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75607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010846569.5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12Q1/689 , C12Q1/6844 , C12Q1/04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HERLOCK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现场可视化试剂盒及应用,所述试剂盒包含用于扩增单增李斯特菌侵袭性相关分泌型内肽酶(invasion associated secreted endopeptidase,iap)基因片段的T7‑RPA引物对,所述的引物对由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组成,其中,上游引物、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Cas13a蛋白和crRNA或二者形成的复合体;以及RNA荧光报告分子。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使用所述的现场可视化试剂盒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利用本发明的试剂盒及检测方法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可以实现37~42℃条件下恒温检测,结果实现可视化。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可视化等优点。从而为提高食品行业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水平,降低消费者感染风险提供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1206109A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2010141729.6
申请日:2020-03-0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12Q1/689 , C12Q1/6844 , C12Q1/04 , C12N15/11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重RPA检测引物组、试剂盒,属于布鲁氏菌检测技术领域;所述引物组包括包括B107F、B107R、B192F、B192R、B285F和B285R;所述B107F、B107R、B192F、B192R、B285F和B285R的核苷酸序列依次如SEQ ID No.1~SEQ ID No.6所示。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引物组对样品进行多重RPA检测,对牛种布鲁氏菌检测灵敏度为10pg/μL、对羊种布鲁氏菌和猪种布鲁氏菌检测灵敏度均为1pg/μL;本发明提供的引物组和试剂盒分别对人工设置血清、牛肉、牛奶三种加标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国标《GB/T 18646-2018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布鲁氏菌Bruce-Ladder检测方法作对照,结果相符。
-
公开(公告)号:CN109342711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811336380.0
申请日:2018-11-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53 , G01N33/5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物种IL‑1Ra与IL‑1β及其比值同步测定的ELISA试剂盒,属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包括抗IL‑1β和IL‑1Ra兔源多克隆捕获用抗体预包被酶标板、IL‑1β和IL‑1Ra重组蛋白标准品、稀释液、20×PBS‑T浓缩洗涤液、蓝色荧光微球标记的豚鼠源抗IL‑1β多克隆检测用抗体、绿色荧光微球标记的豚鼠源抗IL‑1R多克隆检测用抗体。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物种范围广等优点,可用于绵羊、人、牛、马、猪、鼠、兔血清、血浆及其它组织样品中IL‑1β和IL‑1Ra含量测定,并可计算其比值,两种目标物同步检测减少比值计算的误差,灵敏度达到pg级,本试剂盒测定IL‑1Ra与IL‑1β比值可用于布鲁氏菌病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区别诊断,以及其它与该比值变化相关的疾病诊断标示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9342711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336380.0
申请日:2018-11-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53 , G01N33/53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5304 , G01N33/5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物种IL‐1β与IL‐1Ra及其比值同步测定的ELISA试剂盒,属于生物技术检测领域。包括抗IL‐1β和IL‐1Ra兔源多克隆捕获用抗体预包被酶标板、IL‐1β和IL‐1Ra重组蛋白标准品、稀释液、20×PBS‐T浓缩洗涤液、蓝色荧光微球标记的豚鼠源抗IL‐1β多克隆检测用抗体、绿色荧光微球标记的豚鼠源抗IL‐1R多克隆检测用抗体。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物种范围广等优点,可用于绵羊、人、牛、马、猪、鼠、兔血清、血浆及其它组织样品中IL-1β和IL-1Ra含量测定,并可计算其比值,两种目标物同步检测减少比值计算的误差,灵敏度达到pg级,本试剂盒测定IL-1Ra与IL-1β比值可用于布鲁氏菌病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区别诊断,以及其它与该比值变化相关的疾病诊断标示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8709994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531370.6
申请日:2018-05-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558 , G01N21/7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558 , G01N21/7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N‑羟乙酰神经氨酸快速检测试纸及检测方法,包括底板,底板上从左到右依次固接有加样垫、胶体金偶联垫、硝酸纤维素膜和吸水垫,硝酸纤维素膜上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检测带和参照带,胶体金偶联垫由复合物探针probe‑1浸润聚酯纤维形成,检测带由复合物探针probe‑2喷射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参照带由复合物探针probe‑3喷射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形成。本发明的试纸操作简单,能快速、灵敏度高地检测出样品中N‑羟乙酰神经氨酸含量水平,适用于大量样本的筛查。
-
公开(公告)号:CN102565410B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210009078.0
申请日:2012-01-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57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梅花鹿朊蛋白免疫学检测方法,属于生物检验检疫领域。制备鼠抗重组朊蛋白PrPres单克隆抗体、兔抗重组朊蛋白PrPres-His多克隆抗体,采取的包被抗体为兔抗梅花鹿重组朊蛋白PrPres-His多克隆抗体、检测抗体为鼠抗梅花鹿重组朊蛋白PrPres单克隆抗体,所用的Elisa的方式具有准确度高的优点,同时所受环境的限制较少,本发明可应用于制备梅花鹿朊蛋白双抗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
-
公开(公告)号:CN102153655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010620599.0
申请日:2010-12-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向抗肿瘤重组蛋白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靶向抗肿瘤重组蛋白质药物。包括截短的细胞因子hIL6通过接头连接到绿脓杆菌外毒素A衍生体PE38KDEL上,作为导向载体的hIL6的氨基酸突变衍生体,包括截去hIL6氨基端1-28个氨基酸。本发明进一步涉及该重组靶向蛋白在抗肿瘤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基因改造和密码子优化构建了靶向抗肿瘤重组蛋白质hIL6(T23)-PE38KDEL,使得两个配体间空位阻就减小,活性提高;在大肠杆菌实现了高效可溶表达,突破了天然基因低表达量的瓶颈,使得大规模制备该重组毒素成为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87490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260419.9
申请日:2025-03-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7K16/18 , A61K39/395 , A61P35/00 , A61P35/04 , A61P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肿瘤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克隆抗体及其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B6或单克隆抗体E6。本发明利用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与癌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探究其对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发现B6、E6两种早孕因子单克隆抗体均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克隆形成以及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
公开(公告)号:CN117414354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641500.9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酪醇在制备降低青霉噻唑酸毒性作用制剂的医用用途,公开了酪醇在制备降低青霉噻唑酸毒性作用的新的医用用途,通过使用酪醇来预防及治疗青霉噻唑酸的残留毒性作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替代方案,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提供了预防和治疗青霉噻唑酸残留毒性的方法,可以显著的降低青霉噻唑酸的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预防和治疗青霉噻唑酸的残留毒性作用对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保证工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859062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210495844.2
申请日:2022-05-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68 , G01N33/574 , G01N33/535 , G01N21/76 , C07K19/00 , C07K1/22 , C12N15/62 , C12N15/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酶放大系统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属于免疫学检测领域。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信号放大系统将检测抗体与过氧化氢酶形成复合物,利用酶促反应实现H2O2到H2O和O2的高效转化,底物中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高效催化剂,4‑溴苯酚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循环跃迁的增强剂,产生强而持久的化学发光信号。本发明通过双抗体夹心策略提高方法特异性和准确性,对IP‑10的检测范围为0.71‑125,000pg/mL,最低检测限为0.63pg/mL,变异系数为1.49%,血清和血浆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7.80‑105.42%和89.25‑100.04%,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广,稳定性强,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样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