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4844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310917000.7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C09D5/00 , B05D1/00 , B05D3/06 , C09D18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分梯度分布的防原子氧薄膜,涉及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领域。该防原子氧薄膜的化学组分为SiOxCyHz,其中,薄膜表面的化学组分为SiO2,在由薄膜表面向其内部延伸的方向上,x从2减小到0.5,y从0增大到2,z从0增大到8。制备方法: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基底上制备有机硅氧烷薄膜;采用紫外光辐照所述有机硅氧烷薄膜,使得该薄膜化学组分呈梯度分布,获得组分梯度分布的防原子氧薄膜。该防原子氧薄膜具有一定柔韧性,与基底材料结合力强,可应用于低地球轨道中飞行的航天器表面,并且该薄膜的防原子氧性能优异,生产效率高且光学透明度高,能够满足航天领域对超高原子氧累积通量的防护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428264A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210358118.6
申请日:2022-04-07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1T1/2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离子电推力器束流闪烁时空演化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真空舱、将推力器固定在真空舱上的第一支撑结构、离子推力器、推力器的外壳、屏栅电极、加速栅电极、减速栅电极、连接电极的导线、安装于真空舱壁用来传输诊断信息的信号线及法兰、用于回路伏安特性测量的监测装置、用于束流闪烁时空特性监测的高速相机阵列、用于相机位置固定和安装的第二支撑结构。本申请解决了在密闭、高真空环境下离子电推力器束流闪烁空间位置精准定位和时间演化特性追踪的难题,克服了传统单一的仅靠监测回路伏安特性难以确定束流闪烁发生位置、闪烁类型辨识的难题。其次,该装置能对束流闪烁的空间特性、时间演化特性进行全面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2329201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063438.6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公开的集成化离子电推进仿真模型及方法,通过空心阴极,模拟热电子发射过程和自维持放电过程,得到电子速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的仿真数值,输出到放电室;放电室,模拟气体放电过程,得到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及空间电势分布的仿真数值,输出到离子光学系统;离子光学系统,模拟束流离子加速、聚焦、引出过程和交换电荷离子对栅极表面的轰击溅射过程,得到束流离子密度分布、速度分布、溅射速率、溅射沉积量的仿真数值,输出到羽流区;羽流区,模拟束流离子和电子的中和过程,得到准中性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和速度分布、空间电势分布等仿真数值。能够快速预测离子电推进性能、寿命及可靠性等因素,优化结构设计,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8535607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711403371.4
申请日:2017-12-22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推力器空心阴极性能测试和寿命考核试验装置及方法。本发明采用偏压板代替离子推力器中的栅极组件,避免引出高能离子束流,且设置偏压板的电位相对于参考地为负电位,从而吸收偏压板内表面附近区域放电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并以中性原子的形式返回离子推力器模拟器内,使得中性原子存在被重复利用的机会,进而使得能够在较小的工质流率条件下既能达到离子推力器内的中性气体密度,降低真空舱内的气载,从而能够实现在小型真空系统、简单供电系统和较小的工质流率条件下,模拟出离子推力器工作时的空心阴极放电环境,进而能够获得空心阴极与离子推力器联试时的耦合放电特性和长期服役过程中的性能演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8333493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711403358.9
