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50924B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410630990.7
申请日:2014-11-11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G2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8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早晚熟品种间作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栽培方法,将马铃薯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同期播种,进行间作种植。不同品种间作,起到了隔离、稀释晚疫病病菌的作用,延缓了发病进程。与单一种植相比,由于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不同,使不同马铃薯品种生长期错开,从而使同一品种的种植密度降低,因此也有利于晚疫病的控制。不同生育期品种满足了不同时期马铃薯上市的需求。在早熟品种收获完后,可对晚熟品种再实行后期防早衰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9566313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910024761.3
申请日:2019-01-10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nventor: 梁淑敏 , 李燕山 , 尹自友 , 王颖 , 隋启君 , 李先平 , 杨琼芬 , 洪健康 , 白建明 , 徐宁生 , 谢家华 , 朱维贤 , 余昆 , 康桂辉 , 孙文 , 蒋伟 , 卢丽丽 , 包丽仙 , 杨妍 , 刘凌云 , 潘哲超 , 姚春光 , 张磊 , 赵志坚 , 曹继芬 , 霍超 , 吴郁青 , 夏白梅 , 田志梅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冬小春促早上市的马铃薯种植方法,属于种植领域,该方法包括:马铃薯品种选择、种薯催芽、种薯包衣处理、确定播期、整地、早施N、P底肥、种薯带芽播种起垄、覆膜、在垄上搭小拱棚、控徒长促进块茎膨大和马铃薯疫病防治。本发明有效促进早出苗、早结薯,提高块茎大薯率,克服马铃薯播后施N肥延迟结薯等的缺点以及大薯率不高和易发生空心、褐斑的问题,同时叶面肥+木霉菌生物菌剂防控疫病,是一种绿色生态无残留的防控措施。本发明使马铃薯提早上市有效增产、增收;是冬小春马铃薯在极度匮乏季节提早进入我国新鲜蔬菜市场,同时可以促进薯农增加收入的一种种植技术,适合在西南中低海拔区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950949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0802389.5
申请日:2017-09-07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L19/18 , A23L3/40 , A23L5/40 , A23L19/15 , A23V2002/00 , A23V2200/0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马铃薯干片的制备方法,属于马铃薯加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挑选、清洗、去皮、切片、冲洗、护色、干燥、保存等步骤,本发明采用蒸汽处理的方式进行彩色马铃薯片的护色处理,可达到短时且护色效果好的目的;同时,申请人经研究得到适宜的切片厚度为1.5mm-2mm,此厚度下的马铃薯片,干燥以后平整度和薯片色泽较好。因而,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得的色泽漂亮,富含花青素,可油炸、煮来食用,也可打成粉添加入小麦面粉中制作花色馒头等,易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813935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87562.6
申请日:2015-04-20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除马铃薯试管苗PVS病毒的方法,通过将预处理试管苗的茎尖进行剥离后,以茎尖向上、切面向下的方向置于茎尖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在温度22±2℃、光照时间12h~15h/d、光照强度2000~3000lx条件下,将茎尖培养40~50d,期间,将长度0.5cm以上的茎尖苗转接到MS培养基中,将未分化的茎尖愈伤组织或长度小于0.5cm的小苗继续转接到茎尖培养基中培养;最后对茎尖成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保留合格的茎尖成苗,整个周期120~180d即可获得不带PVS的马铃薯种苗。本发明PVS病毒脱除率高,适用于对马铃薯品种资源脱除PVS病毒的批量操作,一次性即可获得合格种苗,避免重复劳动,脱毒率高,脱毒效果稳定,降低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3250546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310225373.4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A01G1/0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冬早春马铃薯大垄双行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方法。包含以下步骤:①种薯选择及处理,②播种,③滴灌设备铺设及地膜覆盖,④田间管理。该栽培方法是将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效果尤为显著。该方法集边行优势、维持根区最佳含水量、有效提高地温、抑制蒸发、节水于一体。具有保墒、保肥、保温、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节水、省工、增产增效的特点。该方法是将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工、增产增效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692472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1081767.0
