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3963728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198554.7

    申请日:2014-05-12

    Inventor: 李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扭杆弹簧装置包括: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其第一端与扭杆弹簧本体的第二端贴合;吸能模块套管,套接于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外部,吸能模块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外层管套于内层管外,外层管的内表面和内层管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基材连接;用于与扭杆支撑横梁连接的吸能模块套管支架,套接于外层管的外部。本发明的扭杆弹簧装置,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内外层管和吸能模块套管为吸能载体,有效的吸收碰撞过程中杆弹簧轴向传递到扭杆支撑横梁的能量,减小传入驾驶员舱的加速度峰值,从而减轻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5539350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610027901.9

    申请日:2016-0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09 B60R2021/0004 B60R2021/005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及汽车。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轴通过第一支撑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轴通过第二支撑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踏板,踏板和第二旋转轴旋转固定,踏板的第一端延伸出一弯折结构,第二端位于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挡块,挡块通过至少一个扭簧与第一支撑架连接,扭簧套设在第一旋转轴上,扭簧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二端固定在挡块上,挡块靠近踏板的一侧固定有与卡接结构匹配的卡扣。本发明解决了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腿部容易受到伤害的问题。

    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5539350B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610027901.9

    申请日:2016-0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及汽车。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轴通过第一支撑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轴通过第二支撑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踏板,踏板和第二旋转轴旋转固定,踏板的第一端延伸出一弯折结构,第二端位于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接结构;挡块,挡块通过至少一个扭簧与第一支撑架连接,扭簧套设在第一旋转轴上,扭簧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二端固定在挡块上,挡块靠近踏板的一侧固定有与卡接结构匹配的卡扣。本发明解决了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腿部容易受到伤害的问题。

    一种转向管柱装置和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5752150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101473.X

    申请日:2016-02-24

    Inventor: 李斌 王元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9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装置和汽车。转向管柱装置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还包括:自适应剪切溃缩吸能模块,其第一连接点与内套管相连接,其第二连接点与汽车仪表板横梁相连接;所述自适应剪切溃缩吸能模块包括上固定支架和塞座,所述塞座设置于所述上固定支架;所述塞座和所述上固定支架之间设置一诱导压溃缺口;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设置于所述内套管和所述外套管之间;下固定支架,连接在所述外套管上。本发明的转向管柱装置以自适应剪切溃缩式吸能模块和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为主要组成的转向管柱装置为吸能载体,有效的吸收碰撞过程中驾驶员前冲的动能,减小驾驶员头部和胸部伤害值。

    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3963728B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410198554.7

    申请日:2014-05-12

    Inventor: 李斌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扭杆弹簧装置包括: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其第一端与扭杆弹簧本体的第二端贴合;吸能模块套管,套接于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外部,吸能模块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外层管套于内层管外,外层管的内表面和内层管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基材连接;用于与扭杆支撑横梁连接的吸能模块套管支架,套接于外层管的外部。本发明的扭杆弹簧装置,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内外层管和吸能模块套管为吸能载体,有效的吸收碰撞过程中杆弹簧轴向传递到扭杆支撑横梁的能量,减小传入驾驶员舱的加速度峰值,从而减轻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878375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1137435.0

    申请日:2017-11-16

    Inventor: 李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与泄能孔过盈配合;隔板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隔板将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

    一种座椅后地脚加强板结构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04641906U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20135071.2

    申请日:2015-03-10

    Inventor: 李夕亮 李斌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后地脚加强板结构及汽车,其中座椅后地脚加强板结构包括: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相对的两侧且与第一连接板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车身地板下横梁的侧壁连接的支架;以及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的相对的另两侧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呈一定弯折角度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分别与车身地板及车身地板下横梁连接。通过座椅后地脚加强板结构与车身地板和车身地板下横梁的连接,使座椅后地脚在偏置碰撞过程中上翘量较小,从而保证了座椅的稳定性,使得座椅对车内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7433460U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21531181.6

    申请日:2017-11-16

    Inventor: 李斌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与泄能孔过盈配合;隔板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隔板将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具有加强板的车架纵梁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05239642U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521008118.5

    申请日:2015-12-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加强板的车架纵梁及汽车,该具有加强板的车架纵梁包括:车架纵梁本体和加强板;车架纵梁本体上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连接形成一容置空间;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设置于容置空间中;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截面均呈L形,第一加强板置于第一弯折部,第二加强板置于第一加强板上,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形成一口形封闭腔,第三加强板设置于与第一弯折部相对的第二弯折部;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上设有焊接部。本实用新型使得车架纵梁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有效抑制碰撞中车架纵梁发生的弯折,使其满足偏置碰撞性能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