申请日:2017-12-22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1R3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心阴极真空电子发射性能测试装置、方法及筛选方法。使用本发明能够直接测试已装配的空心阴极产品的真空电子发射性能,并可同步进行空心阴极激活特性、点火条件、放电特性等测试试验,能够全面反映空心阴极的产品性能。本发明装置包括:空心阴极、非接触式测温装置、微电流测试仪、真空舱、平板阳极、供电系统、贮供系统、真空获得系统。在高真空环境中利用空心阴极加热器预热发射体,在触持极上接恒流稳压控制电源接收从发射体通过阴极顶节流孔引出的电子,用微电流测试仪检测触持极电子电流,并通过测温装置测量阴极顶温度,微电流测试仪读数即为当前空心阴极加热温度及真空度下的空心阴极真空电子发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87736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652294.5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F03H1/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航天空间电推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子电推进栅极间距变化诱发束流闪烁的装置,离子推力器通过支撑金属板固定在真空舱的内部;支撑杆设置多根,栅极系统通过支撑杆设置在离子推力器的上方,不锈钢托盘通过支撑杆可移动的设置在栅极系统的上方,密封腔体通过支撑杆设置在不锈钢托盘的上方;不锈钢托盘上设置有通孔,与栅极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一组聚酰亚胺棒;密封腔体的内部设置有金属活塞,与栅极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二组聚酰亚胺棒;气体控制注入装置通过气体管路与密封腔体连接。本申请解决了地面真空舱内离子电推进栅极热形变诱发束流闪烁实验研究平台缺乏的难题,为分析栅极间距变化诱发的束流闪烁特性分析提供了可行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666096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50203.4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航天空间电推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子电推进多余物诱发束流闪烁装置,包括栅极系统、陶瓷支撑环、吹入孔、放置罐、控制阀门、高压气体喷嘴、气瓶以及管路,其中:栅极系统设置在离子推力器的出口端;陶瓷支撑环设置在栅极系统三个栅极的边缘;吹入孔设置在陶瓷支撑环的正上方;放置罐与吹入孔连接;气瓶为压力氙气瓶,通过控制阀门和管路分别与放置罐和高压气体喷嘴连接;高压气体喷嘴包括左侧高压气体喷嘴、右侧高压气体喷嘴以及底部高压气体喷嘴;管路为不锈钢金属管路。本申请在地面实现了金属多余物碎屑在栅极系统间的随机无规则运动,为地面模拟空间微重力影响下的多余物诱发束流闪烁提供了工程可行的实验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659642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16240.3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间电推进动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子电推进寿命试验加速因子确定方法,步骤1:建立数据集;步骤2:初步筛选重要应力参数;步骤3:将重要应力参数与离子电推进器的设计参数进行关联;步骤4:建立关键应力‑寿命参数线性模型;步骤5:将关联后的设计参数带入线性模型建立基于时序的寿命评估模型;步骤6:将计算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库进行对比校验;步骤7:对比校验后,进行非线性的修正;步骤8:基于优化后的时序非线性寿命评估模型,建立分时段的离子电推进寿命评估模型。本申请实现了以前的正向设计向逆向反设计的转变,实现了加速寿命因子确定方法从线性向非线性的优化,该方法的工程应用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09813973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811555481.7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间电场探测仪的偏置电流校准方法,解决了在轨评估不同偏置电流值下的等离子体等效耦合阻抗问题。按照前(500-N*2)个ULF周期输出Vn,后N*2个ULF周期输出以(Vn-0.625V)及(V+0.625V)为高低电平的一个方波运行第一个校准电压,计算得到对应的耦合阻抗值RS1,其中RS1表示施加第一个校准电压时计算获得的耦合阻抗值,Vn表示基准电压,N表示分频因子;依次计算RS2~RS14,选取所述RS1~RS14中最小值所对应施加的基准电压Vset,作为采样分周期的偏置电流施加时DAC输出的控制电压;以所述Vset为基准电压运行耦合电容校准波形,计算耦合阻抗值RSCS及耦合容抗值CSmin;用于定性判断传感器与等离子体耦合过程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9813971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811551191.5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IPC: G01R29/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电场探测中获取高频段信号的电路设计方法,通过差分的形式获取高频段电场场强信号的不同方向的方向向量。一种空间电场探测中获取高频段信号的电路,包括传感器A(1)、传感器B(2)、传感器C(3)、传感器D(4)、同相跟随器(5)、可调增益的减法器(6)、带通滤波器(7);所述传感器A(1)、传感器B(2)、传感器C(3)、传感器D(4)、分别与同相跟随器(5)相连,同相跟随器(5)、可调增益的减法器(6)、带通滤波器(7)依次连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