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015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310682568.5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热激子有机发光分子的电化学发光(ECL)纳米探针、使用了该电化学发光纳米探针的传感器、检测方法及检测用试剂盒。所述电化学发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包含下述工序:热激子纳米颗粒合成工序,使热激子有机发光分子与共聚物分子聚合,合成热激子纳米颗粒;和热激子纳米颗粒修饰工序,使用具有淬灭剂分子修饰的寡核苷酸链对得到的热激子纳米颗粒进行修饰,得到经修饰的热激子纳米颗粒。通过本发明,能够提升电化学发光的整体效能,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快速非扩增的高通量检测,并且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和极高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02283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1836433.6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
IPC: B01J31/06 , B01J37/34 , B01J35/39 , C02F1/3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老化聚苯乙烯微塑料界面诱导头孢类抗生素催化转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溶于水中得到悬浮液进行光老化处理,离心后得到老化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固体,将其加入到头孢抗生素的水溶液,然后将两者混合;调节所述混合液的pH值,而后进行光辐照反应,促进头孢类抗生素的降解。本发明首次利用PS微塑料充当抗生素降解的催化剂,介导水生环境中不同头孢的选择性降解,同时老化的PS‑MPs能显著增强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光转化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4053992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010744586.8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IPC: B01J20/0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52 , C02F1/58 , C02F101/10 , C02F101/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氟离子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复合材料为采用水热法制备的至少含有3种金属氢氧化物的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所述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中含有锆氢氧化物、镁氢氧化物及铝氢氧化物。本发明利用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氟离子以及其他高价阴离子,同时利用铝氢氧化物和锆氢氧化物与氟离子的强络合作用去除氟离子,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协同达到深度去除废水中氟离子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方法成本高、沉降速率慢、固废生成量大的问题,且本发明的材料在应用时可以耐受更宽泛的pH范围,无需将废水pH调低至4以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降低了处理成本,利于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4053992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0744586.8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IPC: B01J20/0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52 , C02F1/58 , C02F101/10 , C02F101/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氟离子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复合材料为采用水热法制备的至少含有3种金属氢氧化物的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所述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中含有锆氢氧化物、镁氢氧化物及铝氢氧化物。本发明利用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氟离子以及其他高价阴离子,同时利用铝氢氧化物和锆氢氧化物与氟离子的强络合作用去除氟离子,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协同达到深度去除废水中氟离子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方法成本高、沉降速率慢、固废生成量大的问题,且本发明的材料在应用时可以耐受更宽泛的pH范围,无需将废水pH调低至4以下,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降低了处理成本,利于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8122382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311831928.X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化四酰胺基六甲基苯基环铁磁性复合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其中固定化四酰胺基六甲基苯基环铁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四酰胺基六甲基苯基环铁。本发明合成方法耗时短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降低了制备成本,通过表面活性剂辅助自组装(SAS)方法构建基于Fe(III)‑TAML的磁性纳米结构,以提高Fe(III)‑TAML活化剂的反应性和可回收性,以实现在pH=10和pH=7条件下加入过氧化氢对双酚类化合物进行降解,有利于实现推广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69989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53543.3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同时实现光热增强提锂和光热自供水循环的复合材料蒸发器及制备方法。该蒸发器为核壳结构,其核层为轻质多孔热塑性塑料微球,壳层为介孔碳/锂离子筛复合材料。其中,介孔碳/锂离子筛复合材料通过原位生成合成法或掺杂共混方法制备;该蒸发器制备时将介孔碳/锂离子筛复合材料均匀地涂敷或负载到轻质多孔热塑性塑料微球上即可。该蒸发器为球形,具有优异的太阳光谱吸收特性和选择性提锂能力,光热界面能量局部化和自组装旋转特性使微蒸发器系统具有90%的高太阳能蒸汽转化效率和卓越的自清洁能力,可实现近100%从盐水中回收水以自循环用于提锂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2002938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0885911.2
申请日:2020-08-2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南京新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 B82Y40/00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u(BDC)MOF多级结构的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包括表面原位生长有连续的Cu(BDC)二维纳米片的无纺布,Cu(BDC)中开放的铜金属活性位点吸附自由锂离子。其制备方法为:配制对苯二甲酸配体溶液和醋酸铜溶液;将无纺布用对苯二甲酸配体溶液浸润后滴加醋酸铜溶液,原位生长得到连续的Cu(BDC)MOF;高温激活;滴加聚合物/锂盐凝胶、制得复合固态电解质膜。本发明以无纺布为载体,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构建连续的Cu(BDC)三维网络,利用激活后的开放的金属活性位点吸附阴离子、进而增加锂离子的浓度;三维连续网络为锂离子传导提供了路径,所得固态电解质膜具备高锂离子电导、宽电化学窗口、良好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114592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945731.9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无人机自主穿越可移动框形障碍物的方法,步骤如下:(1)构造环境模拟器;(2)确定无人机与模拟器环境交互的状态、动作、转移和奖励。将穿越可移动框形障碍物的任务设计成一个强化学习智能体与环境交互的问题,用强化学习算法学习无人机穿越框形障碍的飞行策略;(3)改变可移动框形障碍物截面积的大小和位移幅度,设置从易到难的课程学习,逐步提升无人机的越障飞行策略;(4)将在环境模拟器中训练收敛后的无人机穿越框形障碍物的飞行策略迁移到真实无人机上;(5)利用迁移到真机上的飞行策略实现无人机自主穿越可移动门框障碍物。本发明可实现无人机准确检测障碍物的位置,控制飞行状态,平稳通过障碍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564157A
公开(公告)日:2005-01-12
申请号:CN200410014399.5
申请日:2004-03-2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6F17/30
Abstract: 一种可扩展、可定制的主题集中式万维网爬虫系统设置方法,包括分析网页的相关度和网页扩展,以Rc(P)表示网页与初始网页集的相关度,利用Ra(P)可以建立这样的预测机制,因为Ra(P)可以通过分析有超链指向P的网页得到;以向量空间模型扩展。每次网页扩展都将会进行一次计算调整,但计算只发生在所涉及到的网页,排序调整也可控制在未被访问的若干网页中。当对某种主题比较关注,或者人们要获取较大量的某领域下的万维网信息,一类为主题集中式的万维网爬虫可以自动的在网上爬寻、搜集与主题相关的网页资源。本发明在万维网爬行策略中综合了网页相关度和重要度的评价,策略具有可调节的灵活性;该爬虫系统充分体现了可扩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92422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1653852.7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荧光性聚氯乙烯微塑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属于微塑料降解领域。本发明通过控制一定的pH值和光辐照条件,对聚氯乙烯微塑料进行还原脱氯和氧加成,合成得到荧光性聚氯乙烯微塑料,有效解决了现有荧光标记微塑料合成通过添加荧光染料来实现,从而导致聚氯乙烯微塑料表面理化性质改变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荧光性聚氯乙烯微塑料可应用在生物毒理学领域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