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736826B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380055145.5

    申请日:2013-09-24

    Inventor: 胁屋努

    Abstract: 一种气缸盖的冷却结构,在气缸盖的内部形成有:排气歧管(21),具有多个分支部(211)及这些分支部(211)集合的集合部(212);第一水套连通路(25、26、28、29),将第二水套(23)的冷却水向第一水套(22)供给;及冷却水出口(27),使第一水套(22)与外部连通,多个连通路(25、26、28、29)包括最接近集合部(212)的第一连通路(28)和位于各水套(22、23)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二连通路(25),第二连通路(25)的流路截面积(S2)设定为比第一连通路(28)的流路截面积(S1)小。(22)及第二水套(23),覆盖排气歧管(21);多个

    内燃机的气缸盖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59814A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80069978.8

    申请日:2011-04-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 F02F1/242 F02F1/38 F02F1/40 F02F1/4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的气缸盖。在气缸盖(1)以包围火花塞安装孔(5)的方式形成有水套(4)。通过进气口、排气口(7、8)与火花塞安装孔(5)之间的部分处的水套(4)的上表面(12~14)低于火花塞安装孔(5)的周围的除此以外的部分处的水套(4)的上表面(15~17)来提高刚性,由此来抑制因缸内压力导致的气缸盖(1)的变形,缓和伴随着该变形的火花塞安装孔(5)周围的应力集中。

    内燃机的气缸盖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59814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180069978.8

    申请日:2011-04-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 F02F1/242 F02F1/38 F02F1/40 F02F1/4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燃机的气缸盖。在气缸盖(1)以包围火花塞安装孔(5)的方式形成有水套(4)。通过进气口、排气口(7、8)与火花塞安装孔(5)之间的部分处的水套(4)的上表面(12~14)低于火花塞安装孔(5)的周围的除此以外的部分处的水套(4)的上表面(15~17)来提高刚性,由此来抑制因缸内压力导致的气缸盖(1)的变形,缓和伴随着该变形的火花塞安装孔(5)周围的应力集中。

    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36826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380055145.5

    申请日:2013-09-24

    Inventor: 胁屋努

    Abstract: 一种气缸盖的冷却结构,在气缸盖的内部形成有:排气歧管(21),具有多个分支部(211)及这些分支部(211)集合的集合部(212);第一水套(22)及第二水套(23),覆盖排气歧管(21);多个连通路(25、26、28、29),将第二水套(23)的冷却水向第一水套(22)供给;及冷却水出口(27),使第一水套(22)与外部连通,多个连通路(25、26、28、29)包括最接近集合部(212)的第一连通路(28)和位于各水套(22、23)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二连通路(25),第二连通路(25)的流路截面积(S2)设定为比第一连通路(28)的流路截面积(S1)小。

    气缸盖和内燃发动机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014564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610164296.X

    申请日:2016-03-22

    Inventor: 胁屋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排气歧管成一体的气缸盖,该气缸盖包括二次空气供给通道,该二次空气供给通道构造成包括:主通道,该主通道布置在发动机的燃烧室的上方,并且沿气缸排列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分支通道,所述多个分支通道在主通道与对应的排气口之间建立单独的连通。多个分支通道分别布置成从主通道朝向排气口向下倾斜。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凝结水的滞留所引起的气缸盖的腐蚀。

    气缸盖和内燃发动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14564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164296.X

    申请日:2016-03-22

    Inventor: 胁屋努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排气歧管成一体的气缸盖,该气缸盖包括二次空气供给通道,该二次空气供给通道构造成包括:主通道,该主通道布置在发动机的燃烧室的上方,并且沿气缸排列方向延伸;以及多个分支通道,所述多个分支通道在主通道与对应的排气口之间建立单独的连通。多个分支通道分别布置成从主通道朝向排气口向下倾斜。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凝结水的滞留所引起的气缸盖的腐蚀。

    内燃机中的油循环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041498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196747.3

    申请日:2015-04-23

    Inventor: 胁屋努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中的油循环结构。当油从气缸盖(1)通过油孔(9、10)流入到气缸体(8)中时,与流经第一油孔(9)的油相比,流经第二油孔(10)的油难以接收来自集合排气口(4至7)中的排气的热量。这是因为第二油孔(10)在气缸体(8)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在最外侧集合排气口(7)的外侧,并且第一油孔(9)形成在集合排气口(7)与第二油孔(10)之间。此外,第二油孔(10)被形成为具有比第一油孔(9)的直径大的直径。这增加了从气缸盖(1)通过油孔(9、10)流入气缸体(8)中的油中的流经第二油孔(10)的油的流速。

    用于配备有增压器的内燃机的窜气通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428502A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申请号:CN201380037048.3

    申请日:2013-10-07

    Inventor: 胁屋努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25/08 F01M13/00 F01M13/02 F01M13/04 F01M2013/027

    Abstract: 一种用于配备有增压器的内燃机的窜气通风系统,该窜气通风系统将窜气从曲轴箱(15)排到进气中,所述窜气通风系统包括曲轴箱强制通风通路,窜气从曲轴箱(15)通过所述曲轴箱强制通风通路被输送到进气通路(20)。曲轴箱强制通风通路在该曲轴箱强制通风通路的中间位置中分支为第一路径(35)和第二路径(36),其中,在内燃机自然吸气期间使用该第一路径(35),而在内燃机增压期间使用所述第二路径(36),并且,曲轴箱强制通风通路的包括第一路径(35)和第二路径(36)之间的分支部分的一部分(34)与内燃机的气缸盖(13)一体地形成。

    气缸盖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175443U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20602851.9

    申请日:2014-10-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F1/24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缸盖。该气缸盖内形成有多个具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口及将它们汇集在一起的汇集部的排气歧管,在配置有多个汇集部的区域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冷却水通道,从气缸体流出的冷却水朝着离开气缸体的方向在两个冷却水通道中流动,在两个冷却水通道之间,形成有从多个汇集部之间通过,并将两个冷却水通道从通道途中连通的连通道,一个冷却水通道为,与连通道连接的第一连通部的上游侧的通道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一连通部下游侧的通道的流路截面积;另一个冷却水通道为,与连通道连接的第二连通部的下游侧的通道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二连通部上游侧的通道的流路截面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对排气口的汇集部进行冷却。

    气缸盖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060958U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420432828.X

    申请日:2014-08-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缸盖。所述气缸盖是多个燃烧室排列成行地配置的发动机的气缸盖,具备对该气缸盖进行冷却的主水套,设置有与主水套相连通、对排在行内侧的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液通道;及对排在行两端的燃烧室上设有的排气阀的阀座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液通道,第1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被设定得大于第2冷却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流量。采用该结构,能够满足配置在不同部位的多个排气阀座的不同冷却需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