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件增材制造方法、薄壁件及零件增材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8039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1556760.1

    申请日:2022-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壁件增材制造方法、薄壁件及零件增材制造方法,其中,薄壁件增材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薄壁结构沿成形方向分层切片处理成为若干成形层,每一成形层具有中心线,成形方向与高度方向平行;对每一成形层进行扫描路径规划,规划后的扫描路径包括:在成形层内呈正弦波状的第一路径,在成形层内呈正弦波状的第二路径,并且与第一路径相对中心线轴对称;与成形层外轮廓共形的随形路径,并相对成形层外轮廓向内侧偏移第一距离;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根据已设定的扫描路径逐层打印,以成形薄壁结构。采用本薄壁件增材制造方法能够提升对于薄壁结构的成形质量。

    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10182407.6

    申请日:2020-03-16

    Inventor: 陈晓晖 雷力明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方法,其能够实现在保证高效率增材制造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增材制造奥氏体不锈钢零件的力学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装置。为实现前述目的的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方法包括:获取待成形零件的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切片分层;逐层打印三维模型,其中每打印三维模型的一层后,对已打印的零件部分进行降温处理,直至零件部分的表面温度降低至第一温度以下后,继续打印三维模型的下一层;将打印完成的零件加热至第二温度区间内进行保温;其中,第一温度为600℃,第二温度区间低于零件的固溶热处理的温度区间。

    异形薄壁零件的增材制造方法及航空发动机的导流盖板

    公开(公告)号:CN117226110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652769.6

    申请日:2022-06-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形薄壁零件的增材制造方法及航空发动机的导流盖板。增材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异形薄壁零件的厚度方向,摆放待制造的若干异形薄壁零件的模型,以构成初始模型,相邻的所述异形薄壁零件的模型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初始模型的两侧分别添加第一连接支撑,以形成集成模型;对集成模型进行切片分层及路径规划;激光扫描成形;采用线切割去除两第一连接支撑。添加第一连接支撑,第一连接支撑连接多个异形薄壁零件的模型,在零件成形后,采用线切割去除第一连接支撑,去除后零件间无连接,避免了增材制造的去支撑过程中薄壁零件产生塑性变形,能实现异形薄壁零件的批量化增材,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光固化3D打印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0751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210626456.3

    申请日:2022-06-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固化3D打印方法,包括S1、对待加工零件采用激光逐层按路径扫描,完成零件固化;S2、根据所述零件表面的结构形成尺寸,选取尺寸和形状相匹配的模具插入所述结构中;S3、使用紫外线照射零件,使树脂硬化后,取出所述模具。利用光敏树脂在激光扫描后固化但硬度较低的特性,通过预置模具的方法去除零件微小结构中残留树脂并修正尺寸,可以获得与理论尺寸一致的结构,提高光固化3D打印微小结构的精度和效率,推动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通过光固化3D打印方式生产航空气动试验件等高尺寸精度、表面具有微小结构的产品成为可能。

    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9779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010182407.6

    申请日:2020-03-16

    Inventor: 陈晓晖 雷力明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方法,其能够实现在保证高效率增材制造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增材制造奥氏体不锈钢零件的力学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装置。为实现前述目的的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增材制造的方法包括:获取待成形零件的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切片分层;逐层打印三维模型,其中每打印三维模型的一层后,对已打印的零件部分进行降温处理,直至零件部分的表面温度降低至第一温度以下后,继续打印三维模型的下一层;将打印完成的零件加热至第二温度区间内进行保温;其中,第一温度为600℃,第二温度区间低于零件的固溶热处理的温度区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