燃燃料喷口分离独立于主燃区上方,再燃燃料为超细化煤粉,再燃燃料占系统全部热量输入的另外15~20%,在主燃区下游被足量地喷入以形成一个微富燃料区域,在这里主燃区的NOx被还原成N2,再燃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0.85~0.95;再燃区上方布置燃烬风以形成燃烬区,保证再燃区出口的未完全燃烧产物燃烬,在燃烬区内为贫燃料环境,燃烬区内的空气过量系数为1.1~1.2;其优点是:再燃可以在对锅炉运行不造成显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再燃不产生其它的副产品排放;改造旧锅炉时不会对锅炉运行造成显著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01028470Y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720011770.1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2B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气体冷却技术,特别是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中的高温合成气显热回收技术,具体为一种对流废热锅炉,解决传统IGCC系统中的对流废热锅炉普遍存在的积灰、堵塞、腐蚀、泄漏等问题。对流废热锅炉本体内设置有上集箱、蛇形蒸发器管排、下集箱,上集箱连有上部饱和汽/水出口,下集箱通过管道与对流废热锅炉上部饱和水入口相连;汽包来的饱和水从对流废热锅炉上部引进,由上至下流动,直接进入下集箱;在对流废热锅炉本体上布置多组吹灰装置接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与其他形式的废热锅炉相比较,其单位换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较小,适应的介质操作条件较为广泛,能满足工艺生产和安全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01037136Y
公开(公告)日:2008-03-19
申请号:CN200720011773.5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
IPC: C10J3/8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18 , Y02P2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煤气化及其多联产的技术,特别是在的发电及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具体为一种可靠的煤气化炉与其换热装置—辐射式废锅的煤气化装置连接结构。煤气化炉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之上,两者采用法兰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布置紧凑,安全可靠,对煤气化炉出口提供了有效的氮气保护方式,防止和减轻了煤气中熔渣的侵蚀;本实用新型应用于IGCC发电系统和化工生产系统中,用于煤气化炉与辐射式废热锅炉的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201028475Y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720011769.9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2B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高温煤气化合成气的显热回收技术,特别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气化系统的废热锅炉流程,具体为一种单受热面辐射式废热锅炉。由与气化炉相连的法兰、承受合成气高压和高温的壳体、具有辐射换热的膜式水冷壁及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底部的渣水池等元件共同构成。水冷壁沿辐射式废热锅炉的壳体内部呈单层环形布置,水冷壁的入口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下部的渣水池水面上部,水冷壁入口的高压水经过水冷壁接受粗煤气的辐射热量,被加热成高压饱和水蒸汽由水冷壁出口排出,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煤气化系统中粗煤气显热辐射式回收的设备,其热偏差和水力偏差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201028474Y
公开(公告)日:2008-02-27
申请号:CN200720011768.4
申请日:2007-04-20
Applicant: 辽宁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2B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高温煤气化合成气的显热回收技术,特别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气化系统的废热锅炉流程,具体为一种双受热面辐射式废热锅炉。由与气化炉相连的法兰、承受合成气高压和高温的壳体、具有辐射换热的膜式水冷壁及位于废热锅炉底部的渣水池构成。水冷壁沿辐射式废热锅炉的壳体内部呈双层八角形布置,水冷壁入口位于辐射式废热锅炉下部的渣水池水面上部,水冷壁入口的高压水经过水冷壁接受粗煤气的辐射热量,被加热成高压饱和水蒸汽由水冷壁出口排出,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本实用新型是应用于煤气化系统中粗煤气显热辐射式回收的设备,其制造、运输和安装较为方便,对大截面的空间膜式水冷壁较为理想,利于吹灰及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09931606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1910301079.4
