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公开(公告)号:CN105818869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610284561.8

    申请日:2016-05-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所述搭接结构由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减振器支座、后轮罩加强板和轮罩内板上支撑板组成,后轮罩加强板上部、后轮罩内板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下部与后轮罩加强板连接,延伸过后轮罩加强板折弯处,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中部向远离后轮罩加强板上部的方向凸起与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外板形成空腔,空腔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加强凸筋;后轮罩内加强板为设有加强筋的平板。本发明结构紧凑,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不占用车内空间,车内内饰护板及座椅的布置方便,车内空间利用率高,利于承受垂直方向的冲击载荷,利于减重,达成轻量化目标,提升燃油经济性。

    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公开(公告)号:CN105818869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610284561.8

    申请日:2016-05-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所述搭接结构由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减振器支座、后轮罩加强板和轮罩内板上支撑板组成,后轮罩加强板上部、后轮罩内板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下部与后轮罩加强板连接,延伸过后轮罩加强板折弯处,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中部向远离后轮罩加强板上部的方向凸起与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外板形成空腔,空腔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加强凸筋;后轮罩内加强板为设有加强筋的平板。本发明结构紧凑,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不占用车内空间,车内内饰护板及座椅的布置方便,车内空间利用率高,利于承受垂直方向的冲击载荷,利于减重,达成轻量化目标,提升燃油经济性。

    一种汽车车身前端框架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835957B

    公开(公告)日:2018-04-03

    申请号:CN201610269650.5

    申请日:2016-04-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端框架,由前端上横梁、前端中横梁、前端下横梁、前端左立柱、前端右立柱和发罩锁支架组成;所述前端上横梁与前端下横梁两端分别通过前端左立柱和前端右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前端中横梁通过左支撑件和右支撑件固定连接于前端上横梁的下方,使得前端中横梁与前端上横梁之间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端中横梁两端通过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与前端左立柱和前端右立柱固定连接,使得前端中横梁与前端下横梁之间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发罩锁支架的上配合面与前端上横梁固定连接,发罩锁支架的下配合面与前端中横梁固定连接。本发明可大幅提高前端框架的扭转刚度,提高车辆行驶可靠性,并实现散热器在不同车型间通用。

    一种汽车车身前端框架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835957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269650.5

    申请日:2016-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5 B62D25/084 B62D2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端框架,由前端上横梁、前端中横梁、前端下横梁、前端左立柱、前端右立柱和发罩锁支架组成;所述前端上横梁与前端下横梁两端分别通过前端左立柱和前端右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前端中横梁通过左支撑件和右支撑件固定连接于前端上横梁的下方,使得前端中横梁与前端上横梁之间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前端中横梁两端通过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与前端左立柱和前端右立柱固定连接,使得前端中横梁与前端下横梁之间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发罩锁支架的上配合面与前端上横梁固定连接,发罩锁支架的下配合面与前端中横梁固定连接。本发明可大幅提高前端框架的扭转刚度,提高车辆行驶可靠性,并实现散热器在不同车型间通用。

    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公开(公告)号:CN205706900U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20387666.1

    申请日:2016-05-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所述搭接结构由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减振器支座、后轮罩加强板和轮罩内板上支撑板组成,后轮罩加强板上部、后轮罩内板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下部与后轮罩加强板连接,延伸过后轮罩加强板折弯处,上部与后轮罩外板连接,中部向远离后轮罩加强板上部的方向凸起与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外板形成空腔,空腔的前后两侧设有加强加强凸筋;后轮罩内加强板为设有加强筋的平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轮罩内板上支撑板不占用车内空间,车内内饰护板及座椅的布置方便,车内空间利用率高,利于承受垂直方向的冲击载荷,利于减重,达成轻量化目标,提升燃油经济性。

    V80单人可移动折叠翻转乘客座椅

    公开(公告)号:CN202225757U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20293213.X

