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面展示PET解聚酶的重组黏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725491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211322969.1

    申请日:2022-1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面展示PET解聚酶的重组黏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以黄色黏球菌M.xanthus DK1622作为底盘细胞,将信号肽、PET解聚酶、锚定肽的基因序列的重组表达质粒导入所述底盘细胞后得到;所述PET解聚酶为密码子优化后的PET解聚酶DuraPETase,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编码所述信号肽SP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编码所述锚定肽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重组黄色黏球菌M.xanthus DK1622可实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水解酶(DuraPETase)的表达,并实现对聚酯型模式底物Impranil DLN的水解,有望实现塑料污染的原位修复。

    一种双酶协同解聚氨基甲酸酯键制备苯胺单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9236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283893.5

    申请日:2024-09-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酶协同解聚氨基甲酸酯键制备苯胺单体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是将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为底物,通过加入酰胺酶SP1和酯酶Aes72进行解聚反应得到苯胺单体。本发明所述酰胺酶SP1与酯酶Aes72均作用于氨基甲酸酯键,但对TDI基氨基甲酸酯键具有位置水解偏好性,双酶协同可实现偏好互补作用实现氨基甲酸酯的完全解聚,且SP1具有很高的MDI基氨基甲酸酯水解活性。本发明利用双酶降解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大大提高了酶解效率,利用解聚后产生的苯胺单体可进行光气化反应重新制备异氰酸酯,实现聚氨酯苯胺单体的循环回收。

    一种利用废弃塑料制备微米碳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34374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737134.5

    申请日:2024-06-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废弃塑料制备微米碳球的方法,包括:将废弃塑料在惰性气氛下高温热解,得到热解油,之后将所述热解油在密闭、高压环境下高温碳化,得到微米碳球。采用本发明方法,可将混合塑料废物转化为高值碳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不需要催化剂或溶剂,过程简单、产品高值。

    基于在线监测的补料发酵生产β-榄香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47104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150028.7

    申请日:2024-0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在线监测的补料发酵生产β‑榄香烯的方法,包括:取活化后的产β‑榄香烯的酵母菌菌种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种子液,并且接入发酵罐中;发酵开始后,采用微生物发酵多组分在线分析装置监测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并反馈给控制系统;根据获得的葡萄糖浓度监测值,当检测值低于设定值时,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补料蠕动泵,令所述补料蠕动泵抽取新鲜的葡萄糖溶液补充到所述发酵罐中,使得发酵罐中葡萄糖浓度达到设定值。本发明的方法中,通过葡萄糖浓度的在线监测,进而在线指导β‑榄香烯发酵过程中的精确补加葡萄糖,缓解发酵过程中高浓度底物对细胞生长和β‑榄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从而使β‑榄香烯生产效率提高了39%。

    一种评价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消化特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0221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216475.X

    申请日:2023-09-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评价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消化特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道中消化特性及肠道菌群影响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配置模拟唾液、模拟胃液以及模拟小肠液,在体外进行模拟消化过程,包括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b)配置模拟发酵培养基,在体外进行厌氧模拟结肠发酵过程;(c)测定各消化及发酵结束前后微塑料的物理(外貌、粒径等)及化学指标(分子量、降解产物等),评估微塑料的消化特性,并通过16S rDNA测序以及代谢产物的测定探究了微塑料对肠道菌的影响,阐明了微塑料进入人体后的变化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恶臭假单胞菌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249284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110468867.X

    申请日:2021-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恶臭假单胞菌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将来自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O1和KT1115中和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相关的基因簇rhlIRBA,分别构建在表达载体pBBRmcs‑5上,并转化至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获得两株恶臭假单胞菌工程菌。经发酵对比,两株基因工程菌均只产生单鼠李糖脂,且表达来自P.aeruginosa (56)对比文件Till Tiso et al.,.“Integration ofGenetic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forOptimized Rhamnolipid Production UsingPseudomonas putida”《.Frontiers in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2020,第8卷(第976期),第1-24页.Janina Beuker et al.,.“Integratedfoam fractionation for heterologousrhamnolipid production with recombinantPseudomonas putida in a bioreactor”《.AMBExpr》.2016,第6卷(第11期),第1-10页.

    一种精馏装置及精馏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607231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1810672029.2

    申请日:2018-06-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馏装置及精馏方法,包括精馏塔、塔釜和泡沫分离器,塔釜上部通过气相上升出口连通精馏塔,泡沫分离器设置于精馏塔下部,包括汇流管和若干水平方向平行排列的破碎部,破碎部包括相互平行的若干第一折流板和与之呈V字型的相互平行的若干第二折流板以及导流槽,V字型底部留有空隙,导流槽设置于V字型的下方并连通汇流管,汇流管穿过精馏塔的壁连通塔釜。本发明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所得产品纯度能满足下游生产要求,而且设备简单,造价便宜,便于维护。该装置能够成功解决传统精馏的能效问题、去除精馏过程中形成的泡沫,避免出现冒塔现象,适用于普通原料或生物制品的精馏,尤其是1,5‑戊二胺的精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