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5539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393707.7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1M15/14 , B64F5/60 , G06F18/2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航空发动机振动稳态工况的识别方法,基于转速的变化规律判定发动机状态是否为稳态,并根据稳态的平均转速、工况间的转速变化规律进行工况的划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出现误判、状态的反复横跳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284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63278.8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F01D11/00 , G06F30/17 , G06F30/23 , F01D9/04 , G06F111/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涡轮静子篦齿蜂窝结构及其参数确定方法、系统,通过将蜂窝涂层与内支撑环设计为分离的结构形式,维修或拆换蜂窝涂层时只需去除内支撑环与蜂窝环之间的周向焊点,即可拆除蜂窝环,有利于调整更换蜂窝涂层,改善静子组件的可维修性,且不会对内支撑环造成破坏或损伤,提高内支撑环的使用率。此外通过获得不同焊缝周向长度和焊缝数组合条件下蜂窝环共振安全裕度、转子组件周向篦齿与蜂窝环耦合共振第一安全裕度、耦合共振第二安全裕度,以此快速地确定涡轮蜂窝环周向焊点数,有效规避固定蜂窝环的焊缝振动失效问题,从而降低发动机工作或试车过程中蜂窝环脱落引发的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6384015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652722.4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7/16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具体包括: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结构几何参数,获取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开展有限元求解;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本申请的处理方案,提升了分析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9348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91903.4
申请日:2024-07-23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映真实双层壁涡轮叶片连接结构的模拟件,包括考核段、叶身段、过渡段和夹持段,主体采用双层套管结构,内外壁之间在考核段部位通过扰流柱连接,在叶身段和过渡段部位通过隔墙连接,内壁腔以及内外壁之间的环腔中通入不同流速的冷却气流。本发明所述模拟件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双层壁涡轮叶片连接结构的应力及温度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816879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606301.2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公开了提供了一种压气机静子叶片的最大应力等效测量方法,方法包括: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真实叶片的等效放大叶片的放大倍数设计,制备等效放大叶片并在其大应力区域和平整区域选择测点后粘贴应变片;在真实叶片的平整区域选择测点并粘贴应变片;对真实叶片和等效放大叶片进行激励采集振动应力;根据测点的坐标、振动应力、放大倍数,以及应力区域和平整区域的二次函数曲线计算得到真实叶片上最大应力点的振动应力。本发明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制作一种放大结构的叶片,实现了小结构大应力的真实叶片的等效测量,克服了传统直接测量方式无法粘贴应变片等难题,为发动机研制中同类问题开辟一条新的试验验证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38401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52722.4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7/16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具体包括: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结构几何参数,获取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开展有限元求解;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本申请的处理方案,提升了分析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12446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402836.3
申请日:2023-04-17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1M15/02 ,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14 , G06F119/02 , G06F119/0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用于多级涡轮叶片动应力测量的轮缘引线结构及设计方法,轮缘引线结构通过在涡轮盘轮缘凸块上开设穿线孔,规避了涡轮叶片动应力测量引线路径绕过盘心或在轮盘辐板开孔的问题,既能够大大降低引线的失效概率,又可以保证轮盘的强度和寿命满足要求,且穿线孔易于加工成型。
-
公开(公告)号:CN1189406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28619.3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1/04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单机寿命管理的涡轮叶片过渡态载荷快速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涡轮流道、导叶和动叶的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对涡轮叶片流道边界条件参数变化范围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从而获取涡轮叶片流道的进出口截面性能参数变化范围的抽样参数;采用本征正交分解理论对涡轮叶片表面绝热温度和表面热流解空间进行降维,获取降维后得到的低维流形的基函数;构建数据集;开展涡轮叶片过渡态温度场求解,获取涡轮叶片温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施加离心力和约束边界条件后,再开展涡轮叶片过渡态应力场求解。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快速评估航空发动机使用过程中的载荷历程,反映过渡态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888636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28772.6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6N3/0455 , G06N3/084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涡轮叶片温度场和应力场降阶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获取服役过程中涡轮叶片的流固传热仿真和静力学仿真所需的边界条件参数变化历程;采用基于动量的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算法训练Wasserstein变分自编码器;建立涡轮叶片的流固传热仿真模型、涡轮叶片静力学仿真模型;采用本征正交分解理论构建温度场样本集和应力场样本集的流场降阶模型,获取流场降阶模型的解空间基函数;采用径向基函数方法建立代理模型;服役过程中,以实际变化的参数作为代理模型输入,以获取降阶基函数系数,通过本征正交分解对基函数进行线性叠加,得到涡轮叶片温度场、应力场降阶模型。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降低了降阶模型的离线构建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070455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58596.3
申请日:2024-04-17
Applicant: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涡轮转静子径向装配间隙的设计方法及系统,通过仿真分析分别获得涡轮转静子变形差最小值、涡轮转静子的极限径向间隙最小值,并综合考虑空气系统设计需求建立涡轮转静子径向装配间隙最小值分析模型和涡轮转静子径向装配间隙最大值分析模型,能够根据对应的分析模型快速地分析获得合理的涡轮转静子径向装配间隙设计值,为发动机出厂磨合试车程序制定、轴向力调整等提供思路,可有效地避免发动机试车过程中涡轮转静子碰磨或轴向力反向等引发的安全隐患。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