    申请日:2011-08-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80单人可移动折叠翻转乘客座椅,其特征是:在坐垫骨架和座椅前、后支架固定总成之间增加滑轨,坐垫骨架与滑轨上端连接,座椅坐垫与滑轨活动连接,座椅坐垫后端通过单人座椅调角器固定连接翻转销轴,单人座椅靠背总成通过翻转销轴与座椅坐垫活动连接,座椅头枕通过头枕导向套与单人座椅靠背总成活动连接,滑轨下部前后两端通过铆钉与座椅前、后支架固定总成连接,座椅前支架固定总成下部用组合螺栓和车身地板连接固定,座椅后支架固定总成与坐垫骨架通过销轴连接,座椅后支架固定总成与锁体通过六角螺栓连接,通过锁体将座椅后支架固定总成与地板固定连接。其具有更安全、更舒适、更可靠,折叠机构更灵活的特点,并实现了座椅的轻量化设计。

    一种汽车二排座椅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5589020U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20366765.1

    申请日:2016-04-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二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座椅横梁、儿童座椅固定环和座垫支撑系统,儿童座椅固定环固定连接在座椅横梁、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上;座椅横梁固定设置在车身横梁上方的后地板上;座椅横梁中间段内部设置有与座椅横梁开口方向一致的U型中间加强梁;座椅横梁的两端内部分别设置有均为U型的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所述的座垫支撑系统包括固定在前地板支撑横梁和座垫拉钩,所述的支撑横梁内设置有横梁支架,所述的座垫拉钩固定连接在座椅横梁、左加强板和右加强板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强度和可靠性高的优点,满足版C‑NCAP评价规程,能够广泛用于不同车型。

    一种白车身地板焊接避让孔封堵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5589132U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20366752.4

    申请日:2016-04-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白车身地板焊接避让孔封堵结构,包括粘结在白车身地板上的焊接避让孔处并将其密封的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避让孔周围的白车身地板凹陷,凹陷的面积大于密封件3的面积,凹陷的深度大于密封件的厚度;所述的密封件中间向下凹陷,凹陷的面积小于避让孔的面积,凹陷的深度不小于避让孔处白车身地板的厚度,所述的粘结后的白车身地板和密封件底部涂覆有PVC胶层。具有结构合理、工艺简单、刚度和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的优点,并且能够广泛用于不同车型。

    V80右对开背门手柄及锁机构总成

    公开(公告)号:CN202220480U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120326795.7

    申请日:2011-09-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80右对开背门手柄及锁机构总成,由手柄、操作机构、拉线、上锁体、下锁体组成,其特征在于:手柄与操作机构通过花键连接,分别位于右对开背门内板外、内侧,操作机构通过两点螺栓固定于右对开背门内板上,操作机构上引出拉线、拉线分别与右对开背门上端的上锁体和右对开背门下端的下锁体连接。其布局合理,结构简单、先进,安装和维修方便,整体效果美观,内饰表面无突出物布置,将手柄及锁机构总成布置在车门的侧面,做到了在左、右两侧背门全都关闭的情况下,右侧手柄隐藏在两侧车门的中间,乘员手部无法操作手柄将其打开,只有在左侧车门开启后,才能够操作手柄打开右侧背门,有效的避免了在行车过程中误开启右侧内开手柄的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

    一种微型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公开(公告)号:CN205737376U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620382289.2

    申请日:2016-04-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属于微型汽车车身外饰技术领域。为了能够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防撞梁的装配方便性和精度,解决现有等曲率防撞梁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微型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等曲率防撞梁两端增加变曲率段;在变曲率段与防撞梁吸能盒连接,防撞梁吸能盒通过其上设有的连接板与白车身固定连接。防撞梁吸能盒与白车身的固定点为四个,其中固定方式采用螺栓固定方式,白车身焊接一个螺栓,其余三个固定点焊接螺母固定。前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上优化了导向筋布置数量,减小了整体吸能盒的横纵向外廓尺寸,料厚也有所减薄,保证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量和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