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978006A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11144030.X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透镜体的二维构建方法,涉及地质断面构建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S1、基础数据准备:S2、标注地层:S3、钻孔排序:S4、正向封闭透镜体:S5、反向封闭透镜体:针对地层复杂的线状工程,本发明使用相邻钻孔联合检查的方法,能够更准确的将相邻地质钻孔间的透镜体构建出来。先遍历每个钻孔的地层分界点,再以两个地层控制点上、下方地层关系进行比较,结合相邻钻孔内的地层情况,进行地质透镜体的二维构建工作。该方法结合了埋深、地层厚度及相邻钻孔间的地层关系等多种因素,连出的透镜体断面更加贴近实际。
-
公开(公告)号:CN106981855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334328.0
申请日:2017-05-1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路基电缆槽系统,包括带螺栓预留孔的电缆槽主体结构和带流水槽的混凝土底座,电缆槽主体结构由膨胀螺栓固定在底座上。电缆槽主体结构的靠路基边坡的外侧槽壁底部纵向排列设置泄水孔,以便直接将电缆槽内积水排出。底座内横向排列设置带坡度的流水沟槽,坡度自内向外倾斜,可以直接将路基表层内积水排出路基。本发明涉及的高铁路基电缆槽系统采用膨胀螺栓固定设置电缆槽主体结构,保证了电缆槽主体结构的稳定,取消了护肩,使电缆槽主体结构和路基表层排水顺畅,避免不均匀沉降、施工不良及材料破损等原因而导致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保证了铁路的运营安全,而且电缆槽系统减少占地宽度,运营期间拆卸方便,节约了建设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78222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04824.4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D21/02 ,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航空遥感数据采集装置、系统及控制方法,应用于航测遥感技术领域。包括:飞行平台以及设置在飞行平台上的机载设备;机载设备包括: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GNSS接收天线,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与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通过线缆连接,GNSS接收天线设置在飞行平台上端面;其中,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用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采集;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的运行。本发明基于一套高精度惯导系统超紧凑一体化集成了激光雷达、高光谱相机、热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利用综合控制子系统实现了纹理、光谱、温度和几何信息的高效同步获取。
-
公开(公告)号:CN11920331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248602.9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承载沉降正向设计方法,包括:S1、获取数据;S2、计算极限承载力P;S3、计算桩头沉降SLm;S4、计算极限桩头荷载Fp所造成极限桩头沉降SP;S5、完善桩基设计。本发明的桩基承载沉降计算方法以桩基侧摩阻力逐层发挥为理论基础,综合承载力发挥和变形的协调关系,计算桩基荷载位移曲线评估承载沉降,克服了传统方法将承载力和沉降单独计算的局限。该方法简单易行、省时高效,所得的桩基荷载‑沉降曲线可用于桩基工程的承载力控制和沉降控制,计算较准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桩基设计裕度冗余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桩基设计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981855B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710334328.0
申请日:2017-05-1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路基电缆槽系统,包括带螺栓预留孔的电缆槽主体结构和带流水槽的混凝土底座,电缆槽主体结构由膨胀螺栓固定在底座上。电缆槽主体结构的靠路基边坡的外侧槽壁底部纵向排列设置泄水孔,以便直接将电缆槽内积水排出。底座内横向排列设置带坡度的流水沟槽,坡度自内向外倾斜,可以直接将路基表层内积水排出路基。本发明涉及的高铁路基电缆槽系统采用膨胀螺栓固定设置电缆槽主体结构,保证了电缆槽主体结构的稳定,取消了护肩,使电缆槽主体结构和路基表层排水顺畅,避免不均匀沉降、施工不良及材料破损等原因而导致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保证了铁路的运营安全,而且电缆槽系统减少占地宽度,运营期间拆卸方便,节约了建设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7909627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143739.8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公共层概念的地质二维连层方法,涉及地质断面构建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S-1、基础数据准备;S-2、标注地层;S-3、钻孔排序;S-4、找到公共层;S-5、地层连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基于公共层概念的地质二维连层方法针对地层复杂的线状工程,本发明引入公共层的概念,结合地层分界点附近的地质体属性信息,能够更准确的将相邻地质钻孔中的同一地层连接在一起。先遍历每个钻孔的地层,再将相邻钻孔间所共有的地层寻找出来,标示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层,最后利用公共层和地层属性信息进行那地质断面的连层工作,该方法能够很好的考虑复杂地层的特点,自动连层效率和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5976433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610281639.0
申请日:2016-04-29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T1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面至体属性的继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1、基础数据准备,具体包括:a)面及面的属性,约定:面的属性分为面法线正向侧的空间属性PA与面法线负向侧的空间属性PB;b)由面封闭或切割形成的三维体;步骤102、统计三维体数量;步骤103、测量三维体下表面任意点Ai与三维体所有面之间的最小距离;步骤104、面至体属性继承;具体为:当仅有一个面满足最小距离为零时,则三维体继承该面属性;当至少有两个面满足最小距离为零时,沿某一剖切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重新选取三维体下表面点,然后测量、比较该点与三维体所有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进而判断三维体属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194966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347836.2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地质断面图地质界线及其属性信息的辨识方法,涉及地质研究方法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1、基础数据准备;步骤102、地质信息标准化;步骤103、地质界线提取:步骤104、坐标转换;步骤105、属性信息辨识;步骤106、标准数据输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以常规二维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提取工程地质断面图中的地质界线,比对工程地质备份库中的地质信息,通过比较紧邻地层节点的直线段坡比确定地质界线的属性;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人机交互操作,可控性强,效率高,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为构建三维地质建模及其生产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20331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48602.9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基承载沉降正向设计方法,包括:S1、获取数据;S2、计算极限承载力P;S3、计算桩头沉降SLm;S4、计算极限桩头荷载Fp所造成极限桩头沉降SP;S5、完善桩基设计。本发明的桩基承载沉降计算方法以桩基侧摩阻力逐层发挥为理论基础,综合承载力发挥和变形的协调关系,计算桩基荷载位移曲线评估承载沉降,克服了传统方法将承载力和沉降单独计算的局限。该方法简单易行、省时高效,所得的桩基荷载‑沉降曲线可用于桩基工程的承载力控制和沉降控制,计算较准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桩基设计裕度冗余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桩基设计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78222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204824.4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D21/02 , G05B19/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航空遥感数据采集装置、系统及控制方法,应用于航测遥感技术领域。包括:飞行平台以及设置在飞行平台上的机载设备;机载设备包括: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GNSS接收天线,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与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通过线缆连接,GNSS接收天线设置在飞行平台上端面;其中,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用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采集;机载综合同步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多传感器超紧凑一体化集成设备的运行。本发明基于一套高精度惯导系统超紧凑一体化集成了激光雷达、高光谱相机、热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利用综合控制子系统实现了纹理、光谱、温度和几何信息的高效同步获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