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6767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255216.1
申请日:2023-03-16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IPC: C12N1/20 , A01C1/06 , A01G22/40 , A01G7/06 , A01B79/02 , A01N63/22 , A01N63/20 , A01P21/00 , C12R1/07 , C12R1/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光叶苕子共生固氮效率的菌株及其在茶园中的应用,所述的微生物菌剂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GB1,该菌剂的浓度为1.0×108CFU/mL。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光叶苕子株高、干重、结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在茶园酸性土壤中,与不接种该菌剂处理相比,接种处理能显著提高光叶苕子生物量,且单株光叶苕子固氮效率提高。光叶苕子翻压进土壤后,能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总氮的指标,为茶园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农业“减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880755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130757.5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杜梨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组合菌剂及其应用,所述的微生物菌剂为Rhizobium sp.W33和Funneliformis caledonium的组合,Rhizobium sp.W33的接种浓度为1.14×108 cfu/g土壤,Funneliformis caledonium的菌剂为菌丝、孢子和侵染的根段以及土壤混合物,其孢子密度约为380个/g土壤,接种量都为5%。该组合菌剂对杜梨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显著,能提高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并能够提高土壤多种酶活性,为杜梨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和杜梨专用肥料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植物对土壤肥力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减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411113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811559176.5
申请日:2018-12-19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12N15/84 , C07K14/415 , A01H5/00 , A01H6/7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梨保卫细胞钾离子吸收通道基因PbrKAT1及其应用,该基因为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的DNA分子,或与SEQ ID No.1具有85%以上同源性,且编码调节植物保卫细胞中钾离子吸收转运及抗盐相关蛋白的DNA分子。本发明提供的梨保卫细胞钾离子吸收通道基因PbrKAT1,经电生理学功能验证具有吸收转运钾离子及受到胞外钠离子抑制的特性。本发明提供的PbrKAT1基因为调控植物钾离子的吸收转运,调控气孔保卫细胞的运动,提高植物耐盐性,有利于植物抗盐机制的研究,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9880755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130757.5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杜梨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组合菌剂及其应用,所述的微生物菌剂为Rhizobium sp.W33和Funneliformis caledonium的组合,Rhizobium sp.W33的接种浓度为1.14×108 cfu/g土壤,Funneliformis caledonium的菌剂为菌丝、孢子和侵染的根段以及土壤混合物,其孢子密度约为380个/g土壤,接种量都为5%。该组合菌剂对杜梨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显著,能提高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并能够提高土壤多种酶活性,为杜梨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和杜梨专用肥料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植物对土壤肥力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减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2936574A
公开(公告)日:2013-02-20
申请号:CN201210472559.5
申请日:2012-11-20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9C1/1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耐重金属的植物内生根瘤菌及其应用。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为2012年9月18日,菌种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2357。该菌株液体制剂含有有效活菌数为10亿个以上/毫升,固体制剂含有效活菌数2亿个以上/克。该菌株能够分泌植物激素IAA和铁载体,耐受重金属铜和镉。在含重金属的湿润土壤或尾砂中种植植物,接种生物修复制剂,促进植物生长及其对重金属铜的吸收固定,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可以固定砂土,减少水土流失。
-
公开(公告)号:CN102391973A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1110377692.8
申请日:2011-11-24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耐重金属的植物内生细菌及其应用。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为2011年7月26日,菌种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1251。该菌株液体制剂含有有效活菌数为10亿个以上/毫升,固体制剂含有效活菌数2亿个以上/克。该菌株对溶液中沉淀态铜有良好的活化作用,活化率达到73%以上。在含重金属的湿润土壤中种植植物,接种生物修复制剂,促进植物对重金属铜的吸收提取,提高植物提取修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420160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558736.4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南京农业大学
IPC: C02F9/00 , C02F103/20 , C02F3/32 , C02F1/00 , C02F1/04 , C02F1/7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湿地的水产养殖尾水雾化处理装置,包括:尾水预处理组件,尾水雾化超临界结合组件,以及人工湿地组件;尾水预处理组件包括:尾水储蓄池,设置在尾水储蓄池中的过滤网,以及与尾水储蓄池连接的尾水浓缩蒸发器;尾水雾化超临界结合组件包括:超临界水制备单元,与超临界水制备单元连接的结合反应舱;结合反应舱用于将尾水雾化并与超临界水混合,包括:舱体,设置在舱体内顶部的雾化喷头,设置在舱体内底部的射流喷头;人工湿地组件用于生物吸附处理与超临界水结合后的尾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湿地的水产养殖尾水雾化处理方法,结合超临界水和人工湿地技术,实现高效环保地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有机物。
-
公开(公告)号:CN115591394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074777.3
申请日:2022-09-02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CN) , 江苏博恩环境工程成套设备有限公司(C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水生产碱菌SW9和金黄杆菌MTW1组合菌液串联生物滴滤塔的工艺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将发酵好的2种菌株菌液串联接种在生物滴滤塔填料中,生物滴滤塔填料由2个生物滴滤塔串联组成,生物滴滤塔1挂膜接种水生产碱菌SW9,生物滴滤塔2挂膜接种金黄杆菌MTW1;挂膜时间为24小时;S2:保证生物滴滤塔填料上附着的活菌总浓度为1×108CFU/mL,恶臭气体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为45s。本发明通过高效除臭菌株结合生物滴滤塔技术,净化恶臭废气,能去除较高浓度的硫化氢、甲硫醇以及硫化氢甲硫醇复合气体,较现有的除臭技术具有除臭效率高,除臭浓度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718877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0616500.3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 , 南京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根瘤菌菌株ZT‑vig2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菌株ZT‑vig2为慢生根瘤菌属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Bradyrhizobium sp),其性质为抑制草莓炭疽病的固氮菌,于2020年5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CGMCC NO:19883。本发明提供的根瘤菌菌种活力高,适应性强,可用于接种绿豆使其在绿豆根部结瘤固氮,接种该菌株的豆科绿肥翻压腐熟后,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接种该菌株的绿豆与草莓轮作后,能提高草莓的株高,增大草莓叶面积,降低草莓的病发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46117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901013.6
申请日:2021-08-06
Applicant: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禄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2F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ZT‑MG2及其应用,于2021年6月3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22804,分类命名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该菌株接种到铜绿微囊藻中有明显的抑制藻类生长的现象,且随着接菌量的增加,抑制效果也逐渐明显,且对于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抑制且致死效果,对于铜绿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