申请日:2019-04-15
Applicant: 北京国电龙高科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级配风的径向内浓外淡的旋流燃烧器,它涉及一种燃烧器。本发明以解决现有燃烧器由于煤粉浓缩器浓缩率低,不利于NOx的还原和燃烧的稳定性,燃烧器回流区的稳定性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品种煤的燃烧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外二次风管和煤粉浓缩装置;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和外二次风管由内向外依次套装在一起,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和外二次风管的出口端依次设有中心风扩口、一次风扩口、内二次风扩口、中二次风扩口和外二次风扩口;煤粉浓缩装置包括煤粉浓缩器和均流环。本发明燃烧器的稳燃效果好,使用煤种范围广。本发明适用于锅炉。
-
公开(公告)号:CN11340629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721558.9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3/22
Abstract: 一种固体燃料加压氧‑水蒸气条件下的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涉及一种气化/燃烧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现有缺少加压氧‑水蒸气燃烧方式性能评价的实验研究系统和方法。装置由惰性气体罐、氧气罐、高压恒流注水泵、给粉器、预热炉、加热带、预混罐、进样枪、一维炉、取样枪、气固分离器、耐高温背压阀、恒温箱、水汽分离器及烟气分析仪组成;方法:将固体燃料颗粒置于给粉器内,打开惰性气罐,将一维炉升温,打开惰性气罐及氧气罐,打开高压恒流注水泵,调节耐高温背压阀,打开给粉器进行热化学转化,同时气相检测。关闭注水泵、惰性气体罐及氧气罐,调节耐高温背压阀,关闭加热,残余颗粒样品及冷凝水检测,重复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06073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110300658.4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1B33/12 , C01B32/348 , C01B32/324 , C01B32/5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稻壳原料酸洗后进行热解炭化再进行分级溶硅得到“溶硅”生物炭和K2SiO3。S2、将“溶硅”生物炭与氨水‑乙醇交联捕碳,获得捕碳产物“NH4HCO3+生物炭共沉淀”,固液分离后二次水溶实现生物炭再生。S3、K2SiO3溶液与NH4HCO3反应制备纳米白炭黑,获得KHCO3、NH3。S4、将KHCO3热解再生获得高纯CO2、K2CO3。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新型氨法捕碳的稻壳源功能炭制备及纳米SiO2合成方法,“溶硅”生物炭增效新型氨法捕碳,提高了CO2的吸收速率,有效的抑制氨气的逃逸,降低系统能耗,创新性地提出稻壳源纳孔炭“功能基元序构‑过程增效氨法捕碳‑纳米白炭黑合成‑高纯CO2分离制备”的多联产技术路线。
-
公开(公告)号:CN107879115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711107383.2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鼓泡式加压微量给粉装置,包括储粉组件、丝杠组件、传动组件、振动组件、气路组件,储料器顶部侧方和底部中心处设有进气口,两个进气气路与两处进气口通过焊接连接,上部气路和下部气路分别设有针阀和球阀,两路气路通过三通连接,储料器上端设有可调节密封口,密封口内部为双层O型圈结构,给粉管垂直穿过储料器密封口,通过连接板与丝杠装置相连接,丝杠装置与储粉器水平布置,调节给粉管的上下移动;丝杠装置通过联轴器与传动电机连接。本发明适用于粉末状和颗粒状固体的给粉,解决了现有给粉下限高、给粉不均匀、无法加压给粉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931605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301071.8
申请日:2019-04-15
Applicant: 北京国电龙高科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级配风的径向外浓内淡的旋流燃烧器,它涉及一种燃烧器,本发明以解决现有燃烧器由于煤粉浓缩器浓缩率低,不利于NOx的还原和燃烧的稳定性,燃烧器回流区的稳定性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品种煤的燃烧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外二次风管、煤粉浓缩器和扰流器;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和外二次风管由内向外依次套装在一起,中心管、一次风管、内二次风管、中二次风管和外二次风管的出口端依次设有一次风扩口、内二次风扩口、中二次风扩口和外二次风扩口;一次风风管内设置有煤粉浓缩器和均流环。本发明使氮氧化物减少,燃烧器的着火能力得到改善,提高了燃烧器的稳燃效果。本发明适用于锅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