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3067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12139.9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控屈服比的马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马氏体钢包括马氏体基体及分布在其间的富锰片状残余奥氏体,其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碳和锰元素的原料钢材的均匀热轧板加热至奥氏体单相区并保温,其后冷却至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并保温,其后淬火至室温;再快速升温至高温奥氏体单相区并保温,获得快速短时奥氏体化的钢材;将其冷却至等温淬火温度并保温进行一次碳配分,其后冷却至室温或升高至更高的温度并保温进行二次碳配分,最后淬火至室温,得到可调控屈服比的马氏体钢。本发明通过调节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马氏体的回火程度,可在保持其高强度和高延伸率的前提下,获得不同屈服比的马氏体钢。
-
公开(公告)号:CN117758159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012962.2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奥氏体低密度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所述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 1.0~1.6wt%,Al 8~10wt%,Mn 22~30wt%,V 0.1~1.0wt%,Nb≤0.1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该方法在Fe‑Mn‑Al‑C钢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V,通过合适的固溶和较高温度的时效处理,使得κ‑碳化物的析出受到抑制,而纳米级VC颗粒在基体上可以弥散析出,起到较好的析出强化作用,并对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提高了钢的强度和韧性。所述钢的屈服强度≥1150MPa,抗拉强度≥1350MPa,‑40℃夏比冲击功KV2≥60J,密度为6.6~6.9g/cm3。
-
公开(公告)号:CN115874116B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1688718.5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22C38/04 , C22C38/38 , C22C38/08 , C22C38/12 , C22C38/24 , C22C38/22 , C22C38/26 , C22C38/58 , C22C38/46 , C22C38/44 , C22C38/48 , C21D6/00 , C21D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硅铝超细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无硅铝超细贝氏体钢包括由纳米尺度的贫锰的贝氏体铁素板条和富锰的残余奥氏体片层相互堆叠形成的微观结构,其合金成分包括:C:0.1~1.0wt.%,Mn:2.0~8.0wt.%和Fe,且不含有Al元素和Si元素。在以上合金成分的基础下,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珠光体化‑快速奥氏体化‑贝氏体化的过程。本发明突破了超细贝氏体钢中需要加入Si和/或Al元素以抑制碳化物析出的传统思路,创新性地在无硅、无铝的合金体系中,获得了超细贝氏体钢,所得产品焊接性能和镀锌能力优异,有助于在汽车领域的大规模
-
公开(公告)号:CN115181903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61092.2
申请日:2022-06-1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52 , C21D1/26 , C21D8/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砖砌结构的高强高韧低碳低合金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所述低碳低合金钢由 和 两种织构交替排列形成砖砌结构。所述方法通过对低碳低合金钢件进行完全奥氏体化、回火、温轧和退火处理,有效细化晶粒,促进细小碳化物析出,进而在低碳低合金钢的内部形成砖砌结构,在大幅提高强度的同时其韧性也显著增加,实现了优异强韧性匹配。
-
公开(公告)号:CN113322365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43817.3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21D1/18 , C21D1/26 , C21D6/00 , C21D7/04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52 , C22C38/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提高低碳低合金钢强度和塑性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所述方法通过对含有Mo且含有V、Nb和Ti中一种以上的淬火态低合金钢依次进行回火处理、动态大变形和退火处理,得到一种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的低碳低合金钢。含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回火态低碳低合金钢中析出的碳化物可以在动态大变形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晶粒,而在后续退火过程中细小弥散碳化物的大量析出在提供显著的第二相强化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钢塑性的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06244927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875341.2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06 , C21D8/005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12 , C22C38/14 , C22C38/18 , C22C38/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密度超高强度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所述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 0.6-1.6%,Al 5-10%,Mn 15-30%,Nb 0.01-0.2%,Mo 0.1-3%,Cr≤5%,Ti≤0.5%,Si≤2%,B≤0.6%,其余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本发明通过复合添加Nb和Mo析出细小弥散的NbMoC相,协同κ-碳化物进行析出强化,拉伸强度达1350MPa以上,延伸率达10%以上,密度为6.8-7.0g/cm3,且成本低,适用于车辆、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轻量化,符合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102936706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210454904.2
申请日:2012-11-1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22C49/11 , C22C49/14 , C22C47/04 , C22C47/14 , C22C47/20 , C22C101/10 , C22C1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布-钛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步骤1、碳纤维布预处理;步骤2、碳纤维布表面电镀铜:利用电镀的方法将铜包覆于碳纤维布表面;步骤3、按一定顺序,将镀铜的碳纤维布与钛合金片放置于模具内;步骤4、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方法,最终得到需要形状的碳纤维布-钛合金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碳纤维布-钛合金材料复合良好,铜起到了良好的界面润湿作用,并有效阻止了钛与碳的界面反应,钛合金成分可调,碳纤维布的分布可控,碳纤维与基体结合牢固。该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模量和界面结合强度,同时与钛合金相比具有更低的密度和更高的静态、动态压缩强度,是一种高性能的结构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433480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390548.8
申请日:2011-12-01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骨架连通度钨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钨铜合金的成分为:W含量为60~80%,Cu含量为20~40%。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步骤1、选择钨粉的粒径;步骤2、钨粉前处理:按所制钨铜合金的质量百分比计算出钨的质量,并依照步骤1选择的粒径称取钨粉,并对钨粉进行表面预处理;步骤3、制备复合粉末: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铜包覆钨复合粉末;步骤4、混粉:利用行星球磨机将铜包覆钨复合粉末与一定比例的铜粉进行混合;步骤5、最终烧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对由步骤4制得的混合粉末进行烧结,得到低骨架连通度的钨铜合金。本发明制备的钨铜合金成分均匀,组织细小,导电导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低,同时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适用于电火花加工、电子封装及航空航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70200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14382.7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Fe‑Mn‑Al‑V‑C超高强度奥氏体低密度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所述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 1.2~1.8wt%,Mn22~30wt%,Al 8~10wt%,V 0.2~1.5wt%,Nb≤0.1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对Fe‑Mn‑Al‑V‑C奥氏体低密度钢依次进行固溶处理、冷轧变形及后续退火和时效处理,使得组织中复合了位错强化、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和背应力硬化,且其强化效果互相加强,使强度显著提升。所述钢屈服强度达1500MPa,抗拉强度达1800MPa,实现高强度水平,同时延伸率保持在15%以上,密度为6.6~6.9g/cm3。
-
公开(公告)号:CN11604298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87290.7
申请日:2023-02-0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21D8/02 , C21D6/00 , C21D6/02 , C22C33/04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12 , B21B37/74 , B21B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Fe‑Mn‑Al‑Mo‑C系奥氏体低密度钢强度的方法,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首先将经冶炼和均匀化处理后得到的Fe‑Mn‑Al‑Mo‑C系钢锭进行固溶处理,随后取出进行热轧;然后在室温下进行轧制变形处理;嘴周进行二步分级时效处理,一级时效处理:在温度为750‑950℃下,保温1‑6h,冷却至室温;再进行二级时效处理:在温度为400‑600℃下,保温1‑6h,冷却至室温,得到一种弥散Mo2C与κ‑碳化物复合强化的Fe‑Mn‑Al‑Mo‑C系奥氏体低密度钢。通过对所述Fe‑Mn‑Al‑Mo‑C系钢在热轧固溶和冷轧变形后,进行两步分级时效处理,在奥氏体晶粒中形成细小弥散分布的位错绕过型Mo2C,与κ‑碳化物协同析出强化,显著提高了钢的强度并保持较好的塑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