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4457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088868.1
申请日:2024-08-08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类胡萝卜素φ环合酶及其在构建合成异海绵烯工程菌株中的应用,所述菌株通过向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中导入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酶CrtE、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番茄红素环化酶CrtYB、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CrtI、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tHMGR和类胡萝卜素φ环合酶CrtU的表达盒得到;所述CrtE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CrtYB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CrtI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tHMGR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所述CrtU的编码基因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本发明首次利用类胡萝卜素φ环合酶构建了异海绵烯合成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并且实现在酵母内生物合成异海绵烯。
-
公开(公告)号:CN11834512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42663.7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光驱动微生物菌群低碳生产化学品的方法,包括以季野蒙毕赤酵母为宿主菌,以质粒113‑hph为载体,构建表达来源于矮牵牛花的异源苯乙醛合酶的重组菌株,将所述重组季野蒙毕赤酵母菌和聚球藻FL 130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反应得到2‑苯乙醇。该方法设计的体系中,季野蒙毕赤酵母生长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被聚球藻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并合成蔗糖和释放氧气供给酵母生长,提高了发酵体系中的溶氧。聚球藻可以利用CO2合成蔗糖,维持重组季野蒙毕赤酵母菌的生长。其次聚球藻可以利用酵母产生的乙酸,缓解由于pH波动造成的对菌体生长和化学品合成的抑制,从而提高混菌体系合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512504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110950265.8
申请日:2021-08-18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株产虾青素菌株及其应用,所述产虾青素菌株分类命名为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DW6,保藏号为CCTCC M2021732。本发明还提供了该产虾青素菌株在生产虾青素中的应用,所述酵母菌能够在以葡萄糖、蔗糖、果糖、阿拉伯糖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发酵产生虾青素,具有极大的利用低劣生物质进行生产高价值产物的潜力。本发明为生物生产虾青素提供了新的高产菌株。
-
-
公开(公告)号:CN116179402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095518.9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类胡萝卜素合成菌株及其应用,所述菌株分类命名为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菌株命名为N1,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为2022年8月11日,保藏号为:CCTCC NO:M 20221270。菌株N1在摇瓶发酵中利用葡萄糖,红球菌细胞干重达到5.0 g/L,合成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6.1 mg/g。菌株N1还能够直接利用未经脱毒的玉米芯水解液作为碳源,合成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5.5 mg/g。食醚红球菌N1做为一株具有类胡萝卜素合成能力的细菌菌株,能够利用广泛的糖类碳源及未经脱毒的玉米芯水解液,可为类胡萝卜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604273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621416.6
申请日:2022-12-16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12P7/6463 , C12P23/00 , C12N1/16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过限磷培养基发酵联产微生物油脂及类胡萝卜素的方法,包括斜面单菌落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基培养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生产菌株,所述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生产菌株为圆红冬孢酵母菌株;所述发酵培养基中不含磷酸盐。本发明的方法能在工业化生产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4214206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111482784.2
申请日:2021-12-0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效降解生物质的菌株及其应用,所述菌株的分类命名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株名为LYS1,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179,保藏日期为2021年9月15日。该菌株能够在发酵1~2天内迅速的生长,并分泌大量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其中半纤维素降解能力尤为突出,能有效弥补目前商业菌株B‑葡萄糖苷酶分泌不足的问题,能够高效降解微晶纤维素;而且基于较高的半纤维素酶分泌能力,该菌株还能高效降解未处理的玉米芯等木质纤维素类原料,在木质纤维素降解方面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28730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136016.6
申请日:2022-09-1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混菌体系实现木质纤维素从头合成丁酸丁酯的方法,包括将活化的棘孢木霉接种至以木质纤维素为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好氧发酵48‑120 h;将活化的丙酮丁醇梭菌和酪丁酸梭菌接种至好氧发酵的发酵液中并转厌氧发酵;向厌氧发酵的发酵液中添加脂肪酶表面展示大肠杆菌的发酵液或菌体沉淀,合成丁酸丁酯,发酵完毕后萃取得到丁酸丁酯产品。该方法是目前利用微晶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时混菌发酵得到的最高丁酸丁酯产量,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应用到直接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合成丁酸丁酯的发酵过程中,在以玉米芯为底物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可产生1.35 g/L的丁酸丁酯,极大降低了工业生产丁酸丁酯的底物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206057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10096092.3
申请日:2020-02-1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混菌发酵与原位萃取相结合生产丁酸丁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活化的丙酮丁醇梭菌和酪丁酸梭菌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2)发酵24 h后,加入脂肪酶和萃取剂继续发酵;本方法丁酸丁酯的产量最高达到16.77 g/L,收率为0.30 g/g。与传统的化学法生产的丁酸丁酯相比,生物法所得的天然丁酸丁酯更加适合应用于食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50048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0197330.X
申请日:2020-03-1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可以利用菊粉为唯一碳源直接合成丁醇的菌株,其分类命名为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菌株号为NJ4,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91080)。菌株NJ4在4‑8天时间可以利用90 g/L菊粉直接生产13.25 g/L的丁醇。本发明的菌株可以利用葡萄糖、果糖、低聚果糖和菊粉,更优选以菊粉为碳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