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材外壁结疤缺陷产生环节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3811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522319.6

    申请日:2023-1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材外壁结疤缺陷产生环节的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取样,在成品上选取实验钢,加工成一定规格的带台阶的高温拉伸试样;(2)设定热模拟制度,将试样以10℃/s的加热速度分别加热至多个不同的实验温度,保温180s,然后以0.01的应变速率将试样拉断,测量,得出不同温度下试样的面缩变化规律,并最终确定试样的零塑性温度;(3)磨制试样,沿垂直于裂纹方向磨制试样,抛光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裂纹形貌及周围氧化圆点分布规律;(4)显微组织观察,腐蚀观察裂纹周围脱碳情况及裂纹附近晶粒的长大情况。(5)结合以上特征,综合分析得出结疤缺陷产生环节。

    一种有效降低贝马复相钢轨裂纹扩展速率的热处理工艺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3437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061312.2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降低贝马复相钢轨裂纹扩展速率的热处理工艺的获取方法,将百米钢轨分成四等分,每25m为一段,沿钢轨轧制方向分别标记为A、B、C、D四段,为保证取样具有代表性,从每一段的10m处取样一组,每组2个试样,试样长度为50cm,共取四组;取样后制定热处理实验方案,在热处理小炉中进行实验;最后,制样,并在MTS实验机上进行裂扩实验,统计实验结果,并得出最优热处理方案。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降低贝马复相钢轨裂纹扩展速率的热处理工艺的获取方法,以便于有效降低在线淬火贝马复相钢轨在服役时裂纹的扩展速率,提高钢轨服役的安全性。

    一种深冲钢冲压开裂原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8798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010223.5

    申请日:2019-10-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冲钢冲压开裂原因的检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冲压开裂件上取样;2)制样;3)XRD检测和分析:将双面胶贴到试样表面心部位置,双面胶另一侧贴至织构检测样品台上;借助X’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选用Co-Kα辐射测量{110}、{200}和{211}三张不完整极图,α由0°~75°,β由0°~360°,步长为5°,然后运用ODF分析法对试样的织构进行定量分析;4)结果分析。本发明的检测分析方法,用于钢板织构分析,作为IF深冲钢冲压开裂失效分析的重要检测手段,特别适用于性能取决于织构的IF深冲钢。

    一种能同时获得冲击韧性与显微组织的热模拟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68251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216837.5

    申请日:2023-0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同时获得冲击韧性与显微组织的热模拟实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下料,对要进行热模拟实验的实验钢在锯床上沿横向去取样下料;(2)在铣床上将试样加工成半成品;(3)在磨床上精磨至要求尺寸;(4)热模拟实验,输入实验参数,确定模拟点,按照实验要求对试样进行焊接热模拟实验;(5)待实验结束后取下试样在试样正中间位置及热电偶焊点,打洛氏硬度,获得研究点硬度值;(6)将试样加工成冲击试样,获得研究点冲击韧性;(7)磨制冲击断口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获得研究点金相显微组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对研究点同时进行焊接热循环、洛氏硬度、冲击韧性、金相显微组织观察的热模拟试样的热模拟实验方法。

    一种确定热模拟焊接热循环试样均温区的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0708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731284.7

    申请日:2023-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热模拟焊接热循环试样均温区的实验方法,通过对确定钢种的焊接热循环试样中心位置及中心位置两侧不同距离标定对称点,且在对称点焊接热电偶,将试样加热到实验温度后在等温阶段通过热模拟实验机上位机观察三组热电偶的温度差异,如果三组热电偶最大温差在5℃以内,则认为两对称点中间区域为均温区,如果三组热电偶最大温差超过5℃,说明所标定的均温区太大,需要适当将缩小对称点距中心点的距离,重新实验,直到三组热电偶的最大温差小于5℃;用游标卡尺测量两对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所研究钢种的均温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