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减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05325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053558.7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隧道减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围岩进行勘测,能够由计算确定隧道各区域的抗震性能指标值;通过在设置于围岩和初支之间的第一隔震层,设置于初支和二衬之间的第二隔震层,以避免地震波对隧道内部支护结构直接作用,减小支护结构的振动响应;设置于浅层围岩区的第一注浆层和设置于深层围岩区的第二注浆层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加强方式对隧道进行减隔震强化,够提高围岩自身抗震能力,从而提高支护结构的抗震能力。通过上述的隧道减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即能够根据抗震性能指标值对隧道减隔震结构进行精确配置;又能够避免对隧道断面进行扩挖,提升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提升隧道的防水性能。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等级划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60087B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111366690.9

    申请日:2021-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等级划分方法,步骤如下:收集隧道工程基础资料,包括:隧道轴线方位角θ,隧道岩层、岩性,岩层倾角α,岩层走向方位角γ,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间的夹角β,岩层完整系数Kv;计算地应力影响因子S;计算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根据地应力影响因子S、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利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判定方法,计算挤压性围岩隧道相对变形量ε;根据相对变形量ε,进行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等级划分。本发明采用地应力和围岩岩体变形两大因子对变形进行科学预测,参数获取简单、准确度高、便于操作,具有针对性强、划分方法简单、可靠的优点,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

    立体隧道用防排水板以及防排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909159A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210483533.4

    申请日:2022-05-05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立体隧道用防排水板以及防排水系统,该立体隧道用防排水板包括基板,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朝向隧道初期支护,第二面朝向隧道二衬;第一面上设置有多个朝向远离第一面的方向延伸的挡水结构,挡水结构与基板一体成型设置,多个挡水结构沿基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每个挡水结构具有一个沿基板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排水通道,排水通道的朝向隧道初期支护的一面为敞口,排水通道的两端敞开形成排水口;所有排水通道平行设置,从而对第一面上的积水进行了有效引导,使积水能够及时排出。同时,第二面为光滑平整表面,保护了隧道二衬施工时排水通道的结构,保证了该防排水板的排水效果。

    一种用于高地应力节理软岩隧道的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312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64687.X

    申请日:2022-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地应力节理软岩隧道的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现有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支护措施,多为环向均匀支护,因节理地层性质不均,采用以往的支护措施容易产生支护过强或过弱的现象。本发明沿隧道横断面环向及纵向布置超前注浆小导管、锚杆和预应力锚索支护,预应力锚索垂直于节理方向设置;开挖前施作超前注浆小导管,并通过小导管注入水灰比1:0.5的水泥浆,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后立即施作锚杆和预应力锚索。本发明由以往的全环均匀支护变为薄弱区域重点支护,在不影响支护效果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并具有推广至其他类型地层的前景和价值。

    一种用于软岩隧道的注浆浆液及注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80569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210082711.2

    申请日:2022-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软岩隧道的注浆浆液及注浆方法。现有用于软岩隧道建设的注浆浆液为单液水泥砂浆,难以快速凝结形成一定强度,对于软岩地层的变形控制效果不佳。本发明包括A液和B液,并由A液和B液混合搅拌形成双液注浆浆液;所述A液的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膨润土、砂、白灰、水;所述B液的材料包括水玻璃。使用双液浆液填充隧道周边间隙,浆液具有较快的凝结速度,能形成有效封闭圈。本发明通过填充隧道周边间隙,可对软岩地层加固,增加地层的强度,减小隧道变形;施工工艺简单,可广泛适用于软岩地层隧道施工及类似的地质环境不佳的隧道工程。

    TBM隧道通风系统及TBM隧道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0827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427684.7

    申请日:2024-04-10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TBM隧道通风系统及TBM隧道。该通风系统包括送风管、抽风装置、送风装置、排风横通道和送风横通道;TBM隧道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送风管设置在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内,送风管其中一个出风口朝第一隧道的掌子面出风,另一个出风口朝第二隧道的掌子面出风,送风装置设置在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中一者内且靠近对应掌子面,送风装置与进风口连通以分别向两个掌子面送风;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通过排风横通道连通,抽风装置设置在排风横通道内以抽取污风并汇聚至另一隧道内排出。使得送风管内新风直接吹向两个掌子面,缩短隧道内压入通风距离以保证通风效果,无需为了满足长距离送风需求设置功率较高的风机,降低能耗损失。

    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量的判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60086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111366421.2

    申请日:2021-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量判定方法,步骤如下:收集隧道工程基础资料,包括:隧道轴线方位角θ,隧道岩层、岩性,岩层倾角α,岩层走向方位角γ,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间的夹角β,岩层完整系数Kv;计算地应力影响因子S;计算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根据地应力影响因子S、岩体变形影响因子K,利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量的判定方法,判断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情况。本发明深入研究影响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的内在和外在因素,采用地应力和围岩岩体变形两大因子对变形进行科学预测,参数获取简单、准确度高、便于操作,具有针对性强、可靠性高的优点,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