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设备搭载结构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70230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280008618.1

    申请日:2012-02-13

    Abstract: 包括作为混合动力车辆(10)的车辆骨架部件的侧面构件(15)、连接2个侧面构件(15)的前横梁(18)、连接在侧面构件(15)上的弹性支承件(16)、配置在PCU(13)的车辆前方侧并经由支承座(23)和固定件(22)安装到前横梁(18)上的辅助电池、安装到前横梁(18)上的散热器(17)、经由发动机支架连接到车辆骨架部件的发动机(11)以及马达壳(12)、从马达壳(12)延伸的车轴(25)、以及经由引导板(19)和连结用的螺栓与马达壳(12)连接的PCU(13)。由此,提供在车辆的碰撞时能够抑制电力控制装置等车辆搭载设备与其他部件碰撞,能够抑制电力控制装置等车辆搭载设备的损伤的车辆设备搭载结构。

    车辆设备安装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38954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7001.8

    申请日:2012-0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 B60K1/04 B60K2001/0411 B60R16/04

    Abstract: 一种车辆设备安装结构,该车辆设备安装结构将其中容纳了驱动车辆的旋转电机的马达壳体(12)布置在发动机舱(20)中,且包括控制旋转电机的PCU(13)和向PCU供应电力的辅助电池(14)。此结构包括:将PCU固定到马达壳体(12)上的固定部分(22),和将辅助电池(14)连接到通过在压溃方向上压溃而吸收冲击载荷的侧构件(15)。连接部分(23)具有在压溃方向上可移位的可移位构件。辅助电池布置在PCU的车辆前侧上,使得PCU和辅助电池在压溃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辅助电池布置为可响应于冲击载荷而移动经过PCU。

    车辆设备安装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38954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280007001.8

    申请日:2012-0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 B60K1/04 B60K2001/0411 B60R16/04

    Abstract: 一种车辆设备安装结构,该车辆设备安装结构将其中容纳了驱动车辆的旋转电机的马达壳体(12)布置在发动机舱(20)中,且包括控制旋转电机的PCU(13)和向PCU供应电力的辅助电池(14)。此结构包括:将PCU固定到马达壳体(12)上的固定部分(22),和将辅助电池(14)连接到通过在压溃方向上压溃而吸收冲击载荷的侧构件(15)。连接部分(23)具有在压溃方向上可移位的可移位构件。辅助电池布置在PCU的车辆前侧上,使得PCU和辅助电池在压溃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辅助电池布置为可响应于冲击载荷而移动经过PCU。

    车辆用设备搭载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70230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280008618.1

    申请日:2012-02-13

    Abstract: 包括作为混合动力车辆(10)的车辆骨架部件的侧面构件(15)、连接2个侧面构件(15)的前横梁(18)、连接在侧面构件(15)上的弹性支承件(16)、配置在PCU(13)的车辆前方侧并经由支承座(23)和固定件(22)安装到前横梁(18)上的辅助电池、安装到前横梁(18)上的散热器(17)、经由发动机支架连接到车辆骨架部件的发动机(11)以及马达壳(12)、从马达壳(12)延伸的车轴(25)、以及经由引导板(19)和连结用的螺栓与马达壳(12)连接的PCU(13)。由此,提供在车辆的碰撞时能够抑制电力控制装置等车辆搭载设备与其他部件碰撞,能够抑制电力控制装置等车辆搭载设备的损伤的车辆设备搭载结构。

    电气设备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86009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1911351462.7

    申请日:2019-12-25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的电气设备具备壳体、第一发热部件及第二发热部件。在壳体具备中部分隔板。第一发热部件安装于中部分隔板的一方的面。第二发热部件安装于中部分隔板的另一方的面。中部分隔板具备贯通孔。第一发热部件堵塞贯通孔的一方的开口,第二发热部件堵塞贯通孔的另一方的开口。利用第一发热部件、第二发热部件及贯通孔来形成液体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车辆用电源系统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69045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149690.2

    申请日:2020-0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车辆用电源系统。本说明书提供不依赖于低通滤波器而降低连接于主电池与副电池之间的电压转换器产生的噪声对外部的供电装置造成的影响的技术。电源系统(200)具备充电接口(106、107)、电压转换器(200)及控制器(110)。充电接口(106、107)能够连接车辆外部的供电装置。电压转换器(200)连接于主电池(101)与副电池(102)之间,能够通过开关元件(221、222)使主电池(101)的电力降压而供给到副电池(102)。在对充电接口(106、107)连接供电装置且用供电装置对主电池(101)进行充电的期间,相比于并非充电中的情况,控制器(110)减慢开关元件(221、222)的开关速度。

    电力变换器的车载构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35355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428547.4

    申请日:2019-05-22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力变换器的车载构造,和使用与电力变换器的外壳分体的托架相比以更低的成本支承电力变换器。电力变换器(20)的外壳(10)具备从外壳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多个腿(前腿(12)和后腿(13))。多个腿与外壳(10)一体地形成。在收纳行驶用的马达(3)的壳体(30)与外壳(10)的下表面之间确保间隙(SP),并且将腿的下端固定于壳体(30)的上部。在至少一个腿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使得,在从前方对外壳(10)施加了碰撞载荷时,腿在腿与壳体(30)的紧固连结部位发生断裂之前发生变形或断裂。

    电力变换器的车载构造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87208A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10431942.9

    申请日:2017-06-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变换器的车载构造。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车载构造中,电力变换器固定于变速驱动桥之上且位于前围上盖板的前方。电力变换器具备抑制从电池供给的电力的电压的高频率变动的电容器和使该电容器放电的放电电路。用于连接在碰撞时使放电电路工作的放电指令信号的通信用的布线的连接器(信号连接器)设置于电力变换器的朝向车宽方向的侧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