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强度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铆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00016B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310606137.7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J15/025 B21J15/08 B21J15/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度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铆接方法,旨在克服无法铆接超高强度钢板及对超高强度钢板和铝合金板点焊时焊点出现硬而脆的金属化合物,难以实现有效的焊接接头的问题,其步骤为:1.铆接前在冷却室中对铆钉实施液氮冷却使其温度降到0℃以下;2.下板料与下板料置于第一复合凹模上,第一复合压边圈压紧上板料与下板料;3.第一光纤加热器对上板料的铆接连接区域加热至阈值;4.第二光纤加热器对下板料的铆接连接区域加热至阈值;5.将低温铆钉送入第一复合压边圈的中心光通孔中,第一复合冲头推压铆钉实施铆接;6.铆钉在第一复合冲头和第一复合凹模的共同挤压下铆钉的圈足外翻形成铆扣;7.第一复合冲头泄压上移回程。

    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49552B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181490.X

    申请日:2014-04-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为克服高强度钢板料热成形性不良及冷却速率不足所导致零件强度不足的问题。其包括上部机构、下部机构和卸料机构。上部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正上方,卸料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右侧。下部机构包括下导热板(4)、下模座(5)、散热片框架(7)、散热机构与下热电偶(13)。下热电偶(13)分别安装在下导热板(4)上表面的凹槽内,每个下热电偶(13)采用点焊连接在下导热板(4)的凹槽内,下导热板(4)的下表面与下模座(5)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下模座(5)的下表面与散热片框架(7)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散热机构位于散热片框架(7)下部的中心位置。

    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49552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181490.X

    申请日:2014-04-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为克服高强度钢板料热成形性不良及冷却速率不足所导致零件强度不足的问题。其包括上部机构、下部机构和卸料机构。上部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正上方,卸料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右侧。下部机构包括下导热板(4)、下模座(5)、散热片框架(7)、散热机构与下热电偶(13)。下热电偶(13)分别安装在下导热板(4)上表面的凹槽内,每个下热电偶(13)采用点焊连接在下导热板(4)的凹槽内,下导热板(4)的下表面与下模座(5)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下模座(5)的下表面与散热片框架(7)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散热机构位于散热片框架(7)下部的中心位置。

    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600017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310606053.3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J15/025 B21J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为克服超高强度钢板的高强度无法冲铆的问题。其包括复合冲头(1)、复合压边圈(6)、复合凹模(15)与激光加热控制部分。复合压边圈(6)叠置在复合凹模(15)的上面为接触连接,复合冲头(1)置于复合压边圈(6)的中心孔内为滑动连接,第一光纤管(2)装入复合冲头(1)的第一空心圆孔(4)内为螺纹连接,第一凹透镜(3)安装在第一光纤管(2)下面的第一空心圆孔(4)内,第一凹透镜(3)的底面到复合冲头(1)底面的距离为1~2mm,第一凹透镜(3)与第一光纤管(2)之间为螺纹连接,复合冲头(1)、复合压边圈(6)与复合凹模(15)的回转轴线共线。

    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600017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310606053.3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J15/025 B21J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装置,为克服超高强度钢板的高强度无法冲铆的问题。其包括复合冲头(1)、复合压边圈(6)、复合凹模(15)与激光加热控制部分。复合压边圈(6)叠置在复合凹模(15)的上面为接触连接,复合冲头(1)置于复合压边圈(6)的中心孔内为滑动连接,第一光纤管(2)装入复合冲头(1)的第一空心圆孔(4)内为螺纹连接,第一凹透镜(3)安装在第一光纤管(2)下面的第一空心圆孔(4)内,第一凹透镜(3)的底面到复合冲头(1)底面的距离为1~2mm,第一凹透镜(3)与第一光纤管(2)之间为螺纹连接,复合冲头(1)、复合压边圈(6)与复合凹模(15)的回转轴线共线。

    超高强度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铆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00016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310606137.7

    申请日:2013-11-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J15/025 B21J15/08 B21J15/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强度钢板之间或与铝合金板的铆接方法,旨在克服无法铆接超高强度钢板及对超高强度钢板和铝合金板点焊时焊点出现硬而脆的金属化合物,难以实现有效的焊接接头的问题,其步骤为:1.铆接前在冷却室中对铆钉实施液氮冷却使其温度降到0℃以下;2.下板料与下板料置于第一复合凹模上,第一复合压边圈压紧上板料与下板料;3.第一光纤加热器对上板料的铆接连接区域加热至阈值;4.第二光纤加热器对下板料的铆接连接区域加热至阈值;5.将低温铆钉送入第一复合压边圈的中心光通孔中,第一复合冲头推压铆钉实施铆接;6.铆钉在第一复合冲头和第一复合凹模的共同挤压下铆钉的圈足外翻形成铆扣;7.第一复合冲头泄压上移回程。

    一种冰雪路面汽车防侧滑辅助制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439006U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20515993.7

    申请日:2013-08-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冰雪路面汽车防侧滑辅助制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冰雪路面侧滑的制动。装置成对安装于汽车前部和后部的左右纵梁内侧。其特征在于:装置关闭后可收于相应纵梁内侧,不影响汽车的离地间隙;开启之后,当汽车在冰雪路面行驶过程中发生侧滑,且侧滑位移和侧滑速度达到设定值时,电子控制器ECU通过控制液压装置,瞬间触发制动液压顶杆,将制动爪迅速顶出,压于冰雪路面上,从而有效对发生侧滑的汽车进行横向制动。本实用新型具有最大程度减少汽车侧滑距离,易于安装,易于普及等特点。

    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778622U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20208978.2

    申请日:2014-04-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强度钢热成形最佳温度控制装置,为克服高强度钢板料热成形性不良及冷却速率不足所导致零件强度不足的问题。其包括上部机构、下部机构和卸料机构。上部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正上方,卸料机构位于下部机构的右侧。下部机构包括下导热板(4)、下模座(5)、散热片框架(7)、散热机构与下热电偶(13)。下热电偶(13)分别安装在下导热板(4)上表面的凹槽内,每个下热电偶(13)采用点焊连接在下导热板(4)的凹槽内,下导热板(4)的下表面与下模座(5)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下模座(5)的下表面与散热片框架(7)的上表面相接触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散热机构位于散热片框架(7)下部的中心位置。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557980U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320747813.8

    申请日:2013-11-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其主要特征在于:当安装在车顶盖上的车顶压力传感器所承受到的压力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安全值时,会向电子控制器ECU发出指令,瞬间触发安装在汽车安全座椅内部的液压装置,使支撑杆一、液压顶杆一、支撑杆二这三个杆件共线,并将座椅头枕升高,然后通过球形铰和液压装置进行锁止,从而在乘员舱内形成支撑,保障乘员的生存空间。本实用新型具有易于普及、易于安装、方便使用等特点,可在车顶坠物的挤压事故或翻车事故中保护乘员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风洞实验的汽车轴距自动调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148650U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20063430.9

    申请日:2013-01-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风洞实验的汽车轴距自动调节装置,属于汽车风洞实验设备。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输入面板1、归零按钮2、功能选择开关(正转或反转)3与电子控制器ECU4输入端相连;所述H驱动桥集成电路装置5与电子控制器ECU4输出端相连,起改变电机旋转方向作用;所述电机6与H驱动桥集成电路装置5输出端相连;所述电机减速装置7与电机6输出端相连,起减速增矩作用;所述齿轮齿条传动装置8与电机减速装置7输出端相连,起轴距调节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减少试验人员工作量,并且缩短轴距调节时间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