申请日:2019-11-07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马铃薯低纬高原组培苗大田移栽繁育原种的方法,包括建育苗池、科学配制育苗基质、组培苗栽植、组培苗育苗药肥管理、组培苗移栽大田、田间管理、晚疫病防控、原种收获等步骤;本方法结合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特性,科学合理的配制育苗基质、控制育苗生长条件,采用连基质移栽定植,通过严格把控栽植和移苗时间、种植方式等技术条件,有效提高种苗成活率和提高生长势,克服“用组培苗繁育原原种,再用原原种繁育原种”或者用“组培苗直接定大田繁育种薯”的缺点及问题,有效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设施建设投入和生产成本,是一种操作程序简单、省工、省力的实用种薯繁育技术,适合在西南山区高海拔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322360B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410520910.2
申请日:2014-09-30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A01G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水培苗促生根方法,取出脱毒试管苗,将脱毒苗根系及茎段下端约5mm完全剪除,保留上部茎段和叶片;选择厚度5mm的泡沫板,根据盛放营养液的容器规格裁剪大小,按照间距4cm×4cm大小打孔后备用;本处理使用1/2MS培养基,将MS培养基稀释一倍后既得;将处理好的试管苗插入泡沫板孔隙,茎段下端约1cm放入配制好的生根营养液中即可;水培生根环境条件为气温20‑22℃,水温18‑20℃,空气湿度20%‑40%,白天散光照射,避免阳光直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季节基本符合该环境条件。本发明节省了缓苗时间、提高了成活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25054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225440.2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A01G1/00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冬季马铃薯实生种子日光温室育苗移栽方法。将当年采收的实生种子,经休眠打破、催芽等,在冬季进行实生种子育苗和移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基质准备,(2)种子休眠打破,(3)催芽,(4)播种,(5)苗床管理,(6)营养钵准备,(7)移栽,(8)移栽后的管理,(9)适时收获。本方法的优点是:①有效打破当年采收马铃薯实生种子的休眠,使当年采收的实生种子发芽率达80%以上;②在日光温室内使用小拱棚控制温度和湿度,有效防止低温冷害;③移栽前浇透水,减少移栽过程中对幼苗根系的损伤,使实生苗移栽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④解决了马铃薯实生种子当年采收当年应用难题,较常规方式可以缩短育种周期1~1.5年,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627491A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1210120127.8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C05G1/00
Abstract: 一种促进薯类作物茎叶快速生长的叶面肥,属肥料制造领域。本发明公布了一种为促进薯类作物在一些时期(甘薯的育苗期、马铃薯的幼苗期、马铃薯遭遇干旱、霜冻后的恢复期、甘薯大田栽插缓苗期后等)的茎叶快速生长,而设计出的一种叶面肥。该叶面肥,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的成分:0.125~1.5%磷酸二氢铵,0.125%~0.5%蔗糖,0.02%~0.12%的谷氨酸。该叶面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薯类作物茎叶快速生长的需要,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有利于薯类作物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在生产上可作为氮磷肥不足引起的植株生长缓慢的补救措施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65513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135153.5
申请日:2025-02-07
Applicant: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IPC: A01G2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质减量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方法,属于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用黑色无纺布覆盖组培苗保证薯块形成部位处于黑暗环境下,对植株进行“前促中控后保”的肥料方案养护管理,实施病害防治管理,原原种多次采收及营养管理,采后处理的步骤。本发明通过马铃薯地下部分处于黑暗状态,结薯位置基质量少,进行多次摘薯及营养管理操作,在不影响根系吸收水肥和植株生长,每次采摘下的种薯水分不多,不影响贮藏质量的基础上,延长马铃薯原原种结薯和采收时间,提高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率。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节省基质,减少生产操作工作量且生产效率较高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