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公告)号:CN1576066A
公开(公告)日:2005-02-09
申请号:CN200410061623.6
申请日:2004-06-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铸造悬架梁。在铸造而成的前悬架梁(10)两侧部,把前侧安装部(52)和后侧安装部(54)连接起来的第1加强筋(50)直立而设。并且,第1加强筋(50)通过多条第2加强筋(56)而被加固。因此,确保了对来自悬架臂的输入的刚性。还有,在后侧安装部(54)的前方一侧,在从上方看去呈三角形状的范围形成了薄壁部(58),又在薄壁部(58)上形成了挤压凸起部(62)。因此,确保了前面冲撞时的能量吸收行程,同时保证了能量吸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54502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121461.9
申请日:2022-02-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W50/023 , B60W50/00
Abstract: 一种车辆控制装置、车辆控制方法、以及存储有车辆控制程序的存储介质。在具备多个微型计算机的设备内,即使当在能够进行与设备的外部的直接通信的微型计算机产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将该异常向外部通知。车辆控制装置具备能够与外部通信的第1微机、和不能进行与外部的直接通信并且能够与第1微机通信的第2微机。第1CAN收发机和第2CAN收发机接受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第1微机基于控制信号来控制第1继电器的动作,并将控制信号向第2微机输出。在与控制信号对应的第1继电器的状态、与第1继电器表示的状态不同的情况下,第2微机以使第1CAN收发机和第2CAN收发机的动作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
-
-
-
公开(公告)号:CN11726179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0486330.5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铃木雅之
IPC: B60R16/033 , H02J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控制装置对经由电路的从蓄电池向预定的负载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且具备:取得部,其取得蓄电池的状态;起动控制部,其能够执行控制装置的起动和停止的状态转变,且基于取得部所取得的蓄电池的状态对电路进行控制,起动控制部在使控制装置起动后在蓄电池的状态为能够进行向预定的负载的电力供给的状态的情况下,以保持蓄电池和预定的负载电连接的状态的方式对电路进行控制,并且使控制装置的一部分功能停止。
-
-
公开(公告)号:CN11692319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176997.5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源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电源控制装置对向使用了第一蓄电池以及第二蓄电池的车辆的负载的电力供给进行控制,并具备:取得部,其取得车辆的电源状态;诊断部,其在车辆的电源状态从断开被切换成了接通时,实施第二蓄电池的诊断;控制部,其对负载与第二蓄电池之间的电连接状态进行控制,控制部在通过诊断部而被诊断为第二蓄电池处于正常的情况下,控制成能够进行从第二蓄电池向负载的电力供给的第一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0423977C
公开(公告)日:2008-10-08
申请号:CN200410061623.6
申请日:2004-06-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铸造悬架梁。在铸造而成的前悬架梁(10)两侧部,把前侧安装部(52)和后侧安装部(54)连接起来的第1加强筋(50)直立而设。并且,第1加强筋(50)通过多条第2加强筋(56)而被加固。因此,确保了对来自悬架臂的输入的刚性。还有,在后侧安装部(54)的前方一侧,在从上方看去呈三角形状的范围形成了薄壁部(58),又在薄壁部(58)上形成了挤压凸起部(62)。因此,确保了前面冲撞时的能量吸收行程,同时保证了能量吸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754970Y
公开(公告)日:2006-02-01
申请号:CN200420059199.7
申请日:2004-06-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2D21/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造悬架梁构造。在铸造而成的前悬架梁(10)两侧部,把前侧安装部(52)和后侧安装部(54)连接起来的第1加强筋(50)直立而设。并且,第1加强筋(50)通过多条第2加强筋(56)而被加固。因此,确保了对来自悬架臂的输入的刚性。还有,在后侧安装部(54)的前方一侧,在从上方看去呈三角形状的范围形成了薄壁部(58),又在薄壁部(58)上形成了挤压凸起部(62)。因此,确保了前面冲撞时的能量吸收行程,同时保证了能量